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本是科恩兄弟最棒傑作,卻被視為輕浮搞笑片

本是科恩兄弟最棒傑作,卻被視為輕浮搞笑片

文 | LOOK

在科恩兄弟的電影作品序列中,《閱後即焚》算的上一部商業成績非常靚麗的電影,影片還是2008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開幕電影,但是影片的口碑卻算不上優異,全球最著名的評分網站IMDB給出了7分,國內的豆瓣網同樣也給出了7分。

美國著名的影評人打分網站Metacritic的評價就更低了,只有6.3分,毀譽參半。《綜藝》雜誌的影評人托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直指眾明星的表演猶如卡通人物一般荒唐,配樂叫人無法忍受。

《時代》雜誌的影評人理查德·科利斯(Richard Corliss),直接表示根本沒搞明白科恩兄弟到底想說什麼,等弄明白情節之後他覺得自己可以把電影拍得比科恩兄弟逗樂很多。

《紐約客》的影評人大衛·登比(David Denby)覺得開場一些場景還挺逗樂,但之後的一些絕望情節凍結住了這種感受,登比還批評了影片的價值取向,在影片中無辜的人快速死去,罪惡之人並未得到懲罰,「即便是黑色喜劇,創作者也應該表達出愛意,《閱後即焚》展現出來的虛假殘忍表達的是一種終極的厭世。」

《閱後即焚》

麥卡錫和科利斯的評論,無聊到我已經懶地駁斥,登比的好人必有好報的大眾庸俗藝術觀駁斥起來似乎也有小題大做的意味。

相比較而言,來自學院(紐約大學)的學者埃曼努爾·利維(Emanuel Levy)對科恩的批評倒是直指要害,「科恩兄弟是聰明人,只是對電影懂得太多,對真實生活懂得太少。」

科恩兄弟算不上我最喜歡的一類美國導演,明尼蘇達州猶太知識分子家庭與維特根斯坦哲學熏陶出來的古怪品味,與我的審美有一定距離。兄弟二人的作品鍾情於特定的人文地域,這包括了《血迷宮》中的德州、《謀殺綠腳趾》中的洛杉磯、《冰血暴》中的明尼蘇達、《逃獄三王》中的密西西比、《醉鄉民謠》中的紐約,繼而在這特定地域中虛構化一個黑色喜劇犯罪故事。

《冰血暴》中的明尼蘇達

有些作品顯得為了黑色而黑色,過猶不及,有時候二人還會展現過於精英化的小圈子趣味,大開小圈子內部才可意會的玩笑。《冰血暴》甚至算是公開嘲笑大眾品味、顛覆主流趣味了。

《閱後即焚》是一部有的放矢的高濃度黑色喜劇間諜電影,影片的片名是間諜術語,但充滿反諷色彩,文本實際意義是閱後不需要即焚,因為一切皆荒謬無價值。科恩兄弟在類型化作業的前提下,對歷史與現實展開的激烈、有效、驚悚的批判。

《閱後即焚》

在敘事維度層面,科恩兄弟一直以來都很喜歡使用視點遊戲,最早的《血迷宮》是最具代表性的。這種視點遊戲的要義,是觀眾的視點大於角色的視點,換句話說,角色因為主觀的盲點產生誤判,觀眾早已知曉,旁觀者清,拉開的距離便會形成反諷效果。

《閱後即焚》依然使用了這一招,只是這一次,牽連的人物要比《血迷宮》複雜很多。影片主要的三組人物如下(為方便讀者理解,全部用演員本人名字替代角色名字):

約翰·馬爾科維奇-蒂爾達·斯文頓

喬治·克魯尼-伊麗莎白·馬弗爾

布拉德·皮特-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閱後即焚》

算上登比提到的無辜者、健身房經理理查·詹金斯便是七個人。這七個人,馬爾科維奇砍死理查後被CIA射成植物人,是因為誤認。

克魯尼射殺皮特後逃亡委內瑞拉,是因為突然的意外而擦槍走火。一切都是因為偶然事件。

這偶然事件的根源便是那張記錄了馬爾科維奇所謂機密檔案的CD。這是撬動整部電影敘事節奏的緣起,也是這部電影的題眼。

《閱後即焚》

《閱後即焚》絕對不是一部為了黑色而黑色的電影。影片中的荒謬、無聊、無意義絕非空穴來風,而是來自於巨大的歷史幽靈:冷戰。

正如馬爾科維奇主動辭職後對父親說的那番話,冷戰結束,今非昔比,沒有任務,只有官僚主義。冷戰的結束了終結了間諜世界的意義之網。於今遍布全球的反恐戰爭與冷戰絕不可同日而語。

冷戰是超級大國之間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意識形態、道德、審美的全方位的對抗,反恐戰爭只是純軍事意義上的對抗,意義的世界消失殆盡。這其實是007系列無以為繼的根本原因,作為冷戰產物的007,在如今這樣一個全球資本化、去政治化、意義盡失的時代,角色魅力自然消減泰半。

《諜影重重》中的簡森·伯恩真正要對抗的是自我的消失,而不是外在的他者,與《無間道》聯繫到一起,渴望被承認的身份政治成為了新世紀間諜電影的主題。

《諜影重重》

除了時代政治的緣由之外,科恩兄弟對於意義世界的探尋可能也與兄弟二人中的喬爾對維特根斯坦哲學的痴迷有關(喬爾在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讀書期間的畢業論文是維特根斯坦研究),維氏哲學的精華在於劃定日常語言哲學與意義世界的關係,所謂語言決定了人類想像、思考世界的方式。這恐怕便是科恩兄弟對於台詞和文本組織極為著迷的原因。

