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每日一穴】大橫穴:泄瀉、便秘、腹痛

【每日一穴】大橫穴:泄瀉、便秘、腹痛

上期穴位為大橫穴




泄瀉、便秘、腹痛



大橫穴屬於足太陰脾經,也是脾經與陰維脈交會穴;







【圖解大橫穴的位置】




【大橫穴的位置】位於腹中部,距臍中4寸。




【取穴方法】仰卧位,在腹中部,先取肚臍(神闕穴),再從前正中線旁開4寸,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橫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範圖】




【穴名解說】




【大橫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陰脾經。足太陰、陰維之會。別名:腎氣穴、人橫穴。



(1)「大橫穴」。「大」,穴內氣血作用的區域範圍大也。「橫」,穴內氣血運動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風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物質為天部橫向傳輸的水濕風氣。 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因受脾部外散之熱,水濕雲氣脹散而形成風氣,其運行方式為天部的橫向傳輸,故名「大橫」。




(2)「腎氣」。「腎」,水也。「氣」,天部的氣態物也。腎氣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富含水濕。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氣化的水濕雲氣,在向本穴運 行的過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層次橫向傳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層次,水濕進一步集結在雲系之中,如腎水之運行,故名「腎氣」。




(3)「人橫」。「人」,氣血物質所處的層次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橫,穴內氣血運行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人橫名意指穴內氣血在人部橫向傳輸。理同「大橫」名解。




(4)足太陰陰維之會。本穴物質不光有天部的滯重水濕雲氣,同時還有腹哀穴下行傳來的地部經水,其地部經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陰維脈的氣血特性,故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穴位含義】

脾經氣血在此形成水濕風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和地部的經水。




【運行規律】

水濕風氣向腹哀穴上行,經水循脾經下行。




【功能作用】

轉運脾經水濕。



【大橫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腹痛,泄瀉,便秘,痢疾,以及腸蛔蟲症等。




【功效療法】調理腸胃、溫中散寒




【古代記述】大風逆氣,多寒善悲,驚怖,心忪少力,下痢,洞泄,便秘,小腹寒痛,中焦虛寒,四肢不可舉動,小腹熱,欲走太息。




【近人報道】膽道蛔蟲症,腸道蛔蟲症,腸麻痹。



【穴位配伍】 大橫穴配天樞穴、足三里穴治腹痛;大橫穴配四縫穴、足三里穴治腸道蛔蟲症;大橫穴配天樞穴、中脘穴、關元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治腹疼痛、洞泄;大橫穴配脾俞穴、胃俞穴、小腸俞穴、大腸俞穴治習慣性便秘。




【相關摘錄】 治療胃下垂:大橫穴配合中脘穴、氣海穴(補法)、歸來穴(左,平補平瀉)、百會穴(迎隨補法),足三里穴(燒山火),針刺得氣,大橫平補平瀉。


治療尿失禁、尿瀦留:針刺大橫得氣後,施提插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間歇行針2-3次,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先瀉後補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按摩療法】用大拇指按揉大橫穴100~200次,每天堅持,能夠治療繞臍疼痛。




【拔罐療法】用氣罐留罐5~10分鐘,隔天一次,可以改善便秘。




【刮痧療法】用面刮法從上而下刮拭大橫穴,以出痧為度,隔天一次,可緩解泄瀉。




【針灸療法】直刺 l一2寸。




【每日一猜】



「大橫直上4橫指處」猜一穴位。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忍冬(

微信號

:cn13714009507)











金水相生,子盜母氣



紅棗FM百姓醫書


這裡有最新最全的中醫養生知識和音頻,一起做個健康達人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原始點療法


解決當代人所有的疾病,為後人留下一條活路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小兒推拿


孩子感冒咳嗽,試試小兒推拿,不打針不吃藥,非常有效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學習中醫,傳承經典,請點擊『

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絡穴點陣圖解 的精彩文章:

養生的真諦和秘訣——修心重德

TAG:經絡穴點陣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