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古代銅鏡科研:宋元明清磨鏡葯的奧秘,部分秘技已經失傳

古代銅鏡科研:宋元明清磨鏡葯的奧秘,部分秘技已經失傳

關於磨鏡,目前只能憑藉有限的資料,窺測歷史的原貌,但不能主觀臆斷。磨鏡葯應該是汞消化錫形成的泥糊,塗於鏡面,然後加熱,則「汞去而錫存」。元代的陶宗儀也在《輟耕錄》中說:「製作古銅器之法以水銀雜錫末,即今之磨鏡葯也。」早在宋時,也有類似記載。這是遍覽文獻,僅有的明確提到的兩次「錫末」,並指明磨鏡葯成分。

古代銅鏡科研:宋元明清磨鏡葯的奧秘,部分秘技已經失傳

宋代花卉鏡

這裡的「錫末」,無疑應作玄錫解,是用水銀雜以玄錫(灰錫)來做磨鏡葯。這裡所說的「錫末」,只能作粉狀解。把錫變成粉狀,現代仍需工藝複雜的技術和設備,且代價很高,古代當然是不可能的。既然這裡明確提到的是錫末,自然古代是通過「錫疫」製取的。這是元人的工藝,簡潔而明確。

古代銅鏡科研:宋元明清磨鏡葯的奧秘,部分秘技已經失傳

宋代雙鳳銅鏡

明朝馮夢楨在《快雪堂漫錄》中,對磨鏡葯述敘的更加具體:銅鏡鑄成後需要開光。開光用藥的製法是:好錫一錢六分,好水銀一錢。先熔化錫,然後投入水銀,二者融會後保存起來。另以上好明礬一錢六分,研成極細的粉備用。明礬即硫酸鉀和硫酸鋁的含水復鹽,酸性,能洗滌去污。若欲制水銀古銅鏡,可用溶錫之水銀、明礬等分,加入新鍋燒成豆腐渣狀,以少許塗鏡上後,在火上燒之。火燒溫度應在160℃以下。

若欲得到墨漆古銅鏡,在使水銀塗後,不必火燒,但卻應使其浸入皂礬水中一天後再取出。其他不同顏色的銅鏡皆可以此法製作,但需要在梅雨天進行,且在上色後置於潮濕的地方達一個月方可移動。如此制出的各色銅鏡,與秦漢古鏡沒有差別,用任何方法都不能使其表面顏色脫落。」

古代銅鏡科研:宋元明清磨鏡葯的奧秘,部分秘技已經失傳

金代花卉柄鏡

對上述文字的解讀釋義,還應從現代化學、冶金學等方面進一步理解,以使這一古代實用技術得到現代科學理論印證。必須說明,宋元明清使用的磨鏡葯繼承了古代制鏡的一些技術,但絕非玄錫進行的表面處理。玄錫處理是一個物理的、化學的複雜過程,而錫汞劑的昕謂磨鏡葯則只是一個物理現象,技術較為簡單,但它保留了古代銅鏡表面處理的一些關鍵,這些技術已經失傳,至今不為人們所知。所幸的是,我們可以從這些極其簡約的文字中,窺視到古代一些技術端睨。

古代銅鏡科研:宋元明清磨鏡葯的奧秘,部分秘技已經失傳

元代三龍銅鏡

首先,磨鏡葯所用的錫是錫末,這個粉狀的末,不得不使後人把「玄錫」(古稱)、「灰錫」(今稱)聯繫起來,不得不使我們對「粉以玄錫」作正確理解。當然,磨鏡葯所用之錫,也可用白錫熔後以汞溶混,但終不如粉狀玄錫更好。

其次,鏡葯使用與溫度有關。汞錫劑塗鏡後「火燒之」則成銀白皮相;不作「火燒」則是黑漆皮相;其皮相形成應在「梅天製造」。「火燒之」則是使錫在較高的溫度下,形成二氧化錫(snO2),合適的溫度是150℃以下,如超過150℃至161℃,白錫即可變為有害的脆錫。二氧化錫為白色四方晶體,呈色為銀白。不「火燒之」,在常溫下錫則自然氧化形成一氧化錫(sn0也稱氧化亞錫),是立方晶體,呈色為黑褐色。

古代銅鏡科研:宋元明清磨鏡葯的奧秘,部分秘技已經失傳

明代弦紋素鏡

其三,鏡葯使用與濕度有關。除「梅天製造」外,還須「皂礬水中浸一日」,須「置濕地一月方外移動」,這是增加環境濕度,有利於物理變化和化學反應。上述數據皆提到是仿製古銅器的方法,達到「與秦漢物無二」的目的,但它述及的是銅鏡的表面處理。

專家對這些資料的理解是:至元明時,這種表面處理,已簡化為二合一,即銅鏡的表面防鏽處理及反光處理合二為一,「水銀雜錫末」進行一次性處理。這種處理是在銅鏡鑄造變得粗糙後而有別於更古老工藝的簡單工藝,其效果與更古老的技藝相比是不良的。

古代銅鏡科研:宋元明清磨鏡葯的奧秘,部分秘技已經失傳

清代花卉鏡

元明清銅鏡儘管時代並不久遠,但從沒有漢唐銅鏡出現過的那種晶瑩鏡面,「水銀雜銀末」的處理均蕩然無存,鏡面露出的卻是粗糙的銅質和鏽蝕的斑塊,不存在漢唐銅鏡那種表面處理。明人記載的表面處理程序,反映了歷史的真實,可惜的是這種表面處理從來沒有也不可能在元明清銅鏡上得到遺存。這就是說,這種工藝由於並不科學,其效果也十分有限.

儘管這種表面處理不夠理想,但作為磨鏡葯,一次性的、照容理想的、快速的磨鏡,還是解決了照容銅鏡的一大需要。元明清銅鏡銅質粗糙,做工不精,只有不斷進行磨製上光,才能發揮其照容的功能,磨鏡業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