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0句古詩詞帶你回童年

30句古詩詞帶你回童年

【童心-童趣】

孩子愛玩

遊戲玩耍是兒童的天性。童年離不開遊戲,遊戲總能給孩子帶來無窮樂趣。孩子愛玩,有時也會搞惡作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唐·李白《長干行》

幼男幼女一起嬉戲,天真無邪的場景,使我們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自己小時候過家家等遊戲情景,也由此誕生了沿用千年的兩個成語,即「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讓人體會到那種最真摯、最純凈的美好情感。

兒童處在人生的幼稚階段,天真爛漫而又充滿幻想,很簡單的工具也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一根竹竿可以讓孩子「騎竹馬」,就是兒童騎在一根竹竿上,這樣便有了大人騎在馬背上的感覺。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在這根竹竿上就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唐·胡令能《小兒垂釣》

一個小孩正專心致志地釣魚,這時有個路人從遠處走來向他問路,他害怕驚到了魚,不等路人走近,遠遠地向路人擺手而不說話。一個憨態可掬、活潑可愛的孩童躍然紙上。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南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蝴蝶翩翩起舞,忽高忽低,忽飛忽停,而孩子緊追慢趕,左撲右捉,蝴蝶彷彿也懂得捉迷藏,機靈地飛進菜花當中,蝴蝶是黃色的,菜花也是黃色的,眼前燦爛一片,哪裡還辨得出呢?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南宋·楊萬里《稚子弄冰》

冬天,銅盆里的水結成堅冰,孩子早晨起來,把冰從盆里剜出。這塊大冰被穿上綵線,當作鑼來敲打,聲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鑼敲碎落地,發出打破玻璃的聲音。可以想像孩子由嘻樂轉向愕然失望,孩子就是會玩啊!

春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

——南宋·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五)》

「鬥草」是古代兒童常見的遊戲,有「文斗」和「武鬥」。

「文斗」指的是兒童們採摘各種新花草,以花草美麗新奇者為勝,《紅樓夢》中描寫的「鬥草」活動就是文斗。

「武鬥」是兒童采來花草,取其莖柄粗壯老成者,與他人的葉莖兩兩相交,用力對拉,賽莖柄的韌性,以不斷者為勝。從詩中「狼藉」一詞看,兒孫的玩法應該為武鬥。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清·高鼎《村居》

終於擺脫了一天的「子曰詩云」,孩子放學後急急忙忙地去放風箏,其如釋重負的快樂躍然紙上。

放風箏能讓兒童的眼、手、腳、腦得到活動,兒童的情趣也會像風箏一樣在空中的自由飛翔中得到凈化和陶冶。

新生犢子鼻如油,有索難穿百自由。

才見春郊鳶事歇,又搓彈子打黃頭。

——明·徐渭《題風鳶圖》(其三)

「穿牛鼻子」是鄉間比喻管束兒童的俗語。這個頑童非常淘氣,又要去打鳥,多象一頭穿不住鼻子的犟頭牛。

可惜人總要長大的,總有一天要被穿起牛鼻子,老老實實去耕田,再不能自由自在。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清·袁枚《所見》

夏天捕蟬是孩子樂此不疲的事。詩中知了的叫聲,好象在故意引誘著牧童,使他一瞬間改變了神態和動作。

孩子饞嘴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唐·杜甫《百憂集行》

老年杜甫在成都回憶起童年時的情景。十五歲還是一股孩子氣,身體健壯得象一頭小牛犢,整天跑來跑去。到了農曆八月間,庭院前梨棗成熟時,他每天都要無數次地爬樹去摘取品嘗。

孩子逃學

孩子都有淘氣貪玩的天性,古人也有逃學的經歷。

兒童逃學頻來此,一一重尋舊有蹤。

因漉戲魚群下水,緣敲響石斗登峰。

——南宋·劉克莊《鳥石山》

今日舊地重遊,回憶起小時候逃學頻頻來到鳥石山,又一一找到了昔日的蹤跡。那時候為捉游魚,一群孩子跳下水去把水弄乾;為了爭敲山上的響石,便比賽看誰先登上山峰。

偷放風鳶不在家,先生差伴沒尋拿。

有人指點春郊外,雪下紅衫就是他。

——明·徐渭《題風鳶圖》(其二)

春雪未融,天氣尚寒,這孩子就逃學去放風箏,可見他多麼貪玩。先生查問,派人四處捉拿,有人指點郊外人影。

孩子偷竊

兒時,不少孩子都做過偷瓜摸棗的事兒,都會挨大人的責罵,但是最終就算被偷的人家也會原諒孩子的胡鬧。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唐·白居易《池上》

孩子們撐著一隻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蓮花。回來的時候,他們不懂怎樣掩蓋留下的蹤跡,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盪開,船後留下了一道水路。

爭騎一竿竹,偷折四鄰花。

笑擊羊皮鼓,行牽犢額車。

中庭貪夜戲,不覺玉繩斜。

——唐·劉禹錫《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其二)》

孩子們在一起爭搶著騎竹馬,出於惡作劇去「偷折四鄰花」。他們歡笑著敲擊羊皮鼓,拉著牛犢的下巴走,晚上貪看露天演出的夜戲,直至星月西斜。

春風語燕潑堤翻,晚笛歸牛穩背眠。

此際不偷慈母線,明朝辜負放鳶天。

——明·徐渭《題風鳶圖》(其一)

春風中,燕兒歡叫著在河堤那邊上下翻飛。放牛娃穩穩躺在牛背上,吹著笛子回家。放牛娃一路回去,心裡卻算計著如何偷母親的線,明日好放風箏玩。大好風光,不放風箏,豈不是辜負了老天的美意?

