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跟老闆請個假,我們去明朝鬧元宵!

今天跟老闆請個假,我們去明朝鬧元宵!

一篇舊文,修修改改應景發一波~

文 | 春梅狐狸

(原創文章歡迎分享朋友圈,轉載請後台聯繫申請授權)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寅《元宵》

在傳統節日里,元宵節算是極受重視的一個,道家稱為「上元節」,由於突出的習俗所以也常被稱作「燈節」。相比其他節日,元宵節更像是一種狂歡——張燈結綵、君民同樂。往往為了準備這些燈,還要製作調試,所以元宵節的持續時間往往都很長,明代時期元宵假期長達十天,足見重視程度(要知道我們現在元旦加春節才只有10天,這裡還有三個雙休日被調休了)

明代元宵節怎麼過?

唐代時元宵節已有賞燈習俗,當時張燈三夜,已是盛況。到了宋代,增加到五夜,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甚至出現了燈謎遊戲。明代將其延長到了十夜,成為歷代之最。百官皆有假期,賜宴歡愉,通宵達旦。

永樂間。文皇帝賜燈節假十日。蓋以上元遊樂。為太平盛事。故假期反優於元旦(當時的元旦即現在的春節)。至今循以為例。

——《萬曆野獲編》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憲宗就是霍建華飾演的英宗的兒子,《明妃傳》里有吳磊飾演)

民間更是會搭起燈樓,彩燈如市集,熱鬧足十日夜,可謂空前輝煌。由於持續的時間極長,所以明代的元宵燈市,花樣繁多——如《西遊記》中有「雪花燈,梅花燈,春冰剪碎」、「核桃燈,荷花燈,燈樓高掛」、「蝦兒燈,鱉兒燈,棚前高弄」、「鷹兒燈,鳳兒燈,相連相併」;又如《金瓶梅》里有「秀才燈,揖讓進止,存孔孟之遺風;媳婦燈,容德溫柔,效孟姜之節操;和尚燈,月明與柳翠相連;通判燈,鍾馗與小妹並坐」等,還多了許多寓意和說法。

如明代著名的世情小說里《金瓶梅》里元宵節就過了4次,是所有節日里被提到次數最多的,而且在元宵節里安排了許多故事情節,前前後後寫了十一回的篇幅,令人驚嘆。

《明妃傳》元宵節劇照

不得不說大家對明代真是想像力匱乏啊。

每年正月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結燈者,各持所有,貨於東安門外迤北大街,名日燈市。

——《宛署雜記》

燈市在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街西,亘二里許……市自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始罷。

——《燕都遊覽志》

晚明《上元燈彩圖》

各種花燈中,堪稱巨無霸的便是「鰲山」,便是用千百盞彩燈扎結成山,蔚為壯觀。明代時「鰲山燈」會扎在午門樓上,並讓臣民可以在午門外觀看三日,打破了禁衛森嚴,體現同樂之情。

樓上鰲山燈光燦爛,香煙馥郁;樓下百戲喧鬧,樂舞歡樂。實在是當時盛景啊!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里的燈樓

可能我們現在很難理解燈市帶給古人的亢奮了,要知道在沒有電的時代里,入夜便是一片漆黑,一年裡若有一段時間是晚上如同白晝,是何等令人雀躍的事兒啊

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謂之燈節,惟十五日謂之正燈耳。每至燈節,內廷筵宴,放煙火,市肆張燈。而六街之燈以東四牌樓及地安門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處皆不及也(兵部燈於光緒九年經閻文介禁止)。若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亦稍有可觀。各色燈彩多以紗絹玻璃及明角等為之,並繪畫古今故事,以資玩賞。市人之巧者,又復結冰為器,栽麥苗為人物,華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觀也。花炮棚子製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花盆、煙火杆子、線穿牡丹、水澆蓮、金盤落月、葡萄架、旗火、二踢腳、飛天十響、五鬼鬧判兒、八角子、炮打襄陽城、匣炮、天地燈等名目。富室豪門,爭相購買,銀花火樹,光彩照人,車馬喧闐,笙歌聒耳。

——《燕京歲時記》

上面尤其市集的畫面,簡直就是《上元燈彩圖》的解說版啊,充滿了極具畫面感的生活氣息,如果今晚便有這樣的燈市,一定好奇地想赴約!

