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最起碼生活操勞的人,不會有時間、心情去悲憤或造夢

為最起碼生活操勞的人,不會有時間、心情去悲憤或造夢

哪怕是在合理悲憤的情況下,

恨意仍然不是來自別人的傷害,

而是自己的無能和懦弱,換言之是源於自卑。

有自卑感的人特別容易看出別人的短處。

如果別人身上有我們自己竭力隱藏的那種瑕疵,

我們總是不遺餘力去加以揭發。

為最起碼生活操勞的人,

不會有時間、心情去悲憤或造夢。

中國民眾不易造//反的原因之一,

就在於他們得花很大力氣

才賺得到一點點維生之資。

一個群體的性格和命運,

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員決定。

一個沒有廢料和不滿者的國家,

固然會井然有序、高尚、和平而愉快,

但它缺少開拓未來的種子。

埃里克-霍弗

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1902—1983)的一生十分傳奇,7歲失明,15歲復明,父母早逝,靠自學成就學問。長年從事碼頭搬運工作,1964年成為加州伯克利大學高級研究員後,仍未離開碼頭,其許多觀念都是在碼頭工作中形成,因此他也被稱為「碼頭工人哲學家」。

霍弗1902年出生於紐約市,雙親是自德國移民而來的猶太人,父親從事木工。7歲那一年,霍弗碰到兩件傷心事,一是母親逝世,一是雙眼莫名其妙地瞎了,從此由女僕瑪爾莎照顧。因為這件苦難,他從未進學校或受過正規教育。

15歲那年,他的眼睛又莫名其妙好了。從此,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每天8到10個鐘頭,因為他總認為他隨時會再瞎。他這種閱讀的熱忱,終身不輟。

他家附近有一家舊書店,在三年之間,他幾乎把裡面的書讀完了。書店的主人對植物學很感興趣,這方面的藏書特別多,霍弗在植物學方面的知識也因此非常豐富。

不過,霍弗第一次到那家舊書店時,立即吸引他注意的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白痴》。因為在他失明後不久,父親說過一句話:「對這樣一個白痴孩子,我怎麼辦?」這本小說他讀過十幾遍,每次都發現新的意義。在那裡他讀了拉格諾夫、哈姆生和已為人忘卻的德國作家瓦薩爾曼。他喜歡讀小說,從小說里,能獲得那些他從未經歷過的生活知識,如法國的鵝肝醬、閨房和有香檳酒的早餐等等。

霍弗的父親在1920年逝世,但他對1919年女僕瑪爾莎離美返德之事卻印象更為深刻。他後來雖從未寫信給瑪爾莎,也不知道她的情況,但有近20年的時間,他對瑪爾莎的感情比對任何人都要深。父親在瑪爾莎走後第二年去世,他的感受是:「我自由了。」瑪爾莎曾說,霍弗家人都是短命的,所以他應該也活不過40歲。那一年他18歲,認為生命已過了近半,不認為自己有何前途可言。父親留下約300美元,他便決心到加州去,因為那是窮人去的地方。「我買了到洛杉磯的巴士票,在貧民區下車,一住十年。所以你可以說我是直接從育嬰室走向貧民窟的。」

起初霍弗只是讀書,什麼都不做。等父親留下的錢用光,便到處打零工果腹。28歲那一年,他不知不覺起了自殺的念頭。其原因我們無法盡知,也許是因為相信自己40歲就會死,多活幾年又有什麼意思呢?但這次自殺並未成功,原因是那瓶果酸毒藥味道太壞了,一進口就像針刺舌頭一般,被他吐了出來。

這事件結束了他在貧民區的生活。他覺得自己到了一個生命的轉折點,因而決定離開洛杉磯。

與窮人一起的生活經驗,使他認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壓抑之說,在他們窮人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他說:「我們這裡的人只有金錢的煩惱,沒有精神病,要是他們有精神病的話,那是一種金錢可以治好的病。」

在貧民區的一段日子他已懂得,希望並不是生命可以寄託的東西:假如你不能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生活下去,那你的腳就踏不到實地了。歌德說過一句話:「喪失了勇氣,便喪失了一切。」在書中霍弗說過,會被群眾運動吸引的,一般都是那些缺乏內在資源、沒有了希望就活不下去的人。這個觀點的雛形早在他居住於洛杉磯貧民區的時代就成形了。

緊接著的10年,也就是整個30年代,霍弗主要在農場打零工。他會和其他散工——大蕭條的失業者——從南加州的帝國谷(Imperial Valley)出發,隨著一種穀物的分區漸次成熟向北慢慢移動,直到北加州的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田野。冬季,到附近山溪去淘金,工作3個月,大概可以淘得300元的金子。霍弗從未想要去過更有保障但卻更多約束的工廠生活。

1982年獲里根總統為埃里克·霍弗頒贈總統自由獎章,他生平著作超過10部,包括《激情心靈狀態》、《變遷的磨難》、《我們時代的脾性》等,曾多次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其中《狂熱分子》是他第一部作品,也是最著名的作品。

群眾的性格命運

一個群體的性格和命運,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員決定

人們評價一個種族、國家或任何其他群體時,往往是在該群體最低劣的成員中取樣。這種做法儘管有失公允,卻不是全無道理。因為一個群體的性格和命運,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員決定。

一個國家最不活躍的人群,為佔大多數的中間層次。他們是在城市工作和在鄉問務農的正派老百姓,然而,他們的命運卻受分據社會光譜兩頭的少數人---最優秀的人和最低劣的人所左右。

