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富學文,窮學理?家庭出身、文化資本和專業選擇

富學文,窮學理?家庭出身、文化資本和專業選擇

來源:高三網

編譯 | 施佳鑫

責編 | 陳曉雪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有錢人家的孩子更可能學文科,窮人家的孩子更可能學理工科,這是最近復旦大學胡安寧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學吳曉剛教授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的發現。他們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家庭出身好的學生的文化資本更高,使得他們更傾向於在大學選文科專業。這一研究於2017年12月發表於《英國社會學雜誌》。

該研究採用的是由中國人民大學主持的「首都大學生成長調查」數據。《知識分子》曾經介紹過吳曉剛教授等人利用該數據完成的另外兩項相關研究(閱讀)。在那兩項研究中,他們發現,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在獲得自主招生加分,考取重點大學等方面有優勢。確實,公眾以及社會分層學者往往關注家庭出身對教育機會獲得的影響,而較少考察家庭出身對大學專業選擇的影響。事實上,後者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因為不同專業的回報存在著差異,理工科畢業生的工資通常比文科生高。

1何謂文化資本?

1977年,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了「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這一概念在同年出版的布迪厄和另一法國社會學家帕斯隆(Jean Claud Passeron)的著作《教育、社會與文化中的再生產》(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中進一步得到闡述。布迪厄在後來的研究中把資本分為四種形式,另外三種為經濟資本(經濟資源)、社會資本(人脈帶來的資源)和象徵資本(個人聲望、名譽帶來的資源)。

那麼,何為文化資本?簡單的說,它是一種文化的信號,能夠將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區分開來。它的存在形式包括對事物的態度、興趣愛好、知識、物品、證明某種資質的證書等。舉個例子,相較於喝珍珠奶茶,喝英式伯爵茶或許是一種有文化的體現。

布迪厄將文化資本分為三類,即具體文化資本(objectified cultural capital)、內含文化資本(embodied cultural capital)和制度文化資本(institutionalized cultural capital)。具體文化資本是具有文化含義的客觀存在的物體,例如古董、藏書等。內含文化資本指知識、談吐、審美、愛好等內含於個人的文化資本。上面提到的喝伯爵茶就是一種內含文化資本。制度文化資本則是指制度上被認可的文化資本,例如學歷、職稱等。

2文化資本和社會不平等

布迪厄和帕斯隆認為,文化資本能夠轉化為具體的階級不平等。實證社會學家們往往關心文化資本是否對教育成就有影響。倘若出身於文化資本高的家庭,會使學生在學業成績上更佔優勢,那麼這種優勢會進一步變成學歷上的優勢,最終加劇社會不平等。然而,實證研究卻並不總是支持這一觀點。儘管一些美國和巴西的研究發現文化資本能轉化為學業成績上的優勢,歐洲和亞洲的研究卻發現兩者並無關聯,甚至一些基於東亞國家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Yamamoto和Brinton在2010年的研究表明日本學生的文化資本越高,學業表現反而越差。2012年,Byun,Schofer和Kim針對韓國學生的研究得出了同樣結論。

胡安寧和吳曉剛認為,東亞社會學校課程設置和考核方式高度一致化使得文化資本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有限。不同於美國,在東亞社會,學生的升學幾乎完全由標準化的考試成績所決定,所以好好準備考試才是最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文化資本能起到的作用很小。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文化資本在社會分層中毫無作用。兩位研究者另闢蹊徑,想到了研究文化資本在大學生專業選擇中的作用。

不同的專業所帶來的收入回報不同。新聞媒體常把大學專業按薪酬高低和就業率等指標進行排名,位於榜首的往往是計算機等理工科專業,而文科、藝術類專業則排名靠後。如果文化資本會影響大學專業選擇,那麼其在社會不平等中起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3文化資本和專業選擇

實際上,布迪厄和帕斯隆在他們的論述中提到過文化資本對專業選擇的影響。他們認為,優勢家庭出身的學生傾向於選擇那些重視文化權利的領域。然而在實證社會科學領域,鮮有研究關注過這兩者的關係。