孩子天真

小兒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唐·李白《古朗月行》

兒童天真未鑿,想像力奇特。本是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聯想和想像會變得美麗又奇特。童心讓幻想更加絢麗繽紛、瑰異非常。兒童的想像,往往是縱橫萬里、漫無邊際的。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唐·施肩吾《幼女詞》

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六歲的小孩模仿大人堂前拜月,至於拜月的含義她根本不知,只是她見大人這樣做,自己也跟著學,認真的樣子叫人憐愛。

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唐·胡令能《喜韓少府見訪》

孩子在人多的場合可能會害羞。小孩子們很少見過官員的車馬(那浩蕩的氣勢),都慌忙跑到蘆葦盪的深處躲藏。

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

——南宋·楊萬里《觀小兒戲打春牛》

古代有「立春鞭土牛」的習俗,孩子模仿得也是像模像樣。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南宋·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

兒童捉空中飄飛的柳絮來玩,在大人看來,好像無聊,卻體現了孩子的天真情趣。

稚子相看只笑渠,老夫亦復小盧胡。

一鴉飛立鉤欄角,仔細看來還有須。

——南宋·楊萬里《鴉》

孩子發現了烏鴉長著幾根鬍鬚,和「老夫(詩人)」的鬍鬚有相似之處,而又不敢對著長輩笑,就只好對著烏鴉笑,寫出了兒童頑皮而又拘謹的情態。

【童心-自然】

兒童較之成人和大自然更為接近。兒童的世界天真爛漫、自由自在,能夠被外界小小的事物所觸動,完全沉醉在自然的懷抱中,不知歸路,目之所及,儘是驚喜,這與成人世界枯燥乏味、無暇自娛的重壓生活是形成鮮明對比的。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唐·呂岩《牧童》

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人在大自然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顆童心無羈無絆,自然放鬆。

怯雨宜晴不識愁,去隨青草牧春牛。

無人古路歌兼笑,歸去山花插滿頭。

——北宋·黃庶《次韻和真長四季牧童》

孩子不知道愁煩,牧牛路上唱歌歡笑,回家時用山花插滿了頭,一幅自然和童心融為一體的畫面。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北宋·雷震《村晚》

青草池塘,池水滿滿,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象被山口咬住一樣,倒映在冰涼的水波中。牧童回家,橫坐牛背,用短笛隨便吹奏,不成曲調。

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童心在田園風光里得到隨意的表達和安放。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清·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會神地觀察,把草叢當做樹林,把蟲子、螞蟻當做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做山丘,凹陷的部分當做山谷,想像自己在其中遊玩,覺得非常安閑舒適。

沈復自述自己小時候追逐「物外之趣」,把蚊子看成仙鶴,又由於生活在城裡,見不到自然風景,就把家中的草叢想像成樹林。孩子的想像力是驚天地、泣鬼神的。

【童心-道心】

合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道德經》

老子認為嬰兒無私無欲,保有天性而無後天文明的玷污,最為天然無邪,最接近道,所以要求「復歸」於嬰兒。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

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唐·盧肇《牧童》

牧童之心就是「童心」,也就是道心。只要有「童心」,不愁沒有知音。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北宋·黃庭堅《牧童詩》

有許多在官場上爭名逐利的庸人,費盡心機,機謀權詐,其實不如牧童自在快活!「童心」近道,「機心」害道。

人心識盡童心滅,世事諳多樂事稀。

——北宋·張載《孤宦》

隨著成長,人慢慢變得世故,心不再單純,也就沒有了簡單的快樂。王朔說,成年人的臉上往往有兩種表情,不是鬱鬱寡歡,就是勃然大怒。

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

若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明·李贄《童心說》

孟子說:「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宋明儒學又把「赤子之心」發揮到「仁心」的高度。李贄的「童心說」即來源於孟子。

少年哀樂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

既壯周旋雜痴黠,童心來複夢中身。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佛家五「行」中有「嬰兒行」。童年的時候妄念少,人還能保持幾分天真爛漫。年歲漸長,天真失掉而情慾增長、邪惡漸多。人能夠在一生當中保住童心的那一分天真,就是有道之人,佛門「嬰兒行」就是修這個——永遠保持自己的天真。

不似懷人不似禪,夢回清淚一潸然;

瓶花妥帖爐香定,覓我童心廿六年。

——清·龔自珍《午覺醒來,悵然成詩》

清宣宗道光四年(1824年),32歲的龔自珍在一次午覺醒來,有所感觸,寫了這首詩。

明窗淨几,日影微塵,「瓶花妥帖爐香定」的寂靜況味,讓詩人生出恍如隔世之感,不是懷念人也非禪悟,夢中那轉瞬即逝的「童心」亦即「本心」,令人淚濕青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這些出自古詩的成語你可能不知道,漲知識了
這100句古詩詞先收藏了,挑一個做簽名格外有文化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