明代元宵節怎麼穿?

那就不得不提到明代開始出現的「吉服」體系了,換算成現在概念便是禮服一種,比日常服飾更為正式,但是又沒有到達一些重大禮儀場合的級別。所以常常用於像節日這樣的喜慶場合。

遇聖節則有壽服,元宵則有燈服,端陽則有五毒吉服,年例則有歲進龍服。

——《史記》

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內臣宮眷皆穿燈景補子蟒衣。

——《酌中志》

燈景補子

燈籠仕女袍料

而女子們則偏愛白色的衣服。雖然元宵尚在年節里,但是大約這樣燈火輝煌的節日里,又是滿月當頭,為了使自己在月下更嬌俏幾分,女子偏愛白綾襖。

話說一日,天上元宵,人間燈夕,西門慶在家廳上張掛花燈,鋪陳綺席。正月十六,合家歡樂飲酒……西門慶與吳月娘居上坐,餘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李瓶兒、孫雪蛾、西門大姐,都在兩邊列坐;都穿著錦綉衣裳、白綾襖兒、藍裙子。惟有吳月娘穿著大紅遍地通袖袍兒、貂鼠皮襖,下百花裙子;頭上珠翠堆盈,鳳釵半卸。

——《金瓶梅》

一溜的白衣藍裙,想必煞是冷峻而明麗吧。不僅如此,除了在元宵節外《金瓶梅》里年節里的女性穿的也多是白綾襖。

他明日初四……月娘出來與他哥磕頭。頭戴翡白縐紗金梁冠兒,海獺卧兔,白綾對衿襖兒,沉香色遍地金比甲,玉色綾寬襴裙。耳邊二珠環兒,金鳳釵梳,胸前帶著金三事?領兒,裙邊紫遍地金八條穗子的荷包,五色鑰匙線帶兒,紫遍地金扣花白綾高底鞋兒,打扮的鮮鮮兒的,向前花枝招颭,綉帶飄飄,插燭也似磕了四個頭……不想孟玉樓與潘金蓮兩個都在屋裡,聽見嚷吳大舅進來,連忙走出來與大舅磕頭,都是海獺卧兔兒,白綾襖兒,玉色挑線裙子;一個是綠遍地金比甲兒;一個是紫遍地金比甲兒。頭上戴的都是{髟狄}髻,玉樓帶的是環子,金蓮是青寶石墜子,下邊尖尖趫趫顯露金蓮。

——《金瓶梅》

這邊則是白衣配上玉色的裙子,配色如此冷清,外面卻還壓著一件金色花紋的比甲,這素色反襯華貴的思路,一下子就突出了了比甲。

《明妃傳》中元宵節女主穿的卻是一件搭配錯誤的綠衣紅裙

但是,討論這些應景服飾的時候,我總免不了提醒大家,這不是什麼規定或制度。因為總也有人覺得節日是不必特別置備一套衣服的。

晚明《上元燈彩圖》

元宵節里的明代女子

在喜慶的節日里,許多禁忌都可以被打破。而元宵節的興起也正是與打破禁忌有關,由於唐代實行宵禁,而在元宵節當晚卻因為賞燈的緣故而特許可以夜行。於是人們無不珍惜這個機會,對於元宵節也多有歌詠。李商隱就寫道:「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輦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而到了宋時,元宵節成為許多閨閣女子外出拓展自己生活空間的契機。女子間的相約,夫妻間的相伴,令元宵節多了許多人情味。街巷上更是人流如梭,不分上下。

燈市至十六更盛,天下繁華,咸萃於此。勛戚內眷,登樓玩看,了不畏人。

——《酌中志》

自白晝以迄二鼓,煙塵漸稀,而人影在地,明月當天,士女兒童,始相率喧笑而散。

——《燕京歲時記》

明代女子還在元宵節偏好一種叫「走百病」的活動,也有叫「走橋」的。無非是趁著燈市,女子們相約出去觀賞,至今據說仍有一些地區保留著。

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橋……八日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貴賤相沓,貧富相易貿,人物齊矣。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至城各門,手暗觸釘,謂男子祥,曰摸釘兒。

