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趁著養娃的機會,重返童年時光

趁著養娃的機會,重返童年時光

文|薄旭 圖|Pinterest

我們的上一代人,比如20世紀60年代生人,大多是按部就班的結婚生子,在孩子降生之前可能並沒有認真想過「孩子究竟意味著什麼」。而比我們更年輕的,比如我認識的一些「95後」,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們在B站搜索各國「熊孩子」花式搗蛋的視頻,在知乎上提問「生孩子究竟有多痛」……他們往往是對象還沒著落,就下定決心要丁克到底。

我們則是被夾在中間的一代。一方面是按部就班地加入了育兒大軍,邁進了傳統意義上的「人生正軌」,另一方面,我們從上一輩那「繼承」到的那一套育兒方法早已過時。

面對從自己身體里蹦出來的小怪物,你不僅打不得、罵不得,也捧不得、溺愛不得。於是,我們試圖用科學武裝自己,學習各個版本的育兒聖經,遵循孩子的各種發育敏感期,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們的迷茫和焦慮,養活了無數的育兒公眾號和育兒專家,他們的說法常常左右互搏。在育兒論壇上放眼望去,四面八方全是道理。脆弱一點兒的媽咪和奶爸,忍不住要仰天長嘯:「小孩兒究竟是一種什麼生物啊!」

而這,就是我會買下《關於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來自童書》(下稱「《關於人生》」)的原因。這本書的編輯推薦里赫然寫著「體會只屬於孩子的純粹感受,還原孩子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讀懂孩子,才知道如何讓孩子與世界的相遇更美好」……

關於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來自童書

作者:陳賽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2017-3

作者陳賽,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任《三聯生活周刊》主筆。這本《關於人生》是由她在雜誌上發表的專欄文章彙編而成。

雜誌文章彙編成書,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

優點是:作者受過新聞寫作的專業訓練,文章頗有幾分「華爾街日報體」的味道,不僅資料翔實,而且常常能夠由小及大,窺葉而知秋,可以說,每一篇文章都有大刊主筆的風範。

再加上作者對童書的閱讀量驚人,又常有機會能當面採訪到一些童書的作家或插畫家,這使得她對童書的甄選很可信,看待童書的角度也很多樣。

但作為一本「書」來講,本書的結構就比較散,最棒的文章放在了前面,讀到後半程,亮點就像黎明的街燈在一盞一盞熄滅。

不過,這本書依然給了我極大的啟發,並讓我樂此不疲地把它推薦給一位又一位新手爸媽。我很想通過這本書提醒大家——嘿,你當成年人已經太久啦,趁著養娃的機會,趕快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是什麼樣吧!

成年人的世界有規則,

孩子的世界正在建造一個全新的帝國

孩子們的世界是無憂無慮、陽光燦爛的?打開這本書,你會第一時間看到,這種想法是多麼的一廂情願。

大人的世界有法律,有道德,有公序良俗,以至於我們早就忘記了,自己小時候有多麼弱小無助,哪怕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也可能在幼小的世界裡投下巨大的陰影。忘記了那些身強體壯的壞孩子,是怎樣霸凌弱小的孩子;忘記了我們曾經多麼嚮往哆啦A夢的竹蜻蜓和百寶口袋……

在經典童話里永遠有一片神秘幽暗的黑森林,沒錯,那才是小孩的世界。一切規則都還沒有被建立起來,每一隻小獸,都憑著天性在撒野。

以前,我翻看一些經典童話,會覺得很迷惑:《愛麗絲漫遊仙境》里動不動就砍人腦袋的紅桃皇后,《彼得潘》里揮舞著鐵鉤的虎克船長,為什麼他們這麼可怕,在孩子們中間,人氣卻這麼高?這樣的「導向」真的好嗎?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擔心其實是大人的道德倫理感跑出來作祟。

《關於人生》中寫道,每個人在人生最初的幾年裡,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此後的任何時期。究其原因,是因為孩子的思維方式跟成年人不一樣。孩子對世界抱有一種開放的態度,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會不帶偏見地仔細觀察、大膽實驗,最終得到的結論也常常能一通百通。從這個角度上講,孩子才是最出色的科學家。

