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明肇始遠古 詩意流淌千秋

文明肇始遠古 詩意流淌千秋

文明肇始遠古

詩意流淌千秋

西

西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和發祥地之一,曾以輝煌燦爛的周秦雄風和漢唐氣韻,更凝聚著十三朝帝都的底蘊,在中華歷史長河和世界文明史中寫下了氣勢恢宏、雄奇壯闊的瑰麗篇章。

閩國揚帆去,

蟾蜍虧復圓。

秋風生渭水,

落葉滿長安。

長安雪後似春歸

積素凝華連曙暉

黃帝陵

黃帝陵由軒轅廟和帝陵兩部分組成。天子的墳墓一律稱作「陵」是秦統一中國後的規定,天子陵旁必設「廟」則從漢代開始。「漢朝立廟唐擴建,到了宋朝把廟遷」,一語道盡軒轅廟悠久的歷史。走過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的廟前地區,然後走過橫跨與沮河上的長66米的軒轅橋,最後踏完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寓意的95級台階的龍尾道,終於來到廟前山門。

黃帝陵素有天下第一的美稱,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迎著微涼的風,藝立西安文化遊學的隊伍來到了黃帝陵。陵前區氣勢恢宏,約有10000平方米的廣場的地面上,選用了5000多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徵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廣場北端為軒轅橋,軒轅橋用花岩石料砌成,軒轅橋欄板上均雕有古典圖案花紋,顯得粗獷古樸。軒轅橋下的湖名為印池,橋山古柏,倒映池中,池面結冰,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為黃帝陵添加了無限的靈氣。

黃帝陵

軒轅橋北端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止的寓意。登上廟院門前,向遠處望去,優美逶迤的山嶺,蜿蜒盤旋猶如一條正在酣睡的巨龍。

上黃帝陵需要爬277個台階,不遠處一塊石碑,「文武百官到此下馬下轎」,在此,路分成了兩條,一條是文官走的路,是一個個台階的路,一條是武官的路,顯然現在是在-坡道上修的公路,可能古時候是馬道吧。現在一般的人是走文官的路上,走武官的路下。進了黃帝陵的大門,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黃帝陵。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橋山龍馭」 4個大字,相傳黃帝即由此乘龍升天,故而華夏子孫又稱為龍的傳人。學員們陵前禮拜這位人文初祖!

攀登上武帝仙台,站在橋山之巔,俯覽橋山概貌,整個陵園以「漢武仙台」墓冢後的山峰形成一個整體,以滿山翠柏為依託,顯示出無比的莊嚴肅穆,整個建築主要體現漢代風格。以有形的山勢和建築群體體現出無形的文化蘊含。真正看出來,這裡的陵墓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陵。

回到廟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軒轅黃帝親手種植的柏樹,柏樹蒼勁挺撥,冠蓋蔽空,樹高參天,華蓋蔽日,葉子四季不衰,層層疊疊,像一個巨大的綠傘。在「人文初祖」殿前還有一株古柏,叫做掛甲柏,據說是漢武帝西征返回長安途中特意來到黃帝陵祭祖,順手把戰甲掛在古柏上,故而得名。整個橋山像這種千年古柏有八萬多株,把整個橋山襯托得靜穆、莊嚴,唐詩曾贊「黃陵古柏甲天下,氣味芳香襲萬家」。

軒轅殿

柏樹北端為祭祀廣場,廣場內香火鼎盛,廣場的兩側有石鍾和石鼎,石鍾和石鼎兩側,畫著龍的旗迎風飄揚。祭祀廣場北端為軒轅廟,軒轅廟中央的屋頂上面有一個圓形的缺口,缺口下有墨玉刻制的黃帝浮雕像,四周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獸。

軒轅廟大殿,是廟中主殿。殿前祭祀爐,香霧繚繞,祥和神秘。殿門正上方匾額寫的「人文初祖」格外醒目,門兩邊有楹聯「祖功澤百世,宗德潤千秋」。仰望大殿盛貌,但見畫棟雕梁,飛甍碧瓦,紅漆木柱,紋窗珠簾,富麗壯觀。

步入殿內學員們紛紛感覺到莊嚴肅穆,一座崇高而神聖的大理石刻像出現在眼前,這就是軒轅黃帝聖像。黃帝聖像的背景是刻著無數幅小圖案,無不反映出他一生的豐功佳績。這位遠古時代部落首領的最大功績在於歷經53戰,把許多中原部落統一起來,正是他率先民制弓箭,造舟船,教桑織,做衣裳,定算數,研醫學,創音律,造文字,發明指南針,開創了中華民族古代文明之先河,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五千年世界文明古國之林。

黃帝陵研學歸來,學員和家長在老師的帶領下做了更多的文化拓展;象棋對弈、國畫寫意扇面、指尖國花牡丹。一起來欣賞在親自共修中是如何「遇到了更優秀的自己」

漫談象棋文化與團隊車輪攻擂戰。

清代馬逸《國色天香圖》賞析與扇面臨摹設色。

學習國花牡丹之成名史與詩歌,指上生花俏牡丹。

DAY5

此次西安文化遊學的最後一天,我們的隊伍將會登上城牆,大明宮遺址參觀學習,敬請期待!

藝立國學堂

傳承國學生活 點亮藝術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立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TAG:藝立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