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四大名著里,元宵節為何都有大件事發生?

四大名著里,元宵節為何都有大件事發生?





 《水滸傳》里,李逵元宵大鬧京城。




0

1



那一夜,許都城中有人喊叫:「殺盡曹賊,以扶漢室!」




原來,東漢末年,曹操權傾朝野,挾天子令諸侯,朝野共憤,視曹操為國賊。於是,朝中五位大臣便聯手準備在那天晚上討伐曹操。




但這五人畢竟勢孤力單,最後他們不是被曹軍擒獲,就是死於亂軍之中。不僅如此,曹操還在漳河水邊斬殺三百多名官員。那一夜,許都城中屍橫如山,血流成河。




多年後,同一天夜裡,唐僧師徒來到金平府,進城看燈。




走到金燈橋,看到三盞金燈。三盞燈,三個晚上燒掉了五萬餘兩銀子。後來悟空才了解到,原來是玄英洞里有三個妖怪:避寒大王、避暑大王、避塵大王,自幼愛吃酥合香油。

他們化變成佛像,讓當地百姓供奉香油。光燈油一項的差徭,「每家當一年,要使二百多兩銀子」。




一心向佛的唐僧卻識不出有詐,那一夜,被三個妖怪擄走了。




多年後,同一天夜裡,大哥宋江同柴進、戴宗、李逵、燕青來京城觀燈。




宋江、柴進與名妓李師師吃酒,卻讓李逵、戴宗看門。李逵看了,心裡發怒,於是大鬧京城。




那一夜,宋江等梁山頭領喬裝進城,原本是以看花燈為名,希望通過李師師聯繫上皇帝,推動招安大業。結果,李逵一鬧,事兒黃了。




多年後,同一天夜裡,甄士隱三歲之女英蓮在看社火花燈時被人抱走,夫婦思女成疾,家院被大火燒成了瓦礫場,自此甄家人非物換。



中國最偉大的古典小說,正是從那一夜起筆,開始了最牛逼的鋪墊。



 元宵節的保留節目之一:看花燈。




0

2




那一夜,是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燈節。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學界至今爭議還很大。通常認為,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望日」(即月圓之夜),所以古人很看重這一夜。




又有說法:西漢時,武帝在這一天祭祀「太一神」,大張燈火;此後,道教定正月十五為「上元日」,佛教將正月十五對應印度曆法中的「大神變月」。幾種因素疊加,到隋唐時期逐漸成為了元宵節的常見習俗。




中國的古典文學名著很喜歡拿元宵夜說事兒。

最愛君

上面所舉的大件事,都出自四大名著的描述。




除此之外,其他名著也非常重視元宵節的書寫。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金瓶梅》,西門慶至少有四五次利用元宵節賞燈的契機,與有夫之婦偷情。《聊齋志異》中,王子服元宵夜出遊,偶遇嬰寧,隨即被勾了魂,相思成疾。




那時候讀這些小說就很生疑:為什麼古典名著都要把大件事放在元宵夜來寫?




中國傳統的節慶有不少,但重要性各有不同。曾經有個上巳節,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很熱鬧,很隆重,但到了宋代,這個節日就走丟了,突然銷聲匿跡。宋代以後,最重要的兩個節日,一個是清明,另一個就是元宵。




當時流傳兩句俗語:

「日日寒食,夜夜元宵」和「日間寒食節,夜裡正月半」。




什麼意思呢?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兩天。跟我們現在的理解不一樣,那時候的清明節不是一個悲哀的節日,相反,是一個可以外出踏青因而很歡樂的節日。和元宵節一樣,它們的基調都是歡快的。所以,這兩句話都是形容一個人的小日子過得很舒心,很爽。




反過來看,當時人最看重的,也是這兩個節日。




上面引述的古典名著都成書於宋元之後,儘管有些寫的是此前的歷史,比如《三國演義》,但作者在創作的時候還是融入了其生活年代的特色,因此會著重強調元宵節的重要性,並把關鍵情節安排在當夜發生。




 古代實行宵禁,都市一到夜裡就無人氣,除了元宵節解禁。




0

3




那麼,元宵節為什麼會這麼受歡迎呢?簡單說,這個節日真的不一般。




在古代,官府最怕的是夜晚降臨。因為夜色中,對人民的控制難度趨大,很多違法犯罪也容易藉此發生。所以古代大多數時期都有宵禁的法令,夜幕降臨後,城門就會關閉,居民區也封閉起來,如無要事嚴禁在街上晃蕩行走,吃個宵夜烤串更是不可能的事。




