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乾隆年間開始,這個村就這樣過十五

從乾隆年間開始,這個村就這樣過十五

元宵節,古代又稱「上元節」「元夕」「元夜」,這一天,人們通過展示各種各樣的彩燈為主要活動內容,因此又被稱為「燈節」。古時候的「燈節」火樹千株、寶馬香車、魚龍作舞,今日山村的「燈節」又是怎樣的境況呢?(版權所有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關注作者看後續)

3月2日(正月十五)傍晚,走進撫寧縣留守營鎮樊各北村常家衚衕,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各式燈籠,紅艷艷的燈籠在暮色中的村莊里更顯得喜慶萬分,這就是常家衚衕一年一度的元宵節燈會。

樊各庄掛燈籠的習俗要追溯到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從那個時候起,村裡就開始在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在自家的大門口掛上大紅的燈籠,以祈盼吉祥如意,並渲染喜慶的節日氣氛。

今年已經七十歲的常志華老人站在門前的一株大樹下說:「常家衚衕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都要舉辦燈會,家家門口掛上自扎的燈籠,十里八村的都來我們這條街上逛燈。大人小孩、老少爺們,加上賣糖葫蘆、棉花糖等各種各樣小吃的,那才叫個熱鬧呢。」

常志華老人對村史如數家珍,他說:「樊各庄歷史上號稱有七十二衚衕、八十二眼井、三十二座廟,雖然這樣的說法並非實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樊各庄過去的繁盛。除了我居住的常家衚衕,還有馮家衚衕、金家衚衕、李家衚衕趙家衚衕等等。」圖為常志華老人做燈籠。

「每年我們常家衚衕都會組織燈會,因為這條街人太多,整條街就劃分東西兩會,每個會設會長一名。會長每年都會提前張羅村民製作燈籠,等到正月十四一到,每家每戶就會在大門前橫掛一串燈籠,每串四隻。」

常家衚衕的燈籠大多為自製,手工扎糊的燈籠外面往往畫上《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古代戲曲小說中的人物像、以及花鳥魚蟲、梅蘭竹菊,或者將剪紙直接粘貼在燈籠上,免去繪製之煩。

村裡的秀才陸有智正在繪製燈面。

常振華的四角燈籠鑲上了吉祥的六個龍頭。

常家衚衕由北到南70個大門,要全部懸掛串燈,每家4盞,也要100多盞。燈的樣式就有六種:四面燈、四面出沿燈、四面上下加框燈、六角燈、菱形燈、六角上下布沿燈。

常家衚衕由北到南70個大門,要全部懸掛串燈,每家4盞,也要100多盞。燈的樣式就有六種:四面燈、四面出沿燈、四面上下加框燈、六角燈、菱形燈、六角上下布沿燈。欲知後事如何,請關注 作者,第一時間為您帶來後續報道。原創版權作品,未經授權,謝絕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你愛看我就拍 的精彩文章:

滿族文化猴打棒,如今會的人不多了……
臘八殺年豬,結果全村都來了,他卻做了這個……

TAG:你愛看我就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