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探尋文化傳承的打開方式

探尋文化傳承的打開方式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幾乎一夜之間,這首20字的小詩《苔》,深深植入老百姓的內心。央視大年初一推出的創新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如一股清流,讓人耳目一新。

這檔定位於詩詞音樂文化的節目「和詩以歌」,藉助音樂的翅膀,讓詩詞之美走入了千家萬戶,也讓經典的詩詞璀璨如新。第一期節目中,來自貴州烏蒙山石門坎的支教老師梁俊帶著學生梁越群演繹了一首天籟般的《苔》,讓人聽得熱淚盈眶。

小小的苔蘚,在陰暗潮濕地,陽光不到處,青春還會來,還是在盛開,還是在綻放。

梁俊這位愛唱歌的支教老師,和小夥伴們一起,用一把吉他把詩詞帶入了中國的偏遠地區,用音律讓孩子和古人對話,令人感動不已。

詩詞的蘇醒

從「詩詞大會」到「經典詠流傳」,讓我們看到古典詩詞在春風中蘇醒、復活,在春天裡煥發出新的神采。

這群苗族孩子,用天籟般的聲音喚醒了300年前的《苔》,也喚醒了我們。原來,中國的文字都是有節奏的,詩詞歌賦都是可以用聲音唱出來的。《經典詠流傳》節目的傳唱人包括成龍、胡德夫、王力宏、王俊凱、盛一倫、毛不易、毛曉彤等,其中既有演藝圈資深的前輩,也有當紅的青春人氣偶像,傳唱的詩詞包括《明日歌》《登鸛雀樓》《將進酒》《陋室銘》《枉凝眉》等耳熟能詳的經典佳作。

吟誦古來有之,近幾年也慢慢在傳播。傳統詩歌的「平長仄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對於孩子們來講,並不那麼容易入門。但是現代的通俗音樂,配上古典的詩詞,讓孩子張嘴就來,這樣一種嘗試,讓我們看到詩教的多元存在方式。詩歌詩歌,歌就像給詩安上了翅膀,讓詩飛得更遠更高。

梁俊和他的小夥伴們在烏蒙山石門坎支教的時候,選擇了用吉他把詩歌唱出來。上課也唱,下課也唱,清晨唱,日落唱,悲傷的時候唱,快樂的時候也唱,一群人在唱,一個人也在唱……一學期之後,孩子們天籟般的聲音唱徹了山谷,唱亮了天空……

妙句非偶得

再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袁枚,乾嘉時期的詩壇盟主,隨園主人,散文家,詩人和美食家。因為對做官、學滿語、寫宮廷式文體一概不耐煩,袁枚不到40歲就辭官隱居在南京的小倉山,把一個廢舊的園子精心改造成後來著名的隨園。

在《雜興詩》里有這樣描寫隨園的景緻:「造屋不嫌小,開池不嫌多;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游魚長一尺,白日跳清波;知我愛荷花,未敢張網羅。」如此詩情畫意,令人神往。隨園四面無牆,每逢佳日,遊人如織,袁枚亦任其往來,不加管制,更在門聯上寫道:「放鶴去尋山鳥客,任人來看四時花。」也難怪袁枚怡然自得,放情聲色,不復做出仕之念。

在隨園裡擔糞的僕人也會在路過梅樹下感傷:「它落了我一身花啊……」在一旁菜園裡挽著褲腿摘野菜的袁枚聞之大喜過望,起身直奔書房,鋪開宣紙,一揮而就:「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這就是袁枚,提倡「詩者,人之性情也」的袁枚;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美食,熱愛文字的袁枚。

這首短小的《苔》也許就是他在隨園裡偶爾得之。陽光下,樹葉舒展,花朵綻放;而在陰暗潮濕處,苔蘚終日難見陽光,卻依然默默生長。袁枚可能心生感動,揮筆寫下了自己的感受。當然,這種偶然,應該說是建立在他對生活的認識與感知力之上的,若非平時的觀察積累與審美情趣,自然很難將苔蘚與牡丹進行關聯類比,進而產生一種擬人化的效果。

三百年後,梁老師用他自己的經驗向孩子們生動地闡述了對苔的理解:「因為我也是從山裡出來的,也不是最帥的那一個,也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就像潮濕的角落裡那些苔,人們看不見,如果被顯微鏡放大出來,它們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

雖然,梁老師與袁枚生活在不同的時代,但是藉由一首小詩,達成了精神上的高度共鳴。

一個人,即使卑微如苔,只要找到生命的價值,一樣可以如牡丹般綻放。那群生活在貧窮之地的苗族孩子,也像詩歌所傳誦的一樣,終於如花般綻放在眾人面前。

自然孕育詩心

與其說《苔》的詠唱是一個詩詞音樂文化節目,還不如說是一個鮮活的詩歌教學現場。

現代的我們,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生活久了,很多靈氣都已失去;在高速公路上賓士,與大自然的聯繫常常斷裂……也許我們需要像袁枚一樣,走向山川、河流、田野、森林,擁抱釋放靈性的詩歌。

對孩子們來說更是如此。當城市慢慢包圍農村,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電子產品的俘虜,田園山水和當下孩子之間似乎隔著厚厚的屏障,作為繁冗作業出現的詩歌背誦成為許多孩子的負擔。

也許我們應該帶著孩子們走向自然,走向泥土,走進二十四節氣,走進繽紛的世界,發現細微處的「苔」,吟詠出孩子苔一般的內心情感。或者,帶領孩子走在月光下,讀一讀「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或者,風吹落葉的時候,感受一番「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或者,踏青遠足的時候,細細品味「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讓詩歌走進生活,讓詩歌不再高不可攀,讓詩歌飛進尋常百姓的家,飛進孩子們的日常遊玩之處,而不僅僅是飛入課堂,飛進課本。

春天已經來了,不論是春草還是野花,不管是蘆芽還是苔蘚,不管在陽光下還是在陰影中,詩歌都在那裡等候我們的孩子。

(作者系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教師,主編《日有所誦》小學二年級版,著有詩集《秋天在田野間散步》等)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3日第8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微軟CEO納德拉:人工智慧是為了增強人類的能力,而不是替代
區域活動促成長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