犯了宵禁的人,受到的處罰也挺重,重則處死,輕則杖刑。




然而,每年元宵節前後幾天,官府都會解除宵禁。這就好比久在籠中的小鳥,那幾天突然得了自由,自然高興得不得了。




我們沒有經歷過宵禁制度,對夜裡不能出門行走的約束難以有切身感受。但古人的體會可就深了。

元宵節之所以倍受青睞,主要原因其實不在於這個節日有多少儀式,多少歡樂,這些都是附加在宵禁解除的基礎之上的。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宵禁的解除,大家可以外出體驗真正的夜生活。




不僅如此,元宵節期間,上街觀燈、遊玩的人們還能突破貴賤、男女、老幼的界限,一起加入狂歡的隊伍。




有一年元宵節,司馬光的夫人想要出外看燈,司馬光問:「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遊人。」司馬光反問:「我難道是鬼嗎?」

這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元宵夜的很多日常禁忌都被消解掉了。




一些學者比較準確地將元宵節定義為古代中國的狂歡節。




台灣學者陳熙遠在他的文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 》中指出:

「百姓在『不夜城』里以『點燈』為名或在『觀燈』之餘,逾越各種『禮典』與『法度』,並顛覆日常生活所預設規律的、慣性的時空秩序——從日夜之差、城鄉之隔、男女之防到貴賤之別。事實上對禮教規範與法律秩序的挑釁與嘲弄,正是元宵民俗各類活動遊戲規則的主軸。」




說白了,這個節日帶有身心解放的性質。




 文藝氣質爆棚的宋徽宗,很喜歡與民同樂。




0

4




對朝廷而言,元宵節不僅是展現太平盛世、與民同樂的契機,也是紓解社會矛盾的解壓閥,所以皇帝們樂得一年一次解除宵禁。




這個沒有宵禁的元宵假期,也一再得到延長。唐玄宗規定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連續放假3天;宋太祖追加十七、十八兩天,假期多至5天;明太祖更規定,從正月初八至十七日「放燈十天」。不過到了清朝,「元宵假」又回歸為5天。




早在隋朝,正月十五夜,城市已是「不夜城」。當時人柳彧在一封給隋文帝的奏疏中說,元宵夜鑼鼓喧天,火光照地,人戴獸面,什麼歌舞表演、奇裝異服、男女混同,成何體統?他請求皇帝禁止正月十五的侈靡之俗。




隋文帝同意了。但一項活動一旦成為傳統,就禁也禁不住。




後面的皇帝知道禁不住,乾脆利用這個機會與民同樂,宣揚天威。




宋徽宗時代,元宵當晚,皇帝要親臨宣德樓看燈。於是,御街兩旁擁擠的人群,在觀看百戲和花燈表演的同時,也能隔著一層黃色的絲織品看到皇帝神秘的面孔。




正月十六早上,皇帝會再次出現在城樓,如果人們不是過於疏懶或是晚上喝醉了酒,只要能足夠早地起床趕到宮門口,會觀看得更加清楚。




這在古代中國,幾乎是破天荒的事。




然而,宋徽宗仍然沉醉於太平盛世的迷濛之中,北宋的喪鐘已經敲響。




到了南宋,元宵節的過節氣氛仍然十分濃烈,全然不因偏安一隅而消減。




當時人過節瘋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除了看燈,逛街,就是外出喝酒,喝得醉醺醺的,才想到要回家。

酗酒所產生的混亂局面,居然在當時催生了一個只有在元宵節出現的職業:一些人在夜闌之後,舉著小燈「掃街」,往往可以撿到醉酒人遺失的貴重金銀首飾,收穫頗豐。




不管政治如何變遷,人們總需要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娛樂。




元宵節可以是狂歡節,可以是情人節,可以是吃貨節,可以是戲劇節,也可以是古典小說里的關鍵情節。




很多最愛粉還沒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如果覺得最愛君做得不錯,記得

點個贊

表示鼓勵哦。












最愛君推薦

什麼好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一人一句話,秒懂南朝30帝
從人到神,這位開國功臣經歷了什麼?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