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劇場戲曲:最先鋒也最傳統

小劇場戲曲:最先鋒也最傳統

2014年10月,首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在北京繁星戲劇村舉辦,將戲曲與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跨界而生的優秀作品獻給觀眾。此後,上海、香港等多地也成功舉辦小劇場戲曲展演。隨著小劇場這種新空間的不斷出現,城市的文化消費習慣也悄然發生變化。小劇場,以其先鋒的創作理念賦予傳統戲曲全新的藝術氣象和時代的審美,正吸引著越來越多原本對戲曲鮮有了解的年輕觀眾。

一、初次相遇

《馬前潑水》一鳴驚人

「小劇場」一詞最早起源於十九世紀的歐洲戲劇領域。小劇場戲劇是相對於傳統大劇場話劇而言的,其演出空間相對較小,作品通常具有較強的先鋒性,是西方戲劇反商業化、積極實驗和探索的產物。近年來,「小劇場」這一概念正漸漸影響戲曲界,也讓中國戲曲在發展中激蕩出新的藝術火花。

傳統意義上的「小劇場戲曲」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至戰國時期的「優孟衣冠」。「雅部」崑曲頗受貴族及宮廷偏愛,多在廳堂花園演出;而「花部」諸腔的折子戲多見於堂會,在僱主的宅院或茶樓演出。花部戲曲還活躍在城市戲園子、貧民區戲棚子,抑或是江河上的船舶畫舫,能容「一桌二椅」,便能演戲。因此,從物理空間規模上來看,戲曲與「小劇場」的親近感是有據可循的。

《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中賈母率眾人看戲場景

2000年,知名導演張曼君和劇作家盛和煜受當時話劇「小劇場運動」的啟發,與北京京劇院的藝術家們通力合作,改編創排了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堪稱我國第一部現代意義上的小劇場戲曲。《馬前潑水》取材於傳統崑曲《爛柯山》「朱買臣休妻」故事,其創新程度與近兩年的小劇場戲曲相比並不算高,卻在首演之後立刻獲得業內好評和市場口碑。

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的創新之處,首先在於劇本敘事方式,一改以往的封閉式結構,不斷採用切割、倒敘、閃回,在夫妻二人的回憶中上演一世婚姻的衝突與反思。另外,劇中人物不時與樂隊、觀眾進行交流,增添了幾分布萊希特「敘事戲劇」的意味。其次,這部戲最核心、最有價值的,是其在承襲京劇傳統表現手法基礎上所呈現出的思想觀念的現代性。《馬前潑水》不似《爛柯山》那般對崔氏「嫌貧愛富」「不能從一而終」進行道德鞭笞;也沒有對朱買臣「寒窗苦讀不移其志」「衣錦榮歸」的一味褒揚,而是將「婚姻與物質的關係」這樣一個頗具現實意義的命題拋給觀眾,傳達出普通人在面對特定生活際遇時的一種困惑與無奈。正如導演張曼君所說,「透過這個傳統世俗故事的浮表,我們必須去尋找人心靈顫動處可圈可點的空間。」此後,《傷逝》《霸王別姬》《穆桂英》等小劇場戲曲不斷湧現,並以其人文情懷和辯證思維受到觀眾的青睞。

首演至今十八年,《馬前潑水》依舊是北京京劇院的保留劇目,已經出現多個演員版本,且陣容仍在更新。判斷一種演出形式是否具有足夠旺盛的生命力,不僅要關注作品的數量和它們在當時的流行程度,作品能否常演常新,能否經得起演員迭代、觀眾審美變化等考驗,才是更為重要的指標。

二、「小」空間也有「大」作為

1.多元融合,創意不小

小劇場戲曲不斷打破劇種、題材的界限,呈現出傳統戲曲功法與現代劇場理念相結合的創意化表達。例如,《還魂三疊》就融合了崑曲、京劇、越劇三大劇種聲腔,唱念不譜曲,採用無伴奏吟唱的方式。來自台灣的《蝴蝶效應》對傳統故事梁祝進行了全新的解讀,將歌仔戲、黃梅調、流行rap等音樂元素融於一爐,在身段表演上借鑒了現代舞,將「混搭」進行到底。《不負如來不負卿》顛覆了傳統京劇「一桌二椅」的程式設置,純用燈光打造舞台的空間場景而不使用任何道具。《椅子》《我·哈姆雷特》《夫的人》等劇目則是直接取材於外國戲劇。

《還魂三疊》劇照

2.名角挂帥,陣容不小

小劇場戲曲影響力不斷擴大,吸引了不少知名導演、劇作家、演員參與劇目的創作和表演。《御碑亭》是由梨園戲表演藝術家、「二度梅」獎得主曾靜萍親任導演並領銜主演;川劇《卓文君》由資深編劇徐棻老師親筆撰寫並擔任藝術顧問,為川劇名家陳巧茹量身定做。作為「傳統京劇的時尚演繹者」,余派老生王佩瑜在小劇場京劇領域的探索也是步履不停。她在京昆合演劇目《春水渡》中飾演法海一角,在京劇《十兩金》中擔任製作人。戲曲「大腕兒」的參與不僅能夠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看戲,「老帶青」的模式更是帶動了整個戲曲行業的良性發展。

《春水渡》劇照

3.新人輩出,潛力不小

小劇場戲曲為青年戲曲人才開闢了一方新天地。對青年創作者而言,在沒有機會創作大戲的前期,可以通過小劇場的歷練,培養藝術感知力、提高創新力。小劇場可以作為一塊「試驗田」,一個「練兵場」,讓創作者能夠在相對安全的舞台上注入新想法和新探索,不斷將作品打磨直至成熟。例如,北京京劇院李卓群在創作出《惜·嬌》《碾玉觀音》《春日宴》等優秀劇目後,已經成長為當代小劇場京劇的中堅力量。更專業的創作者能夠賦予戲曲舞台更豐富的選擇,而小劇場也為舞台經驗較少,卻志在傳承戲曲藝術的青年演員開闢了一方天地。

