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正的人生,是與自己和解

真正的人生,是與自己和解

每天一本書

一年多讀365本書

《我們內心的衝突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我們內心的衝突》

沒人能避免衝突,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經常沒辦法確定自己想要什麼。

對於某個人,我們怎麼知道是真心喜歡他,還是覺得應該喜歡他?面對去世的父母,我們所表現的痛苦,到底是發自內心,還是覺得理應如此?我們想成為一名醫生,是真心熱愛,還是看重這份職業背後的收入和社會地位?

敏感的人,會困惑的意識到自己身上有多種人格。

我們既寬容大度,又時常妒火中燒;我們既能當機立斷,又時常優柔寡斷;我們對周遭充滿了好奇,但卻又感覺事不關己。我們對此不知所措,卻又毫無辦法。

究竟要怎麼撫平內心的衝突呢?凱倫?霍妮和她的這本著作,也許能解答我們的問題。本書作者卡倫?霍妮,是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心理學家。1885年出生於德國的霍妮,過著一個並不幸福的童年,父親嫌棄她外貌醜陋,母親偏愛她的哥哥。長大後的霍妮選擇學醫,1913年獲得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因為婚姻的破裂,以及抑鬱症的困擾,她開始接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期間,霍妮開始對弗洛伊德的觀點感到不滿,最後選擇與弗洛伊德派決裂,她創建了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並親任所長。

《我們內心的衝突》這本著作,便是霍妮對人格理論的一次系統深化。霍妮在這本書中完成了對人格理論的發展,從全新的角度揭示了弗洛伊德思想的缺陷。霍妮深入到了每個人的內心,從哲學的高度來跟我們一起探究,每一次內心衝突背後蘊藏著的秘密。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捕捉內心世界發生的細膩變化,讓我們一起去撫平那些以為已經遺忘,卻依然殘留在我們內心深處的創傷。

什麼是內心的衝突?

和大部分心理學家的觀點不同,卡倫?霍妮認為,人際關係的混亂和缺失,其實是造成內心衝突的主要原因。

例如有這樣一位自由設計師,他需要錢,於是從好朋友家裡偷了一點。

他不願意問好朋友拿,因為他很要面子,同時也很重視友誼。

他對友情有異常的需求,但軟弱的自尊心,又阻止他接受別人的幫助。

重視友情和自尊這兩種性格的拉扯,導致了他人際關係的混亂,讓他陷入了煎熬的內心衝突。

也許對正常人來說,我們可以在兩種可能性之間,做出恰當的選擇。

但對有些人而言,選擇會讓他焦慮,無法在兩者之間做取捨。這種焦慮在他們的心中產生了破壞性的力量,於是他們便陷入了內心的衝突。

所以,大部分的心理問題,其實都源於我們內心衝突的不斷煎熬激化。

那些我們無法理解的莫名憂傷、孤獨、憤怒,很可能源於你內心烙下的性格,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

找到這些衝突的根源,改變造成這種衝突的狀態,有助於我們梳理自己的情緒。

家庭和工作,友情和愛情,堅持還是放棄……存在著這麼多的衝突,我們究竟要如何分析我們內心的衝突呢?

霍妮認為,其實存在著一個基本的衝突,它是一切矛盾的根源。這個基本衝突,表現在我們對待他人的矛盾態度中,而我們卻未曾察覺。

基本的衝突

霍妮通過觀察心靈單純的孩子,來理解我們在應對衝突時採取的策略。

對這些策略進行簡單的歸納,我們可以大概分成親近、抗拒、疏遠三種方式。

親近,抗拒,疏遠三種傾向之間的矛盾對立,便是所有內心衝突的起點,這就是最基本的內心衝突。

選擇親近的孩子,希望讓別人喜歡自己,讓自己得以依靠。

選擇抗拒的孩子,他們總是懷疑別人的感情和目的,於是做出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反抗。

選擇疏遠的孩子,他們既不想歸附別人,也不想反抗他人。他們用抗拒的態度,構建了一個他們自己的幻想世界。

這三種傾向絕不是單獨出現,而是相互影響的。隨著孩子的成長,這些策略最終會演變成順從型、對抗型、和疏離型三種不同的人格。

順從型人格對安全感有極度的渴求。他們不喜歡報復、競爭、爭辯等等讓他看上去有攻擊性的行為,而寧願放大軟弱、退讓、犧牲等等性格。他們想要塑造一個人畜無害的形象,以換取與人親近的機會。