探究擁有不同程度文化資本的學生在專業選擇上的差異,在當下的中國顯得尤為重要。1999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7%,這一數字在2011年上升到了27%。如今越來越多的能考上大學,這意味著僅考上大學是不夠的,還要選」好「的專業。

胡安寧和吳曉剛認為,中國人對理工科專業的偏愛早已有之。新中國成立後,出於工業化的需要,國家重視理工科專業建設和理工科人才的培養,這能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由於理工科專業在市場中同樣能帶來更多收益,對理工科的偏愛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進入市場化階段後得到了延續,甚至更為突出。

在兩位研究者的研究中,他們只關注具體文化資本和內含文化資本的作用,因為他們的研究對象是大學生,而制度文化資本通常指學歷,所以並不適用這一研究。調查中他們詢問了受訪者在家裡是否擁有一系列物質資源,例如書房、報紙、電腦、網路、報紙等,根據這些問題的答案構建了一個衡量具體文化資本的指標。內含文化資本則通過受訪者上大學前的一些活動的參與頻率來衡量,例如看電影、聽音樂會、逛博物館等。

按照慣例,研究者們把大學專業分成兩類,STEM專業(按中文習慣,下稱理工科)和人文社科專業,前者包括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另外,他們根據父親受教育程度、是否共產黨員、是否全職工作和家庭年收入建立了一個衡量家庭出身的指標。

根據既有理論,家庭出身越好的學生文化資本越高,胡安寧和吳曉剛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文化資本能否進一步影響大學專業選擇?他們的數據分析發現,當性別、年齡、是否少數民族、兄弟姐妹數等因素一樣的情況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得分每增加1分,選擇理工科大類的可能性減小10.33%,在家庭出身對選擇理工科的影響中,65.97% 能被具體文化資本解釋,9.87%能被內涵文化資本解釋。另一方面,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得分每增加1分,選擇人文社科的可能性增加12.64%。家庭出身對選擇人文社科的影響中,63.51%能被具體文化資本解釋,7.91%能被內涵文化資本解釋。也就是說,家庭出身對專業選擇有影響,且這個影響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直接起作用的,而是間接地通過影響文化資本來實現的。

4文化資本如何影響專業選擇

文化資本越高,選擇人文社科的可能性越大,選擇理工科的可能性越小,那麼這個作用是直接的嗎?研究者們猜想,文化資本可能並不直接影響專業選擇。

一個合理的猜想是,文化資本越高的學生高中時文科成績比較高,這會使得他們傾向於選擇人文社科專業。分析發現,具體文化資本越高的學生高考語文和英語成績越高,對數學成績則沒有影響。內含文化資本越高,語、數、英三科成績都更低,這可能是因為如果學生投入較多時間在提升內含文化資本的課外活動中,用於學習的時間會相應減少。進一步的分析中,他們發現具體文化資本對專業選擇的影響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通過語文成績作用的,英語成績則無關。

另一個猜想是,文化資本先影響非認知能力,再進一步影響專業選擇。研究者採用了自我效能和自尊兩個指標,前者指學生對已有資源條件下完成學業任務的自信程度,後者指對自己價值觀、優勢和重要性的評價。數據顯示,具體文化資本和內含文化資本都能顯著提高自我效能和自尊。具體文化資本能減少選擇理工科的可能性,這其中自我效能和自尊起了一定作用。內含文化資本也能降低選擇理工科的可能性,這其中僅有自我效能起作用。

文化資本如何影響專業選擇?這個問題還沒有很好的答案。單從這一研究中來看,我們必須承認,認知能力(文科成績)和非認知能力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Hu, Anning and Xiaogang Wu. 2017. "Science or Liberal Arts? Family Background, Cultural Capital, and College Major Choice in China"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Yamamoto,Y.and Brinton, M. 2010 『Cultural Capital in East Asian Educational Systems: The Case of Japa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3(1): 67–83.

3.Byun,S.-y.Schofer, E.and Kim,K.-k.2012 『Revisiting the Role of Cultural Capital in East Asian Educational Systems: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5(3): 219–39

製版編輯:黃玉瑩 |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中國科研的優勢:從跟蹤到超越?
男生和女生:誰的學習成就更高?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