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溫故而知新,不能忘卻《北京民族文化宮民藏展》的日日夜夜

溫故而知新,不能忘卻《北京民族文化宮民藏展》的日日夜夜

(註:由於操作不慎刪去此文,引起大家的關注,今天繼續群發,請大家諒解!)

從去年二月北京民族文化宮的《民藏展》到今年二月,民間收藏整整走了一年,走的好艱辛啊,但是靠自己的從容,靠堅定的文化自信精神,民藏走進了新時代,開始描畫新藍圖。

一年裡,打壓民間收藏的組織破產,是對民間收藏最大的回報;社會各界開始對文化產業、文化金融、甚至藝術品金融提出了新觀點,發出了新精神,這就是對於民間收藏最大的重視,今年民間收藏一定會碩果累累!

溫故而知新,民間收藏今天的被認識,一定不能忘記面臨考驗的每一步,當然也不能忘記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民間收藏展時面臨著來自各方面巨大的壓力。

本人親歷了這次活動,寫出了七篇支持這次展覽的文章,當然也經歷了極大的風險考驗。

當軍旅收藏家馬兵先生來電話告知,我們應該做個總結,總結這次活動對於民間收藏的意義。

是啊,今天看來,這次活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一次看似平淡的展覽,卻讓社會對於民間收藏出現了涇渭分明,一時黑雲壓頂,欲加其罪;一時雲開霧散,改個名字繼續展覽。

那個把《華夏瑰寶》稱作《華夏鬼寶》的敗類,今天不知有沒有羞愧之心,在中華文明面前,在民間收藏面前會不會低下無恥的頭顱!

感謝民族文化宮的李館長和軍旅收藏家馬兵先生的大力支持,才能讓民間文物的展覽迅速的提高到可以擔當的歷史意義。

回顧這幾篇因為面臨的壓力不得不刪掉的文章,來記住這個不能忘卻的展覽!

一場別開生面的《華夏瑰寶-中國民間文物收藏主題展》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宮拉開了帷幕,隨著大幕的徐徐拉開,一件件傲世的古代文物展現在眼前,神奇的古代文物,述說著上下五千年的神奇。

長安街的松柏,冬天的嚴寒也無法抗拒他的勃勃生機,綠郁蔥蔥之間那紅色的一撇,讓民間收藏有了用武之地,千年的等待,就等今天,今天的展示就是劃時代的一件大事,驚奇和驚訝會改變我們固有的思維,讚歎古代的創造,讚歎中華文化的偉大。

中國是唯一的文化沒有斷裂的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上萬年的勞動創造,留給世界是這些不朽的光芒。古代的制玉技術,青銅器的鎏金技術,帶著時光的印記,閃爍著他們的智慧。

都說收藏可以改變人生,都說收藏可以改變性情,都說收藏可以脫離社會的俗氣,似乎收藏是今天最值得稱讚的事情。

改變不了時光的穿梭,卻改變了內心世界,原來世俗的應酬,換成了古代藝術品的鑽研,藏家們似乎都喜歡上中國歷史,過去刻板的灌輸,今天哪個藏家不是一眼斷代十有八九。

收藏古代藝術品讓藏家們有了上下五千年自由翱翔的本領。喝著古酒,品著古茶。領略了文明的力量,文化的滋養。野蠻和文明的區別,同樣是吃飯,我們吃出了文化。

一個《舌尖上的中國》讓中國的文化淋漓盡致的讓味覺產生了美。能把吃做成這樣,大飽眼福的民間文物,震撼的是心靈。眼睛有限,眼界無限,大嘴可以吃四方,眼界可以包容世界。

人的境界有多高,你的世界就有多大。收藏也需要更高的境界,站在國家的高度看民間收藏,收藏就是一塊巨大的文化和財富、藝術和智慧的戰略儲備。

但是中國古代藝術品帶來了多大影響,我們也許不知道,但是能夠把收藏看成一種和古人的隔空交流,就會獲取力量。

軍旅收藏家馬兵先生的康熙青花大罐煞是威風。

一位外交界的老領導在這次《中國民間文物收藏主題展》的開幕式上聲情並茂的講了一個動人的親身經歷。

原法國總統希拉克訪問中國之前單獨接見大使和大使夫人,在總統的辦公室有一座中國古代的佛像,閃著智慧的佛像竟然讓總統先生著迷了,每天一上班、下班必須仔細欣賞一番,似乎從中能獲得東方的智慧,他給大使說,他來自中國,是他最喜愛的收藏品。

瓷器做出的佛像個個都是頂級的藝術品,這件柴窯佛像是這次《民藏主題展》的展品,當然我也收藏了幾尊柴窯佛像,雖然大多數中國人不承認中國有柴窯,可是她閃耀的光輝告訴我,這才是中國最頂級的古代藝術品,如果沒有信仰,誰能做出這樣的精彩,是我?還是你?

