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你的認知深度,決定了你的未來

你的認知深度,決定了你的未來

認知深度決定你未來的樣子。

兩年前還在老家的Maggie打電話抱怨,工資太低了,一年到頭都存不了多少錢。

來北京一年後,她歡呼雀躍的跟我說,她的年收入翻了整整10倍!10倍耶!而和她同時來北京的同伴,到現在還在不停的換工作找工作的抱怨中。

我問她,「你們的差別在哪兒呢?」

她認真思考了一下,說:「差別應該就在認知深度上吧。」

在獲取信息渠道不暢通的年代,誰能快速獲取第一手信息就具備一定的認知優勢;

而現在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很多,除了要在速度上取勝外,更重要的則是在認知深度上佔優勢。

01

認知深度與你所處的環境不是絕對相關

Maggie說,如果自己還在老家,就不會見識到那麼多有創意的營銷案例,也不會結識那麼多有影響力的人物,自己的進步可能也沒有那麼快。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並不盡然。

我認識的一位前輩,他就屬於那種「在三四線供養肉身,在一二線寄居靈魂」的人,工作之餘喜歡寫作,把自己對專業的思考發表在網上。

因為具有一定的深度,吸引了一大批讀者和他探討,裡面不乏一些行業專家的點評。

後來他經常被邀請來北京參加聚會,發表演說。在業內小有名氣的他,年前還出版了一本書,受到很多讀者的喜歡。

其實Maggie在來京前就對廣告行業感興趣,通過網路知道了很多新的廣告傳播理念,這也是她能快速融入北京快節奏生活工作的原因。

但來到北京,面對的是更多的未知,她以「綠燈思維」接納這些新鮮事物,並試著分析背後的共性,學習的過程可能有點磨人,但一年堅持下來她也超過了身邊50%的人。

而和她一塊來的同伴兩年里已經換個三四份工作了,每份工作都是剛入了行,不是覺得沒什麼前途,就是感覺提升太難了,看起來也很勤奮,但兩年下來,兩人的差距就拉開了。

她總覺得自己的運氣不好,遇不到Maggie那樣的公司。

很多大學同學畢業後都回了老家,過幾年再聯繫的時候,聽到的大部分都是「有份穩定的工作就不錯了,一個小地方去哪兒接觸那些新鮮的事物呢?再說也不適合這裡」的論調。

然後你會發現,在生活的其它方面,他們也總習慣於拿身邊的環境當自己不作為的借口。

這背後其實是個常見的心理學現象,叫「基本歸因偏差」,將自己的不成功更容易歸結為外部環境問題,而如果自己成功了,就跟環境沒多大關係了,反而是自己辛苦所得。

時間長了就形成一種「習慣性防衛」,每當感覺自己的自尊可能會受到挑戰時,第一反應不會考慮對方說的對不對,而是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防衛。

很多人是不自知的,陷在一個怪圈中,不知改變無法提升。

即使同在一個環境中,如果陷在「習慣性防衛」的陷阱里,又沒有正確的提升認知深度的學習方法,你看起來的勤奮都是有苦勞沒功勞的。

剛開始也許還能獲得不錯的收益,但時間跨度拉長,即使你汗流浹背也趕不上那些在認知深度上有優勢的人。

認知深度並不全由你所處的環境決定,先讓「綠燈思維」植入腦中,為自己創造改變和提升的機會吧。

02

掌握臨界知識,提高認知效率

其實很多人對信息和知識的界定是模糊的,互聯網時代獲取信息很容易,鋪天蓋地的,很多有價值的知識也混在其中,可能一不留神就被你錯過了。

所以在你心裡應該有個區分,一些新聞資訊我們看過之後知道有那麼回事就行了,這些只是信息。

而那些我們看完後思考、做筆記,並能運用在其它方面的才叫知識,這些知識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那些覺得自己知道很多東西的人,可能只是讀了很多信息,認知自然跟不上去。時間長了就會出現都是同齡人,差距怎麼就那麼大的現象。

更讓人惱羞成怒的是,比你年紀小的人都比你賺得多,還是你領導。

但也有那種「我思考了呀,但勤勤懇懇幾年過去仍然沒有變化」的現象,那多半是勤奮用錯了方向。

說的不好聽點,就像實驗室里的白鼠一樣,在一個垂直地面的圓環中不停的奔跑,想要獲得在圓環頂部的食物,但你的腳步和圓環的旋轉同步,不管怎麼努力就是夠不著!

