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貼標籤的背後有多少看不見的偏見

貼標籤的背後有多少看不見的偏見

GIF

周一 : 第31期

「雙向情感障礙症」,第一次聽到這個病症是在《奇葩大會》第2季的節目里,東七門的非自由撰稿人劉可樂在節目里分享了自己高三得了躁鬱症的經歷。

可樂在奇葩大會的上這場分享,被高曉松評價為「這是迄今為止,他聽過最好的演講」。

可樂高三被確診為得了躁鬱症,躁鬱症的正式學名叫「雙向情感障礙」,這是一種既有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一類疾病,雙向情感障礙症至今病因未明。這種病症的表現為患者抑鬱的時候每天會很想自殺,狂躁的時候精力超級旺盛,可以幾天幾夜不睡覺,感覺自己站在世界之巔無人能理解。她當時整個人就是就在這兩種狀態中切換。

可樂說,患了這種病是很難受的一個狀態,但最難的還是社會對這種病的態度以及對這類患者的看法。她希望通過她的分享可以讓社會上一些人放下對這躁鬱症患者的偏見。很多人認為得躁鬱症的人就是不正常的可怕的,而患者很多時候除了要去對抗疾病本身之外,還要去承受這個社會貼在這個群里身上的標籤所帶來的種種壓力,會讓他們更加困難。

一旦被貼上標籤,你就很難逃脫。很多時候,給別人貼標籤的背後是一群人對一群人的偏見,甚至一個群體的態度能影響另一個群體的行為,這種偏見就會帶來一些社會影響。

《生活中的心理學》一書中作者曾講到一個實驗:老師在班上跟全班同學說棕色眼睛的學生智力較高,並給棕色眼睛的學生給一些特權,比如坐在教室的前排。結果班上藍色眼睛的學生上課心情越來越不好,功課也越來越差,而棕色眼睛的學生也開始對藍色眼睛的孩子吹毛求疵,嘲笑欺負比智力不如他們的學生。幾天之後,老師說搞錯了,是藍色眼睛的孩子智力更聰明,又把特權給了藍色眼睛的孩子。這次的行為發生了大反轉,輪到藍眼睛的學生去欺負棕色眼睛的學生,而棕色眼睛的學生的心情變得跟之前的藍色眼睛學生一樣。

因為被貼上標籤,覺得自己更優秀,一群人公然欺負另一群人,對另一群體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隨之產生抑鬱傾向。這是偏見給群體帶來的影響。

「當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會貼在你身上的標籤,其實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標籤這種東西,一旦被打在身上,便很難消除外界對自身的看法,它代表著你就是這樣的人,對那些沒有真實接觸過的人而言,標籤成了別人了解自己的一個途徑,最怕別人在沒有真實接觸過就以標籤去作為衡量一個人好壞或者品質德行的一個標杆。好比女人過了30就是「剩女」,學生讀書成績如果不好,那就是沒有前途的「差生」。

對於被貼上標籤的人,他們不得不承擔這些標籤這種背後給自己帶來的種種形象和評價,這些刻板的印象存在於大眾中,久而久之,他們也會忽略了自己,忘了自己最真實的需要和想法,因為習慣了太在意這個社會對自己的看法,而自己在不在乎自己對自己的看法,似乎很少有人會去認真想這個問題。

可樂一開始為了治病,住進了醫院,但沒多久,她就離開了醫院,在家一邊吃藥一邊看心理醫生。在吃了兩年葯之後她停葯了,她說她不知道自己現在有沒有痊癒,問題是她也不在意自己有沒有痊癒,就像她也不在她有沒有病一樣。「我承認我過不好這人生,我承認我所有的努力只是完成了平凡的生活,或許這就人生的意義所在吧。」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為了搞懂這個問題,可樂看了很多心理醫生,但都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知道最後一個醫生反問她:意義的意義是什麼?這句形而上的答案讓她意識到「追求意義本身就是一件荒謬的事情,活著本身不就是意義所在嗎?」

生活的樣子或許有千奇百怪,不論哪種樣子,接納最真實的自己,與之擁抱,也許可以過的開心點。像電影里《丈夫得了抑鬱症》里說的:生病並不是什麼令人羞恥的事情,在任何時候,都是能以最真實地生存著的自己,就應當是一件十分值得驕傲的事情。而社會如果能對躁鬱症或者抑鬱症類群體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偏見,對他們而言,已是最好的饋贈。

End

文 吉祥妹

圖 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歐洲旅遊攻略 的精彩文章:

TAG:歐洲旅遊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