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唐歷史 | 武則天被做夢之二——「鸚鵡折翅」

隋唐歷史 | 武則天被做夢之二——「鸚鵡折翅」

原標題:隋唐歷史 | 武則天被做夢之二——「鸚鵡折翅」


武則天被《資治通鑒》做的夢是「鸚鵡折翅」。


據《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聖曆元年(698年)二月」條下:

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數使人說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太后意未決。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姑於廟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仁傑曰:「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又勸太后召還廬陵王。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謂仁傑曰:「朕夢大鸚鵡兩翼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太后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


把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如下:武承嗣、武三思謀求太子之位,多次指使人勸武則天說:「自古以來的天子沒有以外姓人為繼承人的。」武則天拿不定主意,狄仁傑常從容不迫地對武則天說:「太宗文皇帝不避風雨,親自冒著刀槍箭鏃,平定天下,傳給子孫;高宗天皇大帝將兩個兒子託付陛下。陛下現在卻想將國家移交給外姓,這難道是上天的意思嗎?而且姑侄與母子相比誰更親?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之後,配祭太廟,代代相承,沒有窮盡;立侄兒為太子,則未聽說過侄兒當了天子而合祭姑姑於太廟的。」武則天說:「這是朕的家事,你不要參與。」狄仁傑說:「君王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誰不是臣妾,什麼事不是陛下家裡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為四肢,意思是一個整體,何況我身為宰相,哪能不參與呢!」他又勸武則天召回廬陵王。王方慶、王及善也跟著勸說。武則天心裡稍微醒悟。有一天,武則天又對狄仁傑說:「我夢見有隻大鸚鵡兩翅都折斷了,這是什麼意思?」回答說:「武是陛下的姓,兩翼是兩個兒子。陛下起用兩個兒子,則兩翼便振作起來了。」武則天因此便打消了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的意思。


《資治通鑒》的記載,同《新唐書》相比,不僅是給武則天換了一個夢,而且情節也不一致。《新唐書》說的是,武則天想讓武三思當太子,主動徵詢宰相的意見;《資治通鑒》則說的是,武承嗣、武三思頻頻託人活動要當太子。其實,武承嗣活動要當太子的事發生在天授二年(691年),由於武則天根本就沒有立侄的意思,態度明確而嚴厲,以後就再也沒有見過武承嗣有任何活動。至於武三思,也就是《新唐書》《資治通鑒》上述的聖曆元年的記載。但兩家所言又互相矛盾。一個說的是武則天想給,一個說的是武三思;二是《新唐書》與《資治通鑒》都是宋朝人所寫,尚且不能統一,可見就是瞎編。其目的,無非就是兜售他們各自的「則天夢」罷了。此處讓人最愕然的就是那個「姑侄之與母子孰親」之說。要說,這就是一個強加給武則天的偽命題。同「肉食者」相比,黎庶大概算是最「沒文化」的吧。千百年來,無論對「肉食者」,還是對黎庶而言,有不明白這個道理的嗎?不妨把這個問題在全國開展一個問卷調查,如果能有十分之一的人認同「姑侄比母子親」,就算封建史家贏。試想,武則天是怎樣一個智商,況且又沒有老年痴呆,怎麼就不知道母子比姑侄更親的道理呢?就是現代社會的「繼承法」也都認可的是直系親屬,更遑論封建社會的皇位繼承了!說到底,這就是一些封建文人在偷換概念,一定要違背常識,把武則天誇大成一心要「易唐祚與武氏」的大惡之人。殊不知武則天絕對不會讓外戚過於強大,自始至終都為兒子看護著江山社稷。毋庸贅述,從武則天登基的那一天起,就立了李旦為皇嗣,並改姓武,這說明,她並沒有給侄子當太子任何可乘之機。但是史家就要造謠,編出幾個離奇的故事,甚至不惜以解夢的囈語,詆毀武則天要把唐朝的江山交給武承嗣、武三思,只是由於狄仁傑等人的堅決鬥爭,才把唐朝的江山保留了下來。呵呵,鬼才信呢!


還有,《資治通鑒》這段話中,最令人反感的當是「四海之內,孰非臣妾」。它的意思是,全天下的人都是皇帝的家奴:男人是臣子,女人是妻妾。首先,它反映的是司馬光濃烈的男權思想意識,至於狄仁傑並不一定說了這樣的話。其次,把這句話當面說給武則天聽,等於用鞭子抽武則天,只能讓武則天心裡五味雜陳,撲簌撲簌地落淚。司馬光無非是要表示,他這個「老封建」不認可女人當皇帝的思想是非常頑固的。

別啰嗦了,還是說說「鸚鵡折翅」是咋回事吧。


根據《資治通鑒考異》,「鸚鵡折翅」出自唐人張鷟的《朝野僉載》卷三:


則天后嘗夢一鸚鵡,羽毛甚偉,兩翅俱折。以問宰臣,群公默然,內史狄仁傑曰:「鵡者,陛下姓也;兩翅折,陛下二子廬陵、相王也。陛下起此二子,兩翅全也。」武承嗣、武三思連項皆赤。後契丹圍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檄朝廷曰:「還我廬陵、相王來」,則天乃憶狄公之言,曰:「卿曾為我占夢,今乃應矣。朕欲立太子,何者為得?」仁傑曰:「陛下內有賢子,外有賢侄,取捨詳擇,斷在聖衷。」則天曰: 「我自有聖子,承嗣、三思是何疥癬!」承嗣等懼,掩耳而走。即降敕追廬陵,立為太子,充元帥。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行,北邙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賊自退散。