社會中最優秀的個人——不管是活躍於政界、文學界、科學界還是工商界,固然是國家的重要形塑者,然而,站在社會另一端的個人,包括失敗者、流浪者、罪犯,任何不能在高尚人群中立足或從未側身其間的人,也是一個國家的重要角色。歷史這個遊戲的玩家一般都是社會的最上層和最下層,佔大多數的中間層次只有在台下看戲的份。

社會低等成員之所以能對社會發生重大影響,是因為他們對「現在」全不尊重。他們認為他們的生活和「現在」都已敗壞到無可救藥,所以隨時準備好把這兩者加以毀棄。他們也渴望通過某種驚心動魄的集體事業,去掩埋他們已經敗壞和了無意義的自我:這是他們傾向於集體行動的原因。因此,他們總是一場革命、集體遷徙、宗教運動或種族主義運動的最早皈依者之一,而他們也會把自己的色彩烙印到運動之中。

這些被遺棄和被排斥的人往往是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原材料。換言之,本來為建築師鄙棄的石材會成為一個新世界的奠基石。一個沒有廢料和不滿者的國家,固然會井然有序、高尚、和平而愉快,但它缺少開拓未來的種子。歐洲的棄民竟能遠涉重洋來到美洲建立一個新世界,並不是歷史開的玩笑——唯獨他們能夠成就此等事業。

【心懷不平者雖然到處都有,但卻最常見於下列幾類人】

(一)窮人,(二)畸零人,(三)被遺棄的人,(四)少數民族,(五)青春期的少年,(六)有野心的人(不管他們面對的是不可跨越的障礙還是無限的機會),(七)被某些惡德或偏執挾制的人,(八)無能者(身或心方面的無能),(九)極度自私的人,(十)對生活厭煩的人,(十一)罪犯。

【窮人】

在飢餓邊緣掙扎的貧民過的是目標鮮明的生活。他們拚命為填飽肚子而掙扎,完全不會為閑愁所困擾。他們的目標具體而直接。有飯吃就心滿意足;能夠飽著肚子上床睡覺是一種成就;每一筆意外之財都是一個神跡。既然如此,他們又怎會需要」一個使人生有意義和莊嚴的超個人目標「呢?

【今日西方世界的工人視失業為一種墮落】

不是所有窮人都是失意者。有些身陷城市貧民窟的窮人會對自身的處境安之若素。勸他們離開他們所熟悉的泥淖,他們會怕得發抖。哪怕是有骨氣的窮人,要是他們陷入貧困已經有一段比較長的時問,一樣會不思改變。他們相信事物的秩序是永遠不變的,對現狀又敬又畏。除非來了一場災難——戰火、瘟疫或集體的危機——他們才會明白所謂「永恆秩序」的易逝不居。

會被失意感刺痛的窮人,一般都是新近才陷入貧困的,即所謂的「新窮人」。美好生活的記憶像火焰般在他們血管里燃燒。他們是失去繼承權和遭剝奪的人,每有群眾運動出現,就會忙不迭振臂相迎。 17世紀英國清教徒革命的成功,新窮人居功厥偉。圈地運動期間(見第5節),數以千計的地主趕走他們的佃戶,把田地改成牧 「強壯和積極的農民,變成了受薪工人或乞丐……城市街衢滿目都是貧民。」為克倫威爾的新軍充實兵員的,正是這些遭剝奪的群眾。

在德國和義大利,納粹和法西斯革命的主要支持者是破了產的中產階級。今日英國潛在的革命者不是工人,而是被剝奪了特權的公務員和工商業者。這個階級對過去的豐裕生活和統治地位記憶猶新,所以難以自安於目前緊縮了的經濟狀況與政治上的無所作為。

到最近,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都會周期性地大量出現一種新類型的窮人,而他們的出現,毫無疑問助長了當代群眾運動的興起和擴大。直至前不久,新窮人主要是來自有產階級(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裡的有產階級),然而,到了最近,普通工人也開始扮演起新窮人的角色,這大概還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一向以來,工人只要能得到最起碼的溫飽,就會自感是傳統的窮人。不管年景是好是壞,他們都會覺得自己窮。遇到再嚴峻的經濟蕭條,他們也不會認為那是什麼有乖常理的事。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經濟蕭條和失業的意義卻為之一變。今日西方世界的工人視失業為一種墮落。他們認為自己受到了一個不公正的秩序的剝奪與傷害,所以願意傾聽那些呼籲重新洗牌的人說話。赤貧者21.為最起碼生活操勞的人,不會有時間,心情去悲憤或造夢,在飢餓邊緣掙扎的貧民過的是目標鮮明的生活。他們拚命為填飽肚子而掙扎,完全不會為閑愁所困擾。他們的目標具體而直接。有飯吃就心滿意足;能夠飽著肚子上床睡覺是一種成就;每一筆意外之財都是一個神跡。既然如此,他們又怎會需要「一個使人生有意義和莊嚴的超個人目標」呢?群眾運動的吸引力對他們是不起作用的。布爾什維克革命初期,著名的激進派黨人會群集莫斯科,就是知道他們必須想辦法把赤貧者爭取過來。巴拉巴諾夫(Balabanoff)這樣說:「我在這裡看到那些畢生為理想而活的男男女女。為了實現理想,他們不惜自願放棄享受、自由、快樂與家庭,來這裡全力對付人們饑寒的問題。」

凡是從早到晚都要為最起碼生活操勞的人,不會有時間、心情去悲憤或造夢。中國民眾不易造//反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得花很大力氣才賺得到一點點維生之資。他們為生活而激烈掙扎,而這掙扎所發揮的是「一種靜態而非動態的影響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現實以上主義 的精彩文章:

居伊?德波 | 塵世的生活變得格外昏暗和令人窒息,我們身上殘留著虛假的天堂
你愛一個人的魅力時,你是愛某種無理性的東西

TAG:現實以上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