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抱著一顆復仇的心,伍子胥在當時應該有個壞名聲

抱著一顆復仇的心,伍子胥在當時應該有個壞名聲

鄭國是不是真的願意冒著得罪楚國的風險,接納流亡的太子建和伍子胥,肯定有他們自己的考慮。就像伍子胥有他自己的考慮一樣。

伍子胥懷著一顆復仇的心,一直都是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才有了多年以後帶領吳國的軍隊,一舉攻下楚國。差點滅了楚國還不夠解恨,還挖了楚平王的墓鞭屍。可以說,伍子胥的一生都是在仇恨中度過的。

撇開家仇,好像也看不出伍子胥有什麼雄圖偉業的抱負。可惜了他的才能。

至於楚平王搶自己兒子太子建的女人那攤子爛事不用多說,費無極那個攪屎棍陷害忠良、又把太子建趕出楚國的勾當也不多說了。這在伍子胥的故事裡是個開頭,有因才有果。不然伍子胥的仇恨哪裡來呢?

關於因果的故事,有些為了說得清楚,講得比較簡單,把中間的一些情節省略掉,免得影響主題。有些為了說清楚,講得比較複雜,把有些故事細枝末節都說了,為了深化主題。伍子胥作為忠義的代表人物,選擇的是前一種方式。

作為一種不重要、瑣碎八卦的歷史觀,我們把重要的事情都去掉,還是看對歷史大趨勢和大事件沒啥影響力的小環節。比如,伍子胥逃離楚國之後,並沒有直奔吳國,他先去了宋國,因為逃亡中的太子建在那裡。後來宋國也亂成一鍋粥,伍子胥就協同太子建流亡到鄭國。

之後,才有了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頭的傳奇。只是事實有時比傳奇里演繹的還要複雜曲折得多,伍子胥的逃亡之路確實歷盡艱險。

回到伍子胥和太子建在鄭國這段經歷:本來鄭國對太子建和伍子胥還是挺好的,那時流亡的公子和重臣在各國流竄也不稀罕,一方面真的是在逃命,尋求政治庇護;一方面也是尋找天使投資人,找機會翻盤。太子建和伍子胥肯定是想找機會翻盤。看到宋國自己都那麼亂,對他們沒什麼幫助,就離開宋國去了鄭國。

不去多考慮鄭國人的政治意圖了,太子建和伍子胥從宋國離開的時候,應該還是有點實力的。他們分別從楚國逃亡的時候,也應該不是一個人。至於有多大的團隊,可以參考那個時代在各國流亡的公子們,團隊可大可小。從後來太子建和伍子胥要乾的事情來看,這個團隊小不了,不然也沒有實力和晉國人談條件。

鄭國人是否真的願意接納這個團隊,不猜測。太子建和伍子胥的團隊不是真心投奔鄭國,這是肯定的。

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這個團隊私下和晉國人一商量,不如玩個無間道,由太子建和伍子胥趁著鄭國願意接納他們,打入鄭國內部,和晉國裡應外合,把鄭國給滅了。至於之後利益怎麼分,對於太子建和伍子胥來說,肯定是個不錯的收益。至少,這個計劃一旦成功,他們也有了打回楚國的本錢。

太子建和伍子胥真這麼幹了。不幸的是,陰謀泄露了,鄭國人知道消息以後,就把太子建先宰了。鄭國當時執政的子產也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這個團隊最後一點本錢也賠進去了,伍子胥再一次倉惶逃亡,想宰他的應該不止是楚平王和費無極,鄭國人要是抓住他,應該也不會饒他。《史記》上記載的那個幫他過河的鄭國船夫到底是受了什麼蠱惑呢?是對鄭國社會太不滿了?還是本來就安排好在偷渡時做接應的路人甲?

不管怎麼說,伍子胥還是逃到了吳國。按說這一路的所作所為,信用早該破產了。不過,還算他幸運,吳國接納了他,只是沒有立即配合他打回楚國,實施他報殺父之仇的計劃。為了討好公子光,支持他的復仇計劃,就有了專諸拿著魚腸劍刺殺吳王僚的刺殺事件,這事伍子胥沒少做貢獻。

加上這段,如果說伍子胥忠烈,好像要大打折扣了。一個耍了一輩子陰謀的人,在當時,名聲應該也好不到哪裡去吧。

到後來,伍子胥在吳國吃不開了。再到後來,伍子胥在政治鬥爭中逐漸失勢,最後受迫害。按說,他是有機會再次逃亡的。從伍子胥一直的作風來看,也不是一個死忠的人。逃離吳國,換個老闆混飯吃,以他的才能應該是可以的。

問題是,他都那麼出名了,名聲在外,誰還敢再收留他啊。

他應該很知道這種處境,死之前,他把兒子託付給了齊國的鮑牧。齊國能收留他兒子,已經不錯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太宰伯嚭在吳王面前說伍子胥的壞話,說他「剛烈殘暴、不講交情、猜忌、怨恨」,還是有那麼些道理的。按照這種評價,伍子胥的「忠」和「義」都要大打折扣了。也許正因為太宰伯嚭和伍子胥有太相似的人生經歷,才會體會得這麼深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又妖言 的精彩文章:

周公旦的委屈都記在一本日記里

TAG:又妖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