其實,這則「鸚鵡折翅」的故事也有多處不合邏輯。第一,當時的李旦身份是皇嗣,只是在恢復了李顯的太子身份後,才隨之恢復相王名號的。狄仁傑怎麼能罔顧事實,稱皇嗣為相王?同樣,契丹圍幽州,檄書朝廷,也應該稱李旦為皇嗣,而不是相王。皇嗣李旦就在神都,並沒有流放,談不上還不還的問題。第二,所謂「兩翅折」的比喻也很不恰當。當時廬陵王雖然貶謫,但站在武則天的角度看,是犯錯誤給予的處分,隨時都可以撤銷,談不上「折」;即便退一步,就算李顯折了,但李旦的皇嗣身份等同於太子,且一直沒有動搖,怎麼能算「折」?說得直白一點,所謂折,就是斷了,可以理解為死了。兩個皇子都活得好好的,這不等於咒人么?第三,據《舊唐書?睿宗本紀》:「及革命,改國號為周,降帝為皇嗣,令依舊名輪,徙居東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 又據《新唐書?武后本紀》:「降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皇太子為皇孫。」 就是說,武則天立有皇嗣,等於是皇太子,而且皇嗣一直沒有犯什麼錯誤,怎麼還會說出「朕欲立太子」的話?第四,即便武則天這麼問,狄仁傑正確的回答應該是:「陛下有二賢子,取捨詳擇,斷在聖衷。」怎麼能說出(陛下)「外有賢侄」這樣節外生枝的話?這不等於挖了個坑,等著武則天往「立侄」的坑裡跳,堪稱別有用心啊!第五,狄仁傑讚美二武「賢」,是不是表明,當時朝中大臣絕大多數都認可武承嗣、武三思很優秀?第六,募兵之事在聖曆元年(698年),針對的是突厥,但這裡所說好像針對的是契丹。因為《朝野僉載》先說「契丹圍幽州」,最後對應說「賊自退散」。其實,契丹孫萬榮圍幽州一事發生在神功元年(697年)上半年。等到廬陵王聖曆元年初回京,已經成了明日黃花了!第七,突厥犯邊,募兵的地點,根據兩《唐書》的說法,都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安陽市)。《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六上?吉頊傳》說:「明年,突厥寇陷趙(今河北省趙縣)、定(今屬河北)等州。則天召頊檢校相州刺史,以斷賊南侵之路……頊初至州募人,略無應者。俄而詔以皇太子為元帥,應募者不可勝數。」《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吉頊傳》也說:「突厥陷趙、定,授(吉頊)檢校相州刺史,且募兵制虜南向……頊至,募士無應者,俄詔以皇太子為元帥,應募日數千。」但《朝野僉載》說:「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行,北邙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好像募兵的地點在神都,顯然是不可能的。再說,太子李顯也只是掛名元帥,並不親往河北。


最後總結一下。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二》「聖曆元年二月」條下所謂的「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與《新唐書?狄仁傑傳》中的「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的依據都很虛得很,經不住深究。武承嗣除了在天授二年欲求為太子,託人活動過外,以後一直沒有什麼動靜。武三思更是自始至終都沒有謀求過太子之位。至於武則天,也從沒有向宰相公開徵求過什麼立太子的意見。特別是史家貼金貼得最多、形象最為熠熠生輝的狄仁傑,也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耿直。狄仁傑肯定從親情角度勸諫過武則天,對接回廬陵王李顯做出了他的貢獻,但如果說狄仁傑怎麼與武家人過不去,則絕對不可能。要知道,狄仁傑不是魏證。狄仁傑之所以被各派都接受,就是他高明的為人處世之道。其實,史書所有那些借著狄仁傑之名對武家的指控,都不過是東抄西摘的虛假、誇大、渲染的貨色。可以說,自從武則天下台後,一些男尊女卑觀念強烈的封建文人和無聊文人,就在自覺不自覺地以各種方式炮製抹黑武則天的八卦新聞和花邊新聞。也許他們當初的想法不過是製造噱頭,以作為茶餘飯後自娛自樂的聊資,但一旦到了封建史家手裡,便如獲至寶,濡以濃筆重彩,摻入正史,混餚視聽。可以說,二十四史中,距離歷史真實最遠的恐怕就是唐高宗和武則天這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了。


這麼一分析,就應該看出,「鸚鵡折翅」根本沒有史料價值,可是司馬光這麼大的腕竟然把它改頭換面,或者說換湯不換藥地寫進正史,就真叫人不解了。


再聰明的人,一旦讓偏見俘虜了良知,也會愚蠢得一塌糊塗。



作者 | 宋宗祧

來源 | 洛陽市隋唐史學會


編輯 | 洛陽市隋唐史學會 (ID:suitangshixuehu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隋唐史學會 的精彩文章:

隋唐歷史 | 武則天被做夢之一 ——「雙陸不勝」
武則天的「婦人之仁」

TAG:隋唐史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