馬兵先生收藏的柴窯佛像

從法國總統對中國佛像的熱愛,就可以看出其實中國許多的古代藝術品在海外獲得的尊重遠比在國內強,他們少有「真假」的爭議,只有細心的品鑒,收藏才充滿了巨大的快樂。

我們對社會上的「造假、制假」深痛惡覺,讓真正的古代藝術品也受到了極大的委屈,收藏家們更是深受其害,但是大量的古代藝術品的真實的存在,也在考驗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無知」也許會讓一件珍寶,失去了顏色,而被說成了「仿品」,但是我更是把「真、假」的問題就上升到國家財富爭奪的問題了。

這兩尊柴窯的佛像,確實充滿了睿智。

我們看到她,是否也能找到東方的智慧,讓古代藝術品熠熠發光。從民間收藏到文物保護,我們真的要下大力氣,琢磨出利國利民的好政策,讓古代藝術品先留下、不流失,單從這方面看,民藏人確實勞苦功高。

民間收藏的功勞是建立在用大量的血汗錢換來的,許多人認為民藏可以「以藏養藏」,其實缺少了「一系列」的良性機制,民藏人的資本大都入不敷出。

收藏造成了許多家庭的經濟困頓,這個現狀民藏中最沒有異議,都認為收藏的人們有雄厚的資本,是啊,有許多的企業家動輒幾千萬的收購,把收藏變成了資本帝國的趨勢。

望而生畏的高價格也是對民間收藏的一個激勵。所以收藏既能帶來精神上的愉悅,也能產生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的資金動力,許多藏家就是這樣在痛並快樂的過山車上來回翻滾,直到達到終點。

自從有了民間收藏,社會就產生了截然不同正反兩個磁場,有了磁場讓收藏世界也變得花哨起來,五彩繽紛。

有對,就有錯,有真,就有假,有正氣,就有邪氣,處處都是正反兩股力量的角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等的,一團和氣反而失去的活力,一個展覽也讓人世間的各類人物競相上台,煞是好看。

五彩的世界是最美的世界,紅與黑、恩和仇,法國大作家大仲馬寫的《基督山恩仇記》是我最喜歡的小說,不知你們喜歡嗎?

走進了民間收藏即發現了美好,又看到了黑暗,有了黑暗越發感到民藏人的坦蕩,處處彰顯著君子之風,看來收藏真可以改變人生軌跡。有幾件收藏不算什麼,除了收藏,還有有擔當,才是真正的收藏家。

就像這次參展的軍旅收藏家馬兵等一批有才華、有素養的真藏家,都是可擔當的人。我喜歡正面的形象,看到他們,就想到了大義、正義、健康。正是有了這樣的一批收藏人,中國民間收藏才能傲然挺立。

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華夏瑰寶-中國民間文物收藏主題展》可以用震撼二字來形容。震撼了誰?震撼了大家!熱愛中華文化的人,被震撼的直呼震撼、興奮無比。

一些人,簡直就是坐立不安,是誰?大家比我清楚,我的文章《以物鑒史,還是以罵鑒真,民藏不能妥協的對抗》招來了上百人的謾罵,不是學術討論,是人身攻擊。

但是我還是轉到留言上,我們代表了正義,不怕見光,正義永遠站在真理一邊,正義有時會姍姍來遲,但是從來不會缺席。

隨後的一篇文章《華夏瑰寶,讓我們中國人倍加榮耀》全是正面的支持意見,謾罵的留言戛然而止。一看就是有組織,而且有紀律,組織的到位,但是沒用到正地方,缺少高度,只做井底之蛙,領會不了中國的大戰略,更看不到中國文物在世界上的大格局。

通過這次展覽,我也想起了一個問題,我們的古代文物為什麼這麼多,品級這麼高,歷史留給我們太多的疑問。

我們只有在不斷前進的同時,也要了解中國的過去,了解中國幾千年的輝煌。解答這些問題,為什麼要從民藏文物說起,而不是館藏文物哪?因為我認為民藏更接地氣,館藏的固步自封,已經沒有多少新意了。

幸虧還有個海昏侯出土文物展,已經讓人瞪大了眼睛,說明中國的好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不可想像。

廣西大藏家的鎏金青銅器不夠震撼嗎?

