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大剛:我只是一個織綉文化的傳承者

陳大剛:我只是一個織綉文化的傳承者

陳大剛

著名織綉收藏家,私人藏品多次納入中國絲綢博物館、首都博物館館藏。2008年在北京考古文博學院開展專題講座《絲綢文明與織綉藝術》,2012年舉辦《老北京風光織錦展》,2016年創辦《海上絲綢展覽館》落地廈門北站。

喜雅藝術:您開始從事收藏時,鎖定織繡的原因是什麼?

陳大剛:我從1997年開始收藏織綉,在此之前接觸過很多藝術品,比如傢具、字畫、瓷器、玉器等,但興趣都不太濃,唯獨對織綉情有獨鍾,第一次見到織綉就被它豐富的顏色吸引了。

織綉在當時(90年代)還屬於冷門收藏,朋友們都不理解我的選擇,但我看到了織綉背後蘊含的收藏價值,並且相信它未來具有極大的升值潛力,於是就一直堅定不移地走到了今天。

喜雅藝術:您認為織繡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陳大剛:在中國的歷史上,織綉品長期屬於宮廷御用,只有達官貴胄才能用得起,普通百姓無法享受這樣的奢侈品,所以現在我們收藏的古代織綉品基本上都是各個朝代流傳下來的精品。

我認為織繡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藝術、文化、歷史三個方面:

首先是極高的藝術價值,不但織綉上面的紋飾代表著中華文明審美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它的顏色是所有藝術品門類中最為豐富的,在我收藏的600多件織綉中,沒有任何兩件的顏色是相同的。

其次是博大的文化價值,絲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正是絲綢之路才使得東西方之間精神和物質的交往兩千多年來從未斷絕。

最後是深厚的歷史價值,在河南滎陽青台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碳化了的絲麻織品,是目前可知最早的絲織品實物,距今已有約5630年左右,可見織綉文化貫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

喜雅藝術:相對於其他門類的藝術品,織繡的流派和品種更加多樣,鑒賞也較為複雜,您覺得應該如何鑒賞織綉?

陳大剛:欣賞一件織綉品,首先應看它的藝術性,是否能帶給你「美」的感受,「美」是最重要的;然後再看它的年代,一般來說年代越早、品相越好的織綉品價值就越高,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除此之外,還要關注其紋飾,有的織綉年代並不是很久遠,但它的紋飾具有特殊意義當然也值得收藏。

陳大剛為參觀者講解紋飾衍生品絲巾

對於織繡的斷代,除了根據質地和款式進行鑒別之外,在收藏過程中,我發現紋飾也能斷代。因為織綉紋飾的時代特徵非常明顯,例如宋代萬字紋內含「S」,有五個與萬字紋相似的圖案組成,明代萬字紋比較舒展,萬字紋與流水紋相組合,叫曲水萬字紋,而清代的萬字紋是中規中矩的。通過動物、花卉、人的開臉等各個時代的紋飾特點都能斷代,拿龍來說,一隻龍爪我也能斷代,元代龍爪鋒利似鷹爪,明代龍爪成風車狀,清中期以後龍爪有形無力似雞爪。除了紋飾,通過色彩也可以斷代,戰漢織錦多用正五色,明代顏色深、重,清代色彩繁多,用色不及明重。

喜雅藝術:您的收藏理念是什麼?

陳大剛:我的收藏理念就是一心一意把織綉收藏做到最專業。在這20多年的時間裡,拍賣場上有很多藝術門類行情高漲,但我抵住了誘惑,把全部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了織綉上,不斷學習和研究,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有一個收藏習慣,從我購得第一件織綉時就開始做收藏筆記,裡面不僅記錄我購買織繡的整個過程,更重要的是還包含了我對每件藏品詳盡的研究,尤其是對紋飾的研究,把每件藏品的紋飾進行整理和總結,目的就是把我的織綉收藏做到最專業。

喜雅藝術:和大家分享幾件您最喜歡的藏品?

陳大剛:我的藏品是按照四個系列進行收藏的,涵蓋了戰國到民國各個朝代的精品,與大家分享幾件代表性的藏品:

一、歷代織綉緙系列

*左右滑動查看全圖

漢 《太平昌盛》 緙絲帶

這個系列包括從戰國到民國每個朝代的織錦、刺繡、緙絲。緙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可謂「一寸緙絲一寸金」。我最重要的藏品之一是一件漢代的緙絲製品——《太平昌盛》。這件藏品長130厘米,寬14.5厘米,有五人騎馬狩獵圖案,隸書緙有「太平昌盛」字樣,從字體、工藝可以斷定這是西漢時期的緙絲。中國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緙絲最遲在唐代出現,但這件藏品讓緙絲的歷史往前推了七百年。

二、織綉佛教系列

明 堆綾綉藥師佛唐卡(漠北風格)