對抗型人格和順從型人格恰恰相反。對抗型人格認為世界充滿了惡意,他們信奉利己主義。他們希望能得到一切的資源,以迅速的強大自己。

對抗型人格喜歡控制他人。為了控制別人,他們會用手中的權力直接命令,或是通過體貼關心他人這種間接的做法,讓別人意識到自己有被控制的義務。

超越別人的地位、成就和權力,這是他們安全感的主要來源。

疏離型人格和其他兩種人格不同。疏離型人格既疏遠他人,也疏遠自己。

他們借著疏遠來保持感情上的距離,在疏遠中獲得安全感的滿足。

他們不喜歡多管閑事,不喜歡被人照顧,同時還有著強烈的隱私需求。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會覺得自己很獨特,借著「獨特」的想像,把自己與他人劃清界限。

無論是選擇順從、對抗還是疏離,其實都是我們在試圖解決衝突時所採取的辦法。

例如順從型人格壓制了對抗的衝動,而對抗型人格則抹殺內心順從的念頭。疏離型人格,採取的是避免與他人產生交集,來把衝突隱藏起來。

無論是選擇哪一種性格,其實本質上都是我們在面對衝突時,感到內心分裂,為了能再次擁有統一的人格,而做出的努力。

衝突得不到解決的後果

我們努力和內心衝突做對抗,是因為我們不想沉浸在過去的悲傷之中,也不願意活在未來的恐懼之下。

我們想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可是我們也很容易發現我們內心的衝突無法解決,最後迷失了方向。

這些無法解決的衝突,最後會累積起來,最終影響到我們的人生。

恐懼,是衝突導致的一種表現。

我們從小開始,就運用各種手段建立起一個防禦體系。這個防禦體系可以讓我們遺忘衝突,避免衝突,但就是不能真正的解決衝突。

於是我們便會產生恐懼:我們害怕有朝一日,這個防禦體系會崩塌,現有的滿足感和安全感被破壞,我們害怕改變,這最終讓我們沒辦法面對自己。

所以,想要獲得完整的人格,拿出勇氣來面對這些恐懼,是走過救贖之路的唯一辦法。

人格衰竭,是衝突會導致的另外一種後果。

那些尚未解決的衝突,會讓我們的精力分散。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有拖延症,遇事猶豫不決,其實這很是因為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一些未曾被解決的衝突,在耗費著我們的生命力,影響到我們的價值觀、道德準則和行為。

這些人格衰竭的表現,其實都源於未能解決的衝突對我們的影響。

處於絕望情緒中的可憐人,會認為生活毫無意義,為了在心理上獲得補償,緩解自己的痛苦,

他們會通過暴力來讓別人分擔自己的不幸,通過侮辱和排斥來表達情感,通過攻擊他人來自我保護,試圖去緩解自己的痛苦。

這種因為自卑和焦慮所導致的施虐衝動,我們就稱之為施虐狂傾向

對改變感到畏懼、人格走向衰竭、喪失了信念的絕望、倒行逆施的施虐狂傾向,這四種表現都是內心衝突得不到解決時,所導致的嚴重後果。

儘管我們難以找到到衝突的根源,但我們卻可以通過對自我情緒的觀察,去辨別在自己的心中,是否存在一個尚未察覺的矛盾,導致了我們那些難以名狀的消極情緒,及時並且積極的尋求幫助。

應對衝突的方式

幾乎每一次內心的衝突,都來勢兇猛,似乎無從抵禦,也無從預測。

事實上,所有衝突的爆發都不是偶然的,它有著一個累積的過程。

我們之所以未曾察覺,是因為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其實就已經採取了各種應對衝突的方法。

為自己建立一個理想化的形象,是應對衝突最常見的方式。

想想看吧,我們心中的自己,和別人心中的我們,往往有著極大的區別。這是因為我們會為自己建立理想化的形象。

一位害羞的男生,可能在他的想像中,他是世界上最善良友好的男人。一位有著極強控制欲的油膩中年人,可能在他的想像中,自己在年輕可愛的女生面前,其實是一位睿智、有遠見,且充滿正義感的騎士。

理性化形象,實際上源於對現實形象的貶低。

肥胖的中年婦女,會時常幻想自己是一位苗條的少女。一位懶惰的差生,會故意誇大自己在某門學科上的天賦,認為自己是天才少年。

我們從想像中汲取優越感,通過想像來否認自身的缺點,以此來逃避衝突。類似這樣的行為,便是塑造理想化形象。

與理想化形象相反的,是外化作用。所謂外化作用,是把衝突轉移到別人身上。

有這麼一個經典的例子:一位女性患者經常向醫生抱怨,她的丈夫優柔寡斷,卻又舉不出有力的證據。

醫生察覺這位女士的憤怒來得莫名其妙,在了解過後,他發現這位女士其實也有猶豫不決的特點,醫生向她暗示,她所譴責的缺點,在她身上也同樣存在。

女士便怒火中燒,說自己堅強果斷,怎麼會有優柔寡斷這種缺點呢?