世界首位非裔諾貝爾獎文學獎獲得者托尼?莫里森也說過:「孩子們對世界保有一顆驚奇之心。他們還沒有厭倦任何事情。他們不害怕把牛頭不對馬嘴的東西放在一起。他們欣賞機智、幽默,甚至怪誕。」

紅桃皇后和虎克船長,與其說是給孩子們帶來了恐懼,倒不如說是帶來了怪誕。他們的野蠻殘暴,大約相當於突破規則,令孩子興奮不已。也正是有了這些成年人難以理解的角色,童話才有了與真實童年相契合的地方。

數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迷戀這樣的故事,沉迷於幻想的世界。在那裡,他們認真扮演公主或戰士,認真打敗邪惡勢力,在玩樂中學習規則,在遊戲中摸索邊界。也許他們會跟小夥伴爆發衝突,但這也沒什麼打緊,就像兩個小小的王國正在跑馬圈地,邊境摩擦在所難免。

真正重要的是,孩子們正在一片蠻荒世界裡建立自己的世界觀,就連摩擦和衝突都是寶貴的經驗。

所以,別再擔心了,畢竟故事裡還有善良的愛麗絲和勇敢的彼得潘呢!在故事和幻想的世界裡,我們要做的就只有旁觀,以及默許他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稱王。

成年人忙忙碌碌,

孩子的時間卻有驚人的密度

之前一直很奇怪,為什麼孩子看起來無所事事的樣子,但他的時間彷彿永遠填不滿?上完了幼兒園,上完了興趣班,他可以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一樣,繼續纏著你講故事、做遊戲,再問上100個「為什麼」。

以前我只是用「精力旺盛」去解釋,開玩笑說孩子是國產手機,「充電5分鐘,通話兩小時」……

這本書的序言就叫《置身時間之外》:「也許孩子看待時間的方式,跟大人真的很不一樣。對成年人來說,時間像一支箭,始終指向一個方向;孩子們的時間卻像一個圓圈,它哪兒也不去。所以,我們的時間高效卻貧乏,而孩子的時間雖然沒什麼效率可言,卻是開放的,充滿了可能性——萬物都是驚喜,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他們的世界每天都煥然一新……」

回想一下,確實如此。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孩子總是能注意到,春天的花園是如何的繁花似錦,夏天的草木是如何的野蠻瘋長。我們每一次出門去新的地方,都會給孩子留下閃閃發亮的記憶,甚至過了很久很久,他依然能說出沙灘的色彩、貝殼的形狀、海螺的聲音……

孩子有其度過時間的方式,他們不太擅長回憶,更不懂什麼時間管理、未來規劃,他們真正做到了「活在當下」。

所以,當我們想用成年人的那一套(比如上課、旅遊)來填滿孩子的時間,總顯得杯水車薪。我最慘痛的教訓,就是不辭辛苦地帶著孩子飛到另一個國家參觀某處世界文化遺產,結果他卻只蹲在門口玩石子。在我恩威並施的命令下,他勉強進門參觀了一圈,出了門繼續玩石子……

要是早知道,他會在世界文化遺產面前跟在小區里一樣玩石子,我倒情願換種方式填滿他的時間。比如:教會他一項全新的技能,哪怕只是包一隻歪歪扭扭的餃子;帶他去一個全新的地方,吃一種全新的食物,我相信去網紅親子餐廳吃個網紅臟臟包,就足夠他跟小夥伴炫耀一整天了;當然,約上幾個小夥伴一起玩耍就更贊了……

家長安排的活動,是遠在另一個國家還是近在出門左轉,是接地氣還是高大上,對孩子來說都無所謂。他們在意的是「單位時間」的密度,是否有全新的體驗,是否有小夥伴的參與。只有按照孩子的方式去度過時間,才能讓他感到內心充盈。

