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現實的社會運動過程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現實的社會運動過程

觀點提示

對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我們不能單純從概念變化的層面去理解,而是要立足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進行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於這個管全局、管長遠的重大政治判斷,我們不能單純從概念變化的層面去理解,而是要立足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進行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要認識到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實質是一個現實的社會運動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有生命的個人存在是歷史的前提,人為了滿足生存發展的需要就必須從事物質生產。而已經得到滿足的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甚至為滿足需要而使用的工具又會引起新的需要,從而對物質生產提出更高要求,推動物質生產不斷發展。由此可見,人的需要以及為滿足需要而進行的物質生產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形成了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的變化和發展本身是一個現實的社會運動過程,體現為客觀性、漸進性和階段性的有機統一。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客觀性

人的需要、社會的物質生產水平都是客觀的,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對其判斷必須符合客觀實際。歷史實踐證明,我們能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能否在這個基礎上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決定著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黨的八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但在此後的一段時期,我們沒有堅持這個符合實際的提法,造成了黨和國家事業的嚴重挫折。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根據黨的八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明確強調:「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基於這個重大的理論表述,重新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正是在這一正確判斷的指導下,我們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致力於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九大根據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以及人民的需要所出現的新變化,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所作出的重大判斷。這一判斷及時準確,有利於更好解決我國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利於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為我們黨規劃新時代發展藍圖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漸進性

人的需要的發展、社會物質生產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方面,十九大所確立的新矛盾與原有矛盾之間具有連續性,二者之間是緊密相聯、逐級遞進關係,不是彼此孤立或相互對立的。新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拓展,意味著人們在物質文化需要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並且拓展到了基本的物質文化生活以外更加廣泛的領域,體現出多方位、多層次、多樣性的新特點。新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既包括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本身不平衡不充分,這方面的問題不是在進入新時代以後才出現的,而是在社會生產落後的情況下就已經存在並延伸至今,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逐漸凸顯了出來,成為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所必須解決的突出問題。這不但說明沒有舊矛盾的確立和逐漸解決就不會有新矛盾的產生和發展,而且還說明新矛盾的產生是一個歷史過程,且有其自身的歷史必然性。

另一方面,新矛盾的解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舊矛盾轉化的大背景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仍然需要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急於求成,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來指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擼起袖子加油干,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不斷為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積累條件。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階段性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雖然是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但如果不注意這一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就是否認矛盾的發展變化,就不能及時、妥善地處理這一矛盾。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甚至無法滿足人們對最基本的日用消費品的需要,將社會主要矛盾概括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並將這一矛盾的解決作為我們的中心任務,推動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整體面貌發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大變化。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人民的需要已經不再局限於基本的物質文化生活層面,而是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個方面都提出相應的要求,發展本身的不平衡不充分則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表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點。這是一個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必然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許多新要求。及時準確把握住這個歷史性變化,就能順勢而為,開闢黨和國家事業的新局面,否則就會偏離工作重心,影響社會發展進步。

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政治論斷,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動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解決,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系中共遼寧省委黨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3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吳春梅:保障待遇為鄉村留住好教師
打贏義務教育均衡底部攻堅戰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