原來很多經驗前人都總結過,後人在這些經典理論上加以引申,只是換了一身衣服重新出現在你面前而已,這樣的知識都是平行量級層面的。

如果不加深度思考,只停留在表面上,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像玩打地鼠的遊戲一樣,問題層出不窮,用同樣的方法一錘一錘下去,顧不暇接,還把自己累得夠嗆。

如果把不同的人生階段,比喻成一局一局的打地鼠遊戲,直接拔電源插座的人很快解決問題,進入人生下一階段,而那些還用砸錘解決問題的人註定走的又累又慢。

那些直接把插座拔掉的人,就是抓住了問題的根本,即「臨界知識」,就算這些問題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眼前,他們都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很快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相比那些只在平行量級上徘徊的人,便大大提高了認知效率。

也許你覺得這個比喻太過簡單,但就是有些人或沉迷於遊戲的快感,或忙於解決相同的簡單問題,而沒有給自己深度思考的時間。

03

掌握臨界知識的方法

其實很多平行量級的知識也是作者的思考過程,在我們未找到臨界知識前,也能提供一定的思考深度。

但有些則不是,記得之前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批判別人只是總結成功人士的共性,並沒有給出解答方案。

而他下文給出的方法,第一點就是記錄成功人士的優點,自相矛盾。

這也提醒我們找到臨界知識的重要性,想要避開一些平行量級的偽裝知識,首先就要找到知識的原始出處,多讀經典。

當你遇到重要的知識或原理時,想辦法找出它們的原始出處,你會發現往往能追根溯源到我們經常提到的經典。

其次是在讀經典的時候,嘗試用更加基本的話語進行描述。

就像李叫獸的「自嗨型文案」,小馬宋老師的「鑲著金邊的狗屎」,你也可以和自己的生活工作聯繫起來,進行不同的解釋,這是個內化吸收的過程,幫助你更好的掌握臨界知識。

然後,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工作案例化。

遇到不同的問題或選擇,利用「黃金圈法則」進行思考,你這麼做或這麼選擇的目的是什麼,即最里圈的why。

確定你的目標後,再想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即第二層圈的how。當你執行時,就是最外圈的what。

從事物的本質出發思考,大量的刻意練習,你將更好地掌握臨界知識。反過來想也一樣,當你看到一個現象what時,你要進一步思考這是怎麼發生的呢(how),那又為什麼會發生呢(why),讓自己一步一步接近本真。

掌握與運用臨界思維,本身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04

複利效應

「複利」被愛因斯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我們通常從一個故事中來理解複利。

在棋盤的第一格放1粒麥子,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以後每一格都比前一格加一倍。最後第64格總數竟然達到了1844億億,即使將全國的麥粒拿過來都不夠。

這就是複利效應的可怕之處,而巴菲特卻利用這個效應讓自己獲得了指數型增長的收益。

一般人投資的時候只看重短期利益,看到收益下降就趕緊賣出。

而巴菲特深知複利的效果,在投資前多方考證,選定後便長期投資,即使當前並不賺錢也不輕易改變,一旦達到某一點,便坐收複利的翻倍收益。

其實文章開頭提到的Maggie,每月工資並沒有漲多少,但她把每個月增加的收益拿去買些基金,剛開始根本沒多少收益,但一年下來,她竟然發現年收入是去年的10倍!

認知深度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如此,如果你不斷刻意練習自己用臨界知識思考學習,也許剛開始進步很慢,但當你達到某個臨界點,你的成長和收益也將是複利的指數型增長。而那些一直在平行量級上徘徊的人,一直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無法提高。

人類文明不斷發展,認知層次也不斷加深,認知深度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未來5年後你的認知深度處在什麼層次,你就是什麼樣。

也許你現在應該去找一下「複利」的原始出處,了解這是個怎樣的過程,它發生的原因是什麼,這個原理還可以用在什麼地方,相信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 的精彩文章:

30歲前想走上管理崗位,該如何提升領導力?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