成長,

不是一個逐漸獲得的過程

作者對童年的描繪非常美妙,也很有啟發性,但是一提起成年,就似乎很悲觀。

她說:「以前,我總以為童年是一個階段,一段不成熟的時光,它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以後更重要的人生做準備……但現在我更傾向於認為,成長是一個不斷失去而不是不斷獲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失去天真,失去好奇心,失去想像力,失去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從某些角度看去,的確如此:童年是妙趣橫生的,而成年是單調乏味的;童年是閃亮的,而成年是暗淡的。不過合上書,捫心自問,我對這種略帶憂傷的情愫不太認同。這本書幫助我們重新喚醒了「童年」,但是,並沒有幫助我們重新定義「成年」。

生理上的「成年」很好理解,心理上的「成年」卻來之不易。脫離了自己的原生家庭還沒多久,就成了另外一個小生命的「原生家庭」,感覺就像才剛剛學會獨立,就得為另一個人負責了。

我們重新思考責任的意義,重新建立自己的人格,拼盡全力去追求有尊嚴的生活,(不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但只有自己知道,心中藏著的一點理想主義,是如何抵禦著商業文明的考驗和流行文化的侵蝕。正應了《蝙蝠俠》里老管家說的那句台詞:「成年人的生活里沒有『容易』二字。」

也正是因為得之不易,成年才更有智慧,也更有力量。對於真正的成年人來說,諸多的可能性已經不再具有吸引力,在某一領域的精耕細作,獲取專業上的認可,才有更大的價值。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也必須落地,只有找到依託,才能把夢想變成現實。

作者說:「或許,孩子比我們更懂得生命的意義,因為他們忠於自己的本心,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仔細想想,對成年人來說,這不也是最理想的狀態嗎?所以我給這本書打四顆星,它把童年和成年的區別講了個透徹明白,它差的那一顆星,是沒能把童年和成年鏈接起來。

因為作為家長,我最關心的就是:童年的教育如何成為成年後的品格?待到孩子成年後,如何能在飽經風雨時,依然赤子之心不滅?

答案或許是多讀童書。

《小王子》的純真明亮,莫里斯·桑達克的「黑暗」和負面情緒,羅爾德·達爾的奇思妙想,J.K.羅琳的魔法世界……讓孩子的每一種情緒,都有呼應,孩子的幻想,也能得到啟發和放大。雖然故事是編的,但故事中的衝突、困惑、疑慮是真的,孩子得到的情緒體驗是真的。從這個角度上講,童書是他們融入真實世界的通道,可以幫他們更順暢地從「母星」降落到地球。

或許是多運動。

無論是足球籃球棒球,都是既要勇往直前又要遵守規則,既追求自我突破又講究團隊協作。千萬別再像我們小時候一樣,刷題刷題,五年高考三年模擬。要讓孩子像重視自己的頭腦一樣去重視自己的身體,通過運動,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

或許,父母應該努力成為更好的人吧。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不論好的壞的,孩子會全盤模仿父母的言行。網路上流傳的「三流的父母當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一流的父母當榜樣」也是這個道理。

父母總是全身心地愛著孩子,想把最好的東西雙手奉上。只不過,父母們對於「什麼才是最好的東西」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有些父母認為,技多不壓身,多種多樣的興趣班是最好的,於是孩子的周末被塞得滿滿當當,從小就分秒必爭;有些父母認為,高質量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於是買學區房,把孩子送入昂貴的早教班;而有些父母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於是不怕麻煩地帶娃出行,一個暑假花費數萬送孩子去跨國夏令營……

以上種種,我不認同,但也不批判,畢竟在一個高速運轉的時代里,保持淡定是一件很難的事。

只是不論選擇哪一條路,我們首先要知道,孩子是一種跟成年人截然不同的生物,童年也是一段不可複製、不可重來的時光。在這段時光里,孩子專註地學習、遊戲,恣意地想像、成長。他需要的東西,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需要父母的守護、理解和關愛。

-END-

薄旭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曾經當過6年的童書編輯。現在是個全職照顧寶寶的二胎媽。喜歡閱讀,喜歡探索關於養育寶寶的一切。

2018年4月21日,國際、雙語學校和幼兒園將齊聚2018年上海國際學校博覽會,掃描下圖中二維碼即可免費報名,來現場與學校當面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菁kids上海 的精彩文章:

吼爸吼媽必讀:父母該如何科學管理自己的情緒壓力?
在矽谷怎麼過春節

TAG:菁kids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