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壁之上的人家
通往甘肅省武山縣禪殿峰禪殿寺的一路上,全是這樣有筋骨的山。
把車停在遠中村村頂的山坡上,喊山一路爬坡溜雪,要在這樣的山溝和山路上跋涉幾個小時,才能到禪殿寺。
細心的朋友們可能已經發現了,這些山的山峰處,有密密麻麻的洞穴。
但是大家肯定想不到,這些洞穴,曾是附近人躲避劫難,安身立命的庇護所。
這絕壁之上,曾有人家。
把相機的焦距拉進,依稀能夠看到洞穴口舊時人們用土坯築成的圍牆。
可以想像,要把沉重的土坯搬運到峭壁的洞穴中,要耗費多大的心血和精力。
山下有平川沃野,人們卻不能安家立業,要躲避在這懸崖峭壁上生活,當時人們生活顛沛流離,心中懷著多大的恐懼,由此可見一斑。
這些峭壁上的洞穴,當時主要有三個功能。
第一:防土匪。
清末、民國年間,龍川一帶社會動蕩,政府的管控能力有限,土匪橫行,老百姓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說財產。
每次有土匪來襲,人們就會利用繩索和梯子爬到易守難攻的峭壁洞穴中躲起來,等土匪走後再出來。
龍川一帶到現在還流傳著很多土匪攻破堡子與洞穴,血流成河的故事。
第二:防潰兵。
戰爭年代,潰退或者嘩變的兵勇常常襲擾地方百姓。
老百姓為了躲避劫掠和屠殺,就會躲避入峭壁上的洞穴中。
據曾經想方設法攀爬入洞穴中探險的人講,洞穴中土炕、灶台等基本的生活設施一應俱全,水糧足夠的情況下,人可以在裡面生活很久。
第三:防民族衝突。
歷史上的龍川,是民族衝突的前沿地區。
同治年間回民起義,龍川是遭受災難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漳縣誌》、《武山縣誌》等史料都有記載。
這些峭壁洞穴,也是當時老百姓躲避災難的場所。
總之,這些峭壁之上的「人家」,是過去人們艱辛生存,歷經劫難的證明,了解了過去,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現在安穩的生活。
喊山在禪殿溝中所攝的山景。
百年滄桑,白雪皚皚。
禪殿溝峭壁上的冰瀑。
喊山嘗試著用石頭敲擊了一下,這冰十分堅固。
艱辛跋涉良久,終於看到了禪殿寺的山門。
西北冬季蒼灰的山色和白雪的映襯下,山門滄桑中竟然帶著幾分俏麗。
再爬不久,懸掛「金剛禪寺」的山門就在眼前了。
道長正等著喊山一起品茶。
回想一路所見的峭壁洞穴,喊山不由感慨萬千。
喊山註:王興祥先生《千年一劫中的龍川》對本文有貢獻。
往期文章
故事·奇聞·民俗·讀書
葉木喊山工作室 | 專註於民間好故事
TAG:葉木喊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