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武士最初是怎麼產生的,他們效忠的對象是日本天皇嗎

日本武士最初是怎麼產生的,他們效忠的對象是日本天皇嗎

今天無人不知道有一個詞,叫「武士」。這個和我們一衣帶水,剪不斷理還亂的東方鄰居特有的這麼一群人。

那什麼是武士?武士為什麼在日本出現?是怎麼產生的?是一有日本就有武士嗎?

早期的日本,沒有「武士」這一階級,也沒有專門的職業軍人,實行的是「軍團制」。

按規定全國上下每個男性農民都在軍隊擔任一定時間的兵役,根據地域編成不同的軍團。軍團的軍官是貴族,士兵全部來自農民,因此事實上只是一種民兵組織。士兵每10天輪換一次,士兵還必須自己準備各種裝備。按規定每個士兵要準備一張長弓,兩條弓弦、50支箭以及長、短兩把佩刀。但事實上大多數農民都是無法負擔的,因此大多數軍團士兵都裝備簡陋。此外,國家應為每位徵召來的士兵,準備10天所需的吃的,包括六斗米和兩升鹽,但實際上也是農民自己負擔。國家實際上只提供馱馬、鼓、號、旗等物。

平城京的規劃圖_圖

古京都地圖_圖

到了公元710年,元明天皇率百官和貴族遷都「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此後一直到794年恆武天皇又將國都遷往「平安京」,即今天的京都。在奈良的84年,就是日本歷史上的「奈良時代」。

平城京雖然稱為「城市」,但住在城內的只有貴族和官員,沒有平民,也就沒有商業活動,是純粹的政治城市和宗教城市,也就不需要「錢」。支持這座城市運轉的是各地上繳的租物和庸、調等實物貢品,這些實物也作為朝廷發給官員的俸祿。

為了聚斂財富,以便官員、貴族,尤其是皇室,更好的享受,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控制地方。導致中央與地方矛盾加大,大批農民也不堪各種剝削,當時農民的收入,上繳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紛紛舉家逃亡,大批土地閑置甚至荒蕪。朝廷的稅收變少,但為了糜爛的生活,只能加重稅收,導致更大的逃亡。

當時農民的土地是國家授予的,按人頭分的,叫「班田」,等於是把田「白給」,還可以繼承,甚至連女性都分。這讓今天的房價之高的我們,為了能有一小塊「蝸居」之地就要奮鬥一生的今人,聽到國家「白給」土地,覺得這簡直是天大的美事。但實際上地不是白給你的,你只是擁有「永久使用權」,讓你永遠「白用」,但要收各種租稅。直接的田稅叫「租」;還要免費服勞役,就是給國家白乾活,如果不幹,可以用東西代替,這叫「庸」;各個地區還要上繳當地的特產,如布、絲、炭等實物,叫「調」。土地是按人頭份授予的,所以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是一體的,收稅的時候,認人不認地。

日本武士_圖

當時國家把農民分為從上上戶到下下戶,最後是等外戶,共十個等級,而當時下下戶和等外戶加起來佔總數的95%以上。為了逃避租稅,農民大量投靠到貴族門下。

在當時的農民看來,國家給我的地我不種了,種出來還不夠我交稅的呢,一年到頭白忙活,我跑了,你抓不著我,我也就不用交稅了,反正留的這一身在,到哪不吃飯,就是賣力氣也比給國家種地交稅強。

面對大量的土地閑置,稅收減少,一味的加稅只能導致更多的土地閑置。為解決這一困境,公元723年朝廷頒布新的法令——《三世一身法》,鼓勵農民回家從新開荒種地,恢復閑置、撂荒的土地,為此規定凡是新開的荒地,可以傳三代,原有的荒地重新耕種可以一生擁有。743年,又進一步規定,土地永久私有。

自此,土地、山林從以原來的都是「國有」,其實就是天皇及其貴族擁有天下所有的土地,變成了土地私有,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只是有大有小,有多有少。

既然土地變成個人的,那我就可以買賣了,反正土地是我的,我想賣給誰就能賣給誰,多麼公平合理。但實際上變成少數貴族、官員想買誰的地,就買誰的地。我是皇上家的親戚,一塊錢買你的地,你敢不賣嗎?皇上每天的襪子都是我洗的,屁股都是我給擦得,兩塊錢買你的地,你敢不賣嗎?

