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張新穎:在詞語中間(自序)

張新穎:在詞語中間(自序)

張新穎:在詞語中間(自序)

作者簡介:

張新穎,1967年生於山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沈從文的後半生》《沈從文九講》等;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游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等;隨筆集《迷戀記》《有情》《風吹小集》等。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評論家獎、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十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等多種獎項。

內容介紹:

張新穎以學者、批評家為人所知,內里卻是一位詩人。本書收錄張新穎30年間所做的詩,在薄薄一冊內,在優雅、沉靜的詞語中間,讓人看到漢語如何以詩的方式,體現一個人的生命情狀,也讓人看到一顆豐盈的靈魂,如何自我省思,得到近乎自然的寧靜。

自序:

到現在為止,我寫的所有的詩,都在這本書里了。

中年以後,似乎多了一層個人生活:與字、詞、句子交流,與語言交流。很難說以前就沒有這樣的時候,但沒有清楚的意識,沒有成為生活需求的一種方式,是肯定的。現在則不同,這種交流在日常相處中發生,不必刻意,卻也不可缺少。

在這樣一層生活里,似乎很自然地寫一些詩。寫詩,不過是相處交流的多種形式中的一種而已。

同時也有些奇怪,因為很早之前就認定,自己不是寫詩的人。朋友曾經為我出過一小冊《二十五首詩和無名的紀念》,薄到幾乎沒有書脊,而所以會出這樣一本詩集,不過是留存年輕時代的一點痕迹,也是說,以後不會寫這種形式的東西了。

要慢慢地才想明白,原來我有一種幾乎是根深蒂固的偏見:如果寫詩是「使用」字、詞、句子,「使用」語言,那麼,我不喜歡這種「使用」行為,還是不寫為好。年輕的時候沒有想得這麼明確,卻本能地避開了這種與語言的關係。

如此我也多少向自己解釋了何以中年寫起詩來這麼一個變化。

與字、詞、句子的相處交流關係,與語言相處交流的關係,從意識的模糊縫隙,逐漸開闊為生活的實在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寫詩不再是無意識或有意識地「使用」語言。不是「使用」語言,語言才敞開了,敞開了它自身,也敞開了與萬物百匯的關係。沒有封閉的語言,也不會去封閉事物。

這樣,就不妨一試,在普通的字、詞、句子中,寫平常的經驗、平凡的呼吸,寫中年自甘平庸的詩。

烏鶇

昨天的烏鶇站在另一條顫動的長枝上

啄食櫻花落後結出的小果子

已綠里透紅(也是一種櫻桃)

轉過街角後聽它鳴叫

粗一聲 細一聲 接著婉麗跳蕩

遠應山澗溪水 而不是它眼前平緩的河流

我初以為是一群鳥呼引唱答

直到去年 發現它喜歡模仿其他鳥鳴

今年我知道 天微明的時候 就是這隻

包含了很多種鳥的鳥 把我吵醒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五日

小樹林

小樹林中間是個小廣場

我坐在邊緣的石條長凳上

右面十米遠有個男生教一個女生武術

具體哪門哪派我不清楚

對面七八米立著一座雕像

昏暗中看個輪廓 我不知道他是誰

一隻小蟲子爬上左胳膊

我不認識是什麼蟲子 本能地甩掉了它

小樹林外面有燈光的地方傳來音樂

那麼熟悉的鋼琴奏鳴曲

等到聲音消失 我也沒明白

它起於何時 消失於何處

這樣很好 不清晰 不明確

周圍的樹我也叫不出名字 親溫如舊友

夜晚的風也是

我慢慢想起三十年前來過這個小樹林

只記得有這麼回事

當時的情境丟失於後來過長的路途

現在我剛從一個全是判斷句的地方逃來

你也許體會過那種鏗鏘有力如何

讓聽的人疲憊

讓說的人愈發得意愈加頑固

你也就能夠明白 我為什麼會輕微迷戀

這個夜晚柔和得有點模糊

四周隨時有人進出

就叫小樹林而沒有特定名稱的小樹林

以及所有未被語言封閉的事物

二〇一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摘自《在詞語中間》,張新穎著,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來源丨文藝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詩歌網 的精彩文章:

時間意識與飛逝的詩意(序與跋)——序《人間帖》

TAG:中國詩歌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