據媒體相關報道,科恩兄弟在拍攝現場對於演員的台詞講述要求極為嚴格,一旦單詞發音不準確就要重來。

《閱後即焚》充斥了不少會給人產生誤會的台詞,開場部分克魯尼在吃山羊乳酪的問題上便犯了錯誤。麥克多蒙德打的語音電話,因為語言歧義產生的溝通障礙,令人啼笑皆非。克魯尼要求斯文頓坐車後面的溝通失效(斯文頓理解成做愛時的後入姿勢),亦令人莞爾。

《閱後即焚》

在《閱後即焚》中,馬爾科維奇依然沉醉於冷戰的輝煌歲月中,他視冷戰年代的偶像人物、有著「遏制之父」之稱的約翰·凱南為偶像。他不甘心在國務院做官僚,辭職在家寫回憶錄,真相卻是回憶錄中的冷戰往事,對今日的俄羅斯大使館而言半文不值。

克魯尼的荒謬不遑多讓。他本是財政部的官員,卻冒充聯邦法院執行官,始終等待用槍的機會,最終卻擦槍走火擊斃皮特,釀成大禍。他還不斷被人跟蹤,最終的真相與間諜無關,不過是欲離婚的妻子使用的跟拍伎倆。

《閱後即焚》

當發現麥克多蒙德要找的同事便是被他擊斃的皮特之後,克魯尼精神崩潰,淪為徹底的被迫害狂,視周遭所有人物都是間諜。

實際上,冷戰的記憶植根於每一個人的思維深處,就連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健身教練皮特,也有冷戰記憶,會認為「我們稱貝爾格萊德的局長為斯洛伐克屠夫」這樣的信息會被當下的俄羅斯政府所用。

《閱後即焚》

對於CIA而言,在這期光碟事件中,最終需要存檔的最高機密居然是這些雞毛蒜皮的無聊之事。更進一步說,由我們這些銀幕之外的局外人,看這些銀幕內的這些局內人,這些受限於主觀視點局限而蒙在鼓裡的主體,何嘗不是為歷史之魅所困惑?

科恩兄弟是在2007年年末開始籌備、拍攝《閱後即焚》,這正是美國政治兩黨輪替的大選之年,奧巴馬團隊當時提出了「改變」(change)的口號,希望重建美國。科恩兄弟用極致的荒誕、荒謬回應歷史幽靈,當然也是在回應整個時代的變革。

《閱後即焚》

科恩兄弟的喜劇意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建立在對類型片窠臼的嘲弄、戲謔、顛覆的基礎之上。二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閱後即焚》是我們自己版本的沒有爆炸場景的《諜影重重》」。

作為一部間諜電影,或者說與間諜行為有關的電影,影片在角色設置方面別出心裁的一點,便是對女性角色的處理。

過往的間諜片,尤其是007系列,女性在其中必然是被當花瓶,被物化、工具化使用。《閱後即焚》恰恰相反,影片中的七個角色,四位男性全部以悲劇收尾,三位女性都是勝利者。

蒂爾達?斯文頓的意志非常強勢,一直想找借口與馬爾科維奇離異,而光碟事件的起因便是她盜取丈夫材料所致。

雙重鏡像強化了斯文頓在肉體與精神層面對於馬爾科維奇的勝勢

背後的兩座佛教主題的人物像,強調了斯文頓對於命運的掌控感,畢竟是她引發了光碟事件

克魯尼一直猶豫要不要跟妻子離異,未曾想到妻子早已有了外遇,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兩性婚姻中,克魯尼才是被操控者。

在《冰血暴》中已經演過一回女英雄的麥克多蒙德,這次更是以一己之力敲詐了CIA,贏得了美容手術的資金。

實際上,克魯尼和皮特在影院中扮演的根本就是白痴角色(克魯尼稱這是自己與科恩兄弟合作的「白痴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從這個角度說,如果這部電影完上映十年,在如今這政治正確挂帥的時代,影片獲得的口碑待遇也許會決然不同。

科恩兄弟對大眾類型片的嘲諷有些細節還非常赤裸裸,麥克多蒙德前後兩次與人約會看電影,看的都是浪漫愛情片《Coming Up Daisy》,雖然這實際上是一部並不存在的電影,但一閃而過的情節一看就是甜膩型,科恩兄弟還故意讓麥克多蒙德和克魯尼發出白痴般的笑聲,藉此嘲諷樂此不疲觀看這類電影的流俗觀眾。

《閱後即焚》的故事全都發生在弗吉尼亞州的蘭里市,但實際上影片全程在紐約拍攝,換言之,這部電影的地域感是不強烈的。這是科恩電影比較罕見的例外。但也是因為影片與冷戰、與間諜有關的主題,絕非美國某塊地域的特產,而是跨越性的時空。

《閱後即焚》即便是一部喜劇電影,但卻是凝結了荒謬歷史的高級反諷喜劇,飽含了創作者對於時代的嚴肅思考,這是一部水準與《冰血暴》、《老無所依》等科恩兄弟最膾炙人口電影相當的作品,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科恩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SpaceX和特斯拉上天了,這也是科幻的勝利
影評人超愛《星戰8》,但不少觀眾看法相反

TAG:虹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