藉此,一些貴族、官吏、寺院、神社,通過自己的權利、地位,巧取豪奪,大量的土地反倒變成他們的了,而那些土地上耕種的農民就成為他們的附庸。

製作武士鎧甲_圖

製作武士的軍刀_圖

當時的國民分為「良民」和「賤民」。良民是普通的農民,有自由身;賤民是奴隸,國家所有的奴隸叫「奴婢」,私人擁有的奴隸叫「家人」,這些「家人」不僅自己,整個家庭,他們的妻子兒女,都是這些貴族老爺們的私人財產。

這個世界上,誰也不是傻子,誰都有本小九九。

一個縣令的小舅子給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甲說了:「我一塊錢買了你的地,你覺得你買的賤了?你也不虧,原先國家一年收你一萬塊錢稅,現在你把地賣給我了,你雖然沒地種了,沒關係呀,我把地再轉租給你,你還種你原來的地,我就收你八千的稅,你算算你那塊地真正值多少錢?一年你少交兩千,幾年你回本?自己算算吧!」

老實巴交的農民甲一算賬,「還真是合適,地雖然白賣了,但我每年收的租子少繳了,交天皇也是交稅,交縣長的小舅子也是交稅,交誰不是交,一塊錢,地我買了。」但還是擔心,「這地原來是人家天皇老爺子的,我開墾出來,地就給我了,就是我的了,但我要給天皇老爺子交稅,萬一我賣給你了,天皇老爺子還找我收稅怎麼辦?倒是我地也沒了,還得交稅,我不虧了嗎?」

日本武士的鎧甲_圖

縣令的小舅子說了,「我是誰?我上面有人,我是縣令的小舅子,誰負責收稅,還不是縣令,我姐姐每天晚上和縣令睡覺,現在地是我的了,他能收我的稅。跟你說,說是把地賣給我,實際上還不是賣給縣長了,他能自己收自己的稅?」

農民甲好像明白點了,要不人家是縣長的小舅子,咱就知道傻了吧唧種地。小舅子又說了,「你要再不放心,我再教你一招,你把你自己也賣了,連你們全家人都賣了,賣給我。一塊錢,我全買了。以後你們一家子就是我的『家人』了,想什麼呢,不是家裡人,是『家人』。就是一塊錢我買你們一家子當我的奴隸。」

「啥,地我一塊錢賣給你,再一塊錢把我們全家都賣給你?」農民甲說。

「要不說你傻呢,你把你們全家都賣了,就是賤民了,國家的戶口上就沒有你的名了,戶口本就把你銷戶了,天下這沒你這麼一家人了,誰還找你收稅去。地你賣給我了,人你也賣給我了,都是我的了,我把地租給你,收你一年八千,誰管的著?天皇老子也管不著。再說了,賣給我,你就是我的人了,就是騾子呀、馬呀還有個生病呢,你要是出了事,我能不管嗎?我這有大騾子、大馬,還有好鋤頭、好犁,全是鐵的,用過嗎你?你把地賣給我,我就全借給你,讓你多打糧食。你幫我和你們四鄰也說說,把地都賣給我,到時候地都是我的了,我肯定好好治理。先出錢修一條水渠,再建個堤壩,再安個水車,來年莊稼還不得翻番,靠你們這些窮棒子什麼時候能修的起來,就算你們有錢,地都是個人的,只要有一個釘子戶,這水利也修不成。想想吧,莊稼翻番,還一年就收你八千,比原先天皇收你的還少兩千,這美事你上哪找去?快點,一共兩塊錢,地和你們全家都賣給我,賣是不賣?」