——《帝京景物略》

所以,白綾襖與走百病那是很相配的。《金瓶梅》里甚至出現了為了走百病而借衣服的場景。

吳銀兒道:「既沒事,你來接我怎的?你家去罷。娘留下我,晚夕還同眾娘每往妗奶奶家走百病兒去。我那裡回來,纔往家去哩。」……那吳銀兒喜孜孜辭道:「娘,我不要這衣服罷。」又笑嘻嘻道:「實和娘說,我沒個白祆兒穿。娘收了這段子衣服,不拘娘的甚麼舊白綾襖兒,與我一件兒穿罷。」……吳銀兒道:「娘,我要素的罷,圖襯著比甲兒好穿。」

——《金瓶梅》

所以時人詩云:「白綾衫照月光殊,走過橋來百病無。再過前門釘觸手,一行直得一年娛。」倒是高度概括了一眾風俗啊!

女子們還會為了這樣難得的時機而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其實也是節日風景里的一部分。更難得是,走在「遊人如蟻」的街上,彼此之間便只剩下了隊伍里前後的區別了,社會身份在此刻被淡化,若服飾相若,更是難辨身份。夜色沉沉,燈火流彩,這般「光影五色,照人無妍媸,煙罩塵籠,月不得明,露不得下」,也是許多身份不佳的女子有了顯露的機會。

由於元宵賞燈,是男女都可以出行的,便多了平日里不可多得的「勾搭」時機,如《金瓶梅》的元宵節里就發生了好幾樁偷情。在最著名的有關元宵節的詩詞里便有了「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的故事。

加上元宵節多有宴席,任何宴席都免不了是一次人際關係的探底和調整。越是熱鬧的景象里,那份冷落的心情便越是被放大。年宵尚是年節,所以免不得有「雖然覽不盡鰲山景,也應豐登快活年」的期盼,但是結局總難免「萬般傀儡皆成妄,使得遊人一笑回」。

……又請月娘眾人登樓看燈頑耍。樓簷前掛著湘簾,懸著彩燈。吳月娘穿著大紅粧花通袖襖兒、嬌綠段裙、貂鼠皮襖;李嬌兒、孟玉樓、潘金蓮都是白綾襖兒、藍段裙;李嬌兒是沉香色遍地金比甲;孟玉樓是綠遍地金比甲,頭上珠翠堆盈,鳳釵半卸,鬢後挑著許多各色燈籠兒,搭伏定樓窗往下觀看,見那燈巿中,人煙湊集,十分熱鬧。當街搭數十座燈架,四下圍列些諸門買賣。玩燈男女,花紅柳綠,車馬轟雷,鰲山聳漢。

——《金瓶梅》

明代元宵節的落幕

然而,無論煙火還是彩燈,都不過是一時華貴罷了。更何況明代的燈市延續時間極長,所以難免風吹雨打而損壞的,明人對此的解決方式是「燒燈」。

燈市初開時,「燈光漸比夜來饒」,難掩興奮之情。彩燈如虹,令人流連忘返,「共約更深歸及早,大家明日看通宵」。等你看盡盛況,這些彩燈難免已經受損暗淡。元宵是年節里最後一場任性的狂歡,所以大家選擇用一把火告別元宵節。

話說燒燈已過,又早清明將至。

——《金瓶梅》

是啊,送走元宵以後,下一個節日便是清明節了。

哪有筵席不離散?哪有故友不變卻?哪有夫妻不死別?哪有燈市不落幕?人生如此,最後也不過付諸一把火、成就一撮灰,等來的便是清明節。

綉簾窣地護輕寒,明月來遲鳳蠟殘。

風掃煙花春爛漫,雲沈星斗夜闌珊。

醉敲馬鐙還家去,誰抱龍香隔院彈。

試看燒燈如白日,鰲山無影海漫漫。

——劉邦彥《上元五夜觀燈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服飾 的精彩文章:

神秘巨星:這部哭光我三包紙巾的電影,我還想安利一下裡面的衣服
台灣是否比中國大陸更好地保留了中國文化?

TAG:傳統服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