這位女士感到的憤怒,其實是對自己的性格缺點感到的不滿。

她無力解決自身的性格和願望之間的衝突,於是把這個缺點外化到丈夫身上,想像是丈夫也有類似的缺點,把對比自己的不滿都發泄到丈夫身上。

這種把自己內在的感受過程,假裝是在自身之外發生的思考模式,就是外化作用。

除了理想化形象和外化作用以外,在面對衝突時,我們還會採取其他幾種避免衝突的辦法。

例如分隔作用。一位在白天和藹可親的領導,回到家卻變成了暴虐的父親;一位對待朋友友好善良的女生,卻在男朋友面前無理取鬧。

把各個不同的身份分隔開來,拒絕承認這兩者之間是有衝突的,這便是分隔作用。它本質上也是逃避衝突的一種表現。

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分隔作用等等方式,其實都是錯誤的解決衝突的方法。

這些方法並沒有真正的解決衝突,而是把它們轉移,掩蓋,以及逃避,以此來緩解內心的煎熬。

事實上,想要解決內心的衝突,自我分析是最好的辦法。

所有絕望、恐懼和敵視等情緒,其實都可以因為分析而得到降低。

同時,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疏離程度,也能因為分析而變小。認真的審視自己,是解決內心衝突的其中一個辦法。

真正能解決衝突的辦法,其實就是生活本身。

大量的生活體驗,足以造成人格的改變。你可以學習別人的榜樣,來汲取他人積極的生命力;可以通過和異性的密切接觸,來擺脫自私的孤獨;你可以與善良和有愛的朋友交往,在友好的陪伴之下,緩解衝突帶來的壓力。

生活是我們解決衝突最有效的良藥。只要我們繼續完整人格,對生活充滿期待,用開放的態度來對待生命,衝突,也就難以對我們造成困擾了。

以上就是本書的精華。在看本書之前,也許你和我一樣,時常會思考一個問題:我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有時候我希望單獨相處,卻又在孤獨的時候,渴望別人的溫暖?為什麼有時候我對人友善,卻又在特定的時候,希望超越並且征服對方?

我時常能感覺到,在我的內心深處,有各種相互矛盾的力量在互相撕扯,它們讓我困惑,讓我無法認識自己。

現在我意識到,在我對待他人不同的態度背後,其實隱藏著恐懼、不安、失望等等連我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問題。

那些童年時我未曾察覺的創傷,對悲傷的逃避,對孤獨的恐懼,對喜悅的渴求……在我漫長的歲月里,逐漸交織成順從、抗拒、疏離三種人格。正是這三種人格之間的對立衝突,讓我的內心時常充滿矛盾。

所以,我對愛人有著難以抑制的控制欲,其實是源於我內心的不安;我時常以莫名其妙的理由責怪他人,可能是源於對自身缺點的厭惡;我離群索居,不喜社交,是因為我既疏遠別人,又疏遠自己……

那些讓我彷徨掙扎的衝突,也許無法為外人所知,但我清楚的知道,它們確確實實的存在於我身體里,卻一直得不到撫平。閱讀《我們內心的衝突》這本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次內心反省的過程。

在書的最後,霍妮說「我們要爭取人格的整體性,不對情緒進行掩飾,真誠的對待感情,把自己整個心思都融進感情、工作、信念之中」。

所有矛盾的根源,都源於我們的固步自封,在自我的世界中,對生活的不承認。

其實,我們尋求的一切答案,都在生活之中。

唯有生活有如此巨大的能量,通過愛和友善,撫平內心的創傷,讓我們再次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九十一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註:配圖來自《一一》劇照

*文:段不可,慈懷每天一本書籤約作者,致力於還原文字語境,想替每個人準確的描述生活,微博「段段段不可」。

今日話題

你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有時候你希望單獨相處,卻又在孤獨的時候,渴望別人的溫暖?為什麼有時候對他人友善,卻在另一些時候暴躁如雷?讀完文章,你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了嗎?

所有渴望堅持讀書改變自己的人

歡迎加入慈懷每天一本書交流群

長按以下助手二維碼

與百萬書友交流討論,組隊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海縣人民檢察院 的精彩文章:

TAG:長海縣人民檢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