公元1550年,中下階層的日本武士及裝備_圖

小農經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但客觀上莊園經濟比小農經濟更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最後都會出現土地兼并,這是歷朝歷代所有皇帝,都無法解決的。

農民甲一咬牙,「賣」。

隔壁家的次郎、龜三,早就貼著牆根聽到了,也衝進來,「他小舅子,我們也賣,地也賣,人也賣,俺不要錢,白送你。」

「行,都八千,只要買個我,都八千,」小舅子說,「咱島國,官位是世襲的,不帶變的,將來還是我外甥當縣令,說話算數。」

「可就是,萬一天皇派了更大的官,縣令老爺能頂得住嗎?」農民不放心的問。

「你們只知道我是縣令的小舅子,你們不知道吧,咱們縣令其實還是省長的小舅子,省長還是王爺的小舅子,王爺還是天皇的小舅子,天皇能動自己的小舅子嗎?天皇收你們一萬,我收你們八千,我有那麼大本事嗎,其實有七千都是給我姐夫的,我姐夫再給省長送六千,省長再拿五千送王爺,王爺拿四千送天皇的小舅子。」

十九世紀的日本莊園花園_圖

至此,縣令的小舅子就成了「庄長」,負責管理所屬的農民,「庄長」不僅管理土地,還管理整個莊園的政治、社會、經濟、宗法、禮儀。

受益的是權貴,受損的是天皇的朝廷,天皇當然不甘心,看著不斷減少的能納稅的土地,終於爆發了,「你們都算計我,沒我哪來的你們?跟我來這手。」朝廷為了保證國庫收入,規定莊園主也要繳納賦稅,莊園所屬的農民,也要繳納庸、調。為保證政策實施,還委派檢田使和徵稅使負責檢查。

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對抗朝廷,基層的「莊主」們紛紛向更上一級的權貴、寺院、神社進獻土地,尋求庇護,以擁有「不輸不入」的特權,所謂「不輸不入」,就是不用向國家納稅,也不用接受官員的檢查,換言之,就是完全的私人佔有了。這些權貴被稱為「領家」,而「領家」又進獻給比自己更高級的皇族和高官,這更高一級的領家,被稱為「本家」。這種層層進獻的莊園被稱為「寄進式莊園」,由此形成了農民、庄長、領主、本家,這種等級式的土地所有制。

隨著小莊園主向大莊園主,大莊園主向地方豪強(很多都是皇族)、寺社尋求庇護,最終到11世紀中葉,原來國有的土地就紛紛被各種特權階層變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了,日本三分之二的土地已經歸莊園主所有,擁有自由身的農民已經很少了。日本各地的權利逐漸落入豪門貴族、寺院和神社手裡,天皇及其朝廷逐漸被架空,「軍團」制也就解體了。天皇為了收回原屬「公家」的土地,朝廷、權貴與朝廷委派的地方官員和地方莊園主,彼此之間的衝突此起彼伏。

1880年日本武士的盔甲_圖

一些莊園主為對抗朝廷,各地方勢力之間也相互爭奪,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把朝廷撇開,開始自己組織軍隊。這些地方上莊園主本身就是當地族長,便以自己的子侄、親屬、族人為骨幹,這些人再統屬的莊園主所屬農民中,精挑細選一批人,組成一種私人武裝,這種以家族為基礎,包含宗族、主僕兩種關係的武裝,被叫做「郎黨」。平時依然種地務農,與外界衝突時,便召集起來,保護莊園,實際上是為莊園主而戰。

久而久之,這種武裝組織日益制度化,專業化,「郎黨」也漸漸脫離土地,專職作戰,「武士」就形成了,這些誕生於各地的武士,最終因為共同的利益追求,成為了「武士階級」。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王劍

文字由歷史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參考文獻:《武士道》《日本武士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古墓里的長明燈是怎樣做到一千多年都不熄滅的?
唐朝為何偏愛輕騎兵而淘汰以一敵十的重騎兵,只因它有一個硬傷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