4.圈粉青年,魅力不小

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小劇場戲曲最主流的觀眾群體為30歲以下的青年,走進小劇場看戲,也悄然成為當下年輕人與朋友約會的活動之一。小劇場讓戲曲降低了門檻,從劇本創作到舞台形式都更具現代都市氣息,讓年輕觀眾們感受到傳統戲曲並非深沉嚴肅、高高在上,也可以活潑精緻。對傳統戲曲的重新解讀、現代化的觀劇體驗、相對較低的票價為年輕的觀眾搭建起了解戲曲的橋樑。

5.帶動地方戲發展,影響力不小

對於小劇場戲曲而言,國粹京劇在這項探索中行動最早,步伐較大。近年來,除京劇以外,彩調、淮劇、啀戲、梆子等地方戲也在小劇場戲曲的舞台上頻頻亮相。一般來講,地方戲曲比較小眾,受眾範圍較窄。而小劇場戲曲「短」「小」「精」「尖」 的特點有利於對地方戲曲元素的最大化提煉,以更直接的方式展示地方戲曲劇種的特點;小劇場「先鋒」的氣質也為傳統地方戲曲實現符合現代審美表達賦予了更多可能。

三、傳統還是先鋒?要創新還要回歸

在面對「如何使戲曲能夠調和老觀眾和新觀眾在戲劇審美觀念上的差異,並同時為他們所接受和喜歡」這個問題時,小劇場戲麴生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案。小劇場戲曲走到今天已有十餘年,開拓者們在劇目的思想意識、表現手法、舞台布景等各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並獲得了寶貴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積累了不少經驗。

無論是對話劇還是對戲曲而言,「小劇場」三個字本身就帶有小眾、先鋒、實驗的標籤。對傳統戲曲藝術的尊重不能是抱殘守缺、食古不化,但創新絕不等同於求異。徹底顛覆劇作主旨、刷新人物形象的做法,並不太符合傳統戲曲的展現形式,如果生搬硬套反而可能導致作品內涵的晦澀或疏離。例如,《三岔口2016》就把過去好人和壞人之間的鬥爭戲,改成了兩個英雄好漢之間的誤會戲,傳統劇目經過「整容」後顯得面目全非。

《三岔口》劇照

這裡,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小劇場話劇的發展歷程。1982年,林兆華導演將《絕對信號》搬上舞台。90年代起,小劇場話劇在京、滬兩地迅速發展。《思凡》《愛情螞蟻》《驛站桃花》等一部又一部頗具先鋒氣質的作品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之中,李六乙、田沁鑫、孟京輝等劇作家的名字也為人們熟知。進入21世紀,小劇場話劇演出日益增多,但能成經典的作品卻寥寥無幾。商業運作的成功無形中引導小劇場話劇走向了「娛樂大眾」的目標,此時「實驗」變為一種趨於幽默和娛樂性的噱頭,一種票房制勝的法寶,而偏離了對作品進步的思想性和獨特藝術性的追求。

反觀小劇場話劇的商業化趨勢,「先鋒性」不等於「試驗品」,更不能打著創新的名號去「試錯」,去挑戰觀眾對劇目創新的支持和包容。因此,小劇場戲曲應在做好創新者的同時,扮演好堅守者和引路者的角色,以一種最可能為現代觀眾接受和喜愛的方式將戲曲藝術介紹給不了解戲曲或是誤讀戲曲的人。

求新求異容易,守住本體難。小劇場對當代戲曲的革新起到了實驗場的作用,但它同時也承擔著探索戲曲藝術傳承路徑的重任,理應更好地實現對傳統的「提純」與「放大」。正是基於這種嚴謹的藝術觀,一些成功的小劇場戲曲反而更注重對戲曲傳統的表達。例如,《馬前潑水》中,一件外黑內紅的斗篷先後變幻成水、門、書、紅燭等物,充分表現了戲曲的虛擬性;《惜·嬌》讓沉寂多年的蹺功絕活重現舞台;《老生常談》王佩瑜京劇清音會則將演員化妝、扮戲等幕後場景通過大屏幕移至台前。另外,小劇場戲曲還克服了大劇場戲曲的「話筒味兒」弊端,還原了戲曲的「肉嗓人聲」,用原生態的演唱方式感染觀眾。

《惜·嬌》劇照

在對戲曲的保護與創新問題上,必須既大膽又謹慎,審慎地將創新成果運用到劇目創作之中。正如劇作家柯軍所言,「表達具有當代意識的自我反思的同時,展現傳統戲曲藝術的原汁原味;既以最傳統的態度對其進行保護、挖掘和傳承,還要以開拓精神探索當代戲曲藝術的多種可能性。」

參考來源:

謝柏梁,《當代「小劇場戲曲」的發生與發展——中國實驗性戲曲譜系之梳理》

吳悅,《小劇場戲曲研究》

柯凡,《從小劇場戲曲看我國非遺劇種的生存發展》

花影重門,《小劇場戲曲,創新是「微整」不是「變性」》

END

後台編輯 | 楊斐然

校 對 | 李曉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言之有范 的精彩文章:

年終盤點︱「數字轉變」加速,文化科技共榮共生
漸入佳境,六大關鍵詞解讀中國動漫行業的2017

TAG:言之有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