在這個系列裡,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幅明代堆綾綉藥師佛唐卡。堆綾綉又稱剪綵綉或貼綾綉,貼絹以單層絲織物剪成圖案平貼,此技法在藏傳佛教用品中應用極廣,用不同顏色的錦緞凸顯出部分畫面的立體感,在細節處加刺繡。這件唐卡品相完美,等級高,齊手,用料名貴,做工精湛,設色於濃淡之間又顯沉穩肅穆,為不可多得的唐卡佳作。這幅唐卡原本是一位外蒙大藏家的私藏,作為傳家之物並不轉讓,之後多次拜訪所得,十分珍惜。

三、織綉服飾系列

清 水粉地纏枝暗花羅旗袍

中國織綉服飾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幾千年來從未中斷。在服飾系列裡,有一件清水粉地纏枝暗花羅旗袍是我很喜愛的。我們常說的絲織品包括綾、羅、綢、緞、紗等,其中羅的工藝相對最為複雜。除了面料珍貴之外,這件旗袍粉色清新淡雅,纏枝紋暗花排列有序、舒緩大方,內襯淡紫色,蝴蝶、花卉栩栩如生,百餘多年保存完好,十分難得。

四、像景織錦系列

左:民國 五彩織錦山水畫 94×27cm 都錦生

右:《壽佛無量》 民國1937 五彩織錦 82×41cm 杭州國華美術絲織廠監製

像景織錦是通過織錦工藝織造,具有照片的效果。像景織錦畫卷細膩逼真,惟妙惟肖。這個系列我共收藏了120多件,可以說比博物館的數量要多、質量要高。

*左右滑動查看全部

左:《西湖全景》 民國 染色 88×20cm 杭州都錦生絲廠監製

右:《北平萬壽山頤和園全景》 民國 黑白 126×28cm 中華民國都錦生絲廠監製

說到像景織錦,不得不提1921年愛國工業家都錦生先生在杭州創立的「都錦生絲織廠」。在1926年的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上,它就獲得過金獎。

喜雅藝術:可以說您是第一批收藏織繡的藏家,20多年過去了,從當初的冷門到現在市場不斷地升溫,您怎麼看待織綉市場的發展?

陳大剛:相對於瓷器和字畫,織綉精品的數量少,加上研究的人不多,織繡的價值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這可能是導致織綉市場前些年沒有大熱的原因。雖然不像瓷器和字畫市場那樣火爆,但是中國織綉收藏市場的春天已經靜悄悄地來了。

首先,織綉在拍賣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05年嘉德春拍《錦繡絢麗巧天工——耕織堂藏中國絲織藝術品》是一個亮點,2017年各拍賣行春拍、秋拍的織綉拍品都很精彩,市場價值很高,織綉市場漸漸升溫;與此同時,我身邊收藏其他門類的朋友也開始投入精力進入織綉領域;還有一點,國家提倡「一帶一路」,人們對絲綢之路的認識更加深刻,對絲綢的文化、歷史價值也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更多的人對織綉開始感興趣。

海上絲綢展覽館開幕式現場

喜雅藝術:您拿出自己收藏的120餘件中國傳統服飾在廈門成立海上絲綢展覽館,對您來說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

陳大剛:我能收藏這麼多件織綉,實屬幸運。我一直把自己當做一個肩負傳播織綉文化責任的傳承者,成立這個展覽館的目的就是想把我的藏品和大家分享,一起交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領悟傳統審美。同時,國家現在正提倡「一帶一路」,發展絲綢之路經濟帶,辦展覽也是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

喜雅藝術:這個展覽館也是國內首家專業紋飾研究館,不僅有您的藏品,還有您參與設計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我們聊聊您的初衷和構思?

陳大剛:中國的織綉紋飾研究還不成熟,缺乏對古代紋飾進行系統的整理和研究。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很多紋飾都被西方化了,我想把中國傳統紋飾提取出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紋飾的發展脈絡和文化內涵。

左:戰國 幾何紋織錦

右:文創絲巾《戰國浪漫》

我和設計師團隊聯合推出的文創產品——中國紋飾絲巾,就是希望能夠把古代經典用現代時尚的方式演繹出來,把傳統文化的抽象概念具象化。例如一款《戰國浪漫》的絲巾,便取材於戰國織錦。幾何紋在商周時期主要表現為規矩、嚴謹,春秋戰國開始把幾何紋打散後,成就了中國紋飾美學的第一個高峰!這條絲巾蘊含的是兩千多年前古人的審美。

喜雅藝術:未來您還會籌建更多展覽館嗎?

陳大剛:廈門是第一家展覽館,如果條件允許,我會拿出所有的藏品再建四、五家展覽館。未來我會把展覽館交給女兒,雖然我給不了她充足的物質財富,但這份精神財富會讓她和更多年輕人受益。希望女兒長大以後繼續擔當起繼承織綉文化,弘揚華夏文明的重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喜雅藝術 的精彩文章:

托林寺壁畫再探
絢爛之極後如何歸於平淡?看宋元更迭時的繪畫風格流變

TAG:喜雅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