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論「建盞」一名是否合理

論「建盞」一名是否合理

建盞這個稱謂,在我國各大瓷窯中,不得不說有些特別。

通常我們簡稱某窯瓷器,一般以窯口名+瓷或窯口名+釉色/裝飾方式來概稱,如汝窯瓷、龍泉窯青瓷、定窯白瓷等。建盞為什麼叫建盞,是否合理?

鷓鴣斑雞蛋杯(對盞)[編號 : 55104]

1、書面,交談皆可用

在唐代,飲茶器具常被稱為「茶碗」、「茶甌」。而唐詩里「茶甌」出現的頻次要遠高於「茶碗」。

碗是日常的、口語化的表達。如果要做成文章, 說「碗」未免有些太大白話了。在唐代,可代替碗的就是「甌」。

而到了宋代,「茶盞」是最為普遍的說法。因為建盞一詞作為書面用語毫無違和感,即使在日常交流使用,也不會有撞牆拽文之嫌。

2、其來有自,古今傳承

自唐代開始,茶文化日益興盛,茶具工藝也隨之快速發展,並頻繁出現在文人墨客大作之中。從這些詩文字句,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朝代對茶器的「雅稱」有所不同。

唐時茶器多稱為甌,宋代則稱甌或者盞,建窯的產品在宋代文獻中也是被稱為甌,盞的時候占絕大多數。

宋代文獻兔毫盞出現頻率很高:在明代,建盞已成為茶書的慣稱。

古籍有出處可考,對於現代人也易理解,實為貫通古今,一脈相承。

油滴香爐盞[編號 : 55735]

3、簡潔沒有歧義

在日本,建盞被稱為天目,故國內也有人這麼稱呼,雖不能算錯,但天目一詞定義甚為模糊。而建盞二字不僅道出其產地為建州,且道出本質是茶盞,集產地,造型,用途於一身,簡潔明了,實為最佳簡稱。

我們都知道,由於釉料配方的不同,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諸多因素影響,建窯黑瓷釉面又呈現多種紋理。今天咱們簡單總結下釉面紋理的命名及基本特徵

1、兔毫釉:兔毫盞是宋朝建窯最具代表的產品,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在紺黑如漆的釉面上,布滿筋脈狀或金或銀的紋飾,猶如兔子身上毫毛一樣,閃閃發光。如果說在宋代黑瓷廣受歡迎,那麼兔毫盞可以說最受人鍾愛的。當然我說兔毫盞最受人鍾愛也不是空穴來風,有好多詩詞可以作證。宋徽宗趙佶說:「盞以青綠為上,兔毫為上。」蘇東坡《送南屏謙師》:「道人繞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出春瓮鵝兒酒。」楊萬里:「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宋人蔡襄《茶錄》:「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又稱:「凡欲點茶,先須熁盞,盞令熱,冷則茶不浮。兔毫坯厚,久熱,用之適宜。」當然還有好多詩詞就不一一列舉了,這些詩詞中所說的茶盞即為建窯所產的兔毫盞。

2、烏金釉:烏金釉有的表面烏黑如漆,有的則黑中泛青。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醬黑色。一般來說,醬黑釉釉層普遍較薄,光素無紋,早期建盞的釉色多屬此類,釉面略顯呆板,黑而不潤,極少掛釉。建窯烏金釉釉層普遍較厚,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現出莊重素雅之美。

3、油滴釉:油滴盞主要為宋代建窯燒造的帶油滴狀斑點的黑釉茶盞,油滴盞釉面上分布許多銀灰色大小不一的有金屬光澤的圓點,後代稱之為油滴,而當時則因其酷似鷓鴣鳥胸部羽毛的斑紋,稱「鷓鴣斑」。(目前最早用「油滴」形容建盞斑紋的記載應該為日本應永年間(1394~1427年)的《禪林小歌》了。當然,《滿濟准後日記》、《蔭涼軒日錄》等日本古籍也均有「油滴」的記錄。而「油滴」一詞並不見於我國宋、元、明、清文獻中。由此也可以基本判斷「油滴」一詞來自日本,並非我國。而鷓鴣斑這個稱呼比較中國化的叫法,顧名思義就是形似鷓鴣的羽毛,在學術界這兩個稱呼尚有爭議,可以簡單的按照斑紋形態去看稱之為油滴更合適還是鷓鴣斑更合適。)

4、曜變釉:曜變天目是瓷器家族裡特殊的成員,也是最為珍貴的品種。曜變天目的燒制極具偶然性。曜變天目的斑紋特點:在黑釉中浮現著大大小小的斑點,圍繞這些斑點周圍有紅、綠、藍等色彩光暈在陽光下閃耀著。從整體看,會隨著觀察角度的不同出現不同的色彩變化,如浩瀚宇宙,令人遐想。

5、雜色釉:由於建窯黑釉器系「窯變」所致,故釉面紋理變化多端,除上述四大類釉面紋理之外,還有一些雜色釉,如柿紅色、赤紅色、醬釉(醬綠釉、醬黑釉、醬黃釉)等。而有的文章中提到的「灰白釉」、「芝麻花」、「結晶冰花紋」、「龜裂紋」等雜色釉,很多學者認為是火候不夠高的次品(生燒或半生燒品)。

讀懂唐三彩,就讀懂了盛唐包容大氣的鼎盛繁華

讀懂明傢具,就讀懂了明朝清廉簡單的文人風骨

讀懂宋建盞,就讀懂了南宋素樸歸真的閑情雅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盞堂 的精彩文章:

茶中也有生活智慧
精緻生活20招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