世界本來就沒有多少平等可言,沒想到在收藏頂級古代藝術品方面突然有了公平,那些上下五千年的古代製作,幾百位皇帝的御用之物(具體數字沒查,好像八百多位),數不清王公貴族,他們古時代的國寶,倒成了我們這一代普通人收藏的平常之物了,真是「滾滾紅塵依舊是,天降寶物入人間」。

我們這一代人還是幸運的一代人,當都在感嘆生活的艱難時,收藏卻給我們帶來了快樂。

我們這一代人雖然經歷多多,上山下鄉,破舊立新;改革開放,國退民進;國企下崗,地產勃發;富豪復活,資本當家;收藏盛世,精品過億;過足眼癮,紛亂規則。

當收藏變成了全民運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古代國寶,就像雨後春筍般的向我們湧來,閱不盡的人間美器,看不夠的千年春秋。

有人開始捂嘴偷笑,哪來的這麼多的國寶,哪來的這麼多人間美器。

如果懷疑民間收藏,那就看看聯合國的統計!中國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嚴重的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後,走私出境的文物至少有6000萬件(最新數據,原來較為保守一千多萬件)。

巨大的文物流失觸目驚心,為什麼海外這麼樂此不疲收藏中國文物哪?只是為了欣賞中國的文化嗎?不是,它實際上是一種財富,是歷史的財富,是不能再生的財富。

在愛護文物和保護文物方面,我們需要向他們學習,甚至在藝術欣賞的態度上需要向他們學習。在中國,你的藏品要是好於館藏的藏品,或是館藏沒有的,哪種酸葡萄的心理,讓你真是酸掉大牙。

按照西方的標準,只有進入了現代化社會,或者人均收入達到幾萬美元時,藝術品才能真正進入千家萬戶,成為資產的一部分,其他時期,藝術品只是少數極富裕家庭或者貴族的財富品種。

中國是個特殊的國家,人均收入很低,但是民間收藏古代藝術品卻是最多的國家,僅從這個指標看,我們就是現代化國家了。

雖然其他方面問題多多,但是收藏古代藝術品的等級之高,鑒賞水平之高,也是中國唯一的特色,幾千年的皇權,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財富遐想,中國的藝術品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財富。

如果我們站的更高,站在國家的高度看民間收藏,這是一塊未開墾的資源,如果我們需要大量的資產充當儲備,我們相信這就是巨大的財富,大膽而為的把古代藝術品這個優良資產,變成國家經濟發展的資本動力。隨時可以為國家釋放出十幾萬億的資金在中國的大地有序流淌。

把文化當成財富我們中國人最有發言權, 古代藝術品就是這個文化根脈中結出的累累碩果,中華古代的藝術創造數不勝數。代表著最高皇家權威的藝術品,在這二十年的大開發中,有意無意大部分成了民間收藏的一部分了,幾千萬的藏家,能擁有的寶貝也是數不勝數,不可想像。也許幾億件,也許十幾億件。

民間收藏有了這個難得的機會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展示自己的藏品,從這點看去,民藏人做到了文化自信,文化的自信實際是精神上的自信。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

中國古代藝術品值得讓我們自信,也會讓我們變得更加有尊嚴,有學問。他讓我們獲得精神上的愉悅之時,又獲得知識上的成就,還有財富的倍增。

民間收藏需要一個大格局,在大是大非面前,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像邱季端、李舒弟這樣的收藏家們,把收藏奉獻給社會,就是對社會最好的回報,無私的奉獻才是時代的楷模。

我們也要感謝中國的改革開放,讓民藏有了大發展的機會,有了古代藝術品的感染,我們可以在今天的浮誇中找到平靜,看到古代藝術品給我們的提醒,任世界隨波逐流,我們有自己的帆,可以揚帆起航。

如果我們可以站到更高,就能看到了古代藝術品的思想光芒,也就看到了中國文化、中國藝術的光輝。

突然想其這首詩想給真正的收藏家們,真像民間收藏的寫實。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關注我的原創文章,長按以下二維碼

支持我的文集眾籌出版!請按下方

贊 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okallmight藝術品鑒賞 的精彩文章:

TAG:okallmight藝術品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