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音樂時代行動指南——如何成為一個促進行業進步的好歌迷

新音樂時代行動指南——如何成為一個促進行業進步的好歌迷

專註·專業

流媒體平台並不總是讓人滿意的,當我們面對讓人失望的的流媒體服務時,應該做出什麼樣的反擊呢?

來自於美國的音樂人兼作家Damon Krukowski向我們講述了他的故事。

Damon Krukowski

2012年,流媒體剛剛開始成為音樂界的主導力量,Damon Krukowski的第一支樂隊Galaxie 500也剛剛解散。解散之後,Damon Krukowski及隊友每人獲得了35美分的收入,作為樂隊單曲Tugboat在Spotify上播放了5960次之後,Spotify所支付的版權費用。

流媒體平台,似乎沒有給音樂人展現什麼「錢」途。

多年以來,隨著流媒體平台的不斷發展,不斷飆升的數據似乎反駁了類似Damon Krukowski的抱怨。各大流媒體平台也在一再保證,隨著平台業務的不斷發展成熟,一切問題都會在未來得到解決。

目前,Spotify聲稱擁有1.4億活躍用戶,其中包括7000萬付費用戶,其音頻流量在2017來了得到了50%的增長。

很顯然,是有人因為流媒體大賺了一筆的。然而對很多音樂人來說,情況卻並非如此。

原因很簡單:根據BuzzAngle Music的數據,排名前10%最流行的音樂,佔據了超過99%的音頻流量,這意味剩餘90%的音樂只佔據了剩下的不到1%。

雖然在傳統的音樂專輯和歌曲銷售之中,主導市場的依然是最流行的發行版本。但流媒體平台的出現,使得這種差距更為明顯。

很顯然,Spotify、蘋果音樂和其他的音樂公司是不可能改變他們的運營模式的。

那麼作為小小的音樂愛好者,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Damon Krukowski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尋求快速盈利和快速解決問題的想法,往往使得我們陷入了混亂。為了所有音樂人,而不僅僅是那10%的音樂人的利益,我們需要去更好地理解我們現在獲得了什麼樣的服務以及我們所失望的究竟是什麼,只有通過我們集體長久而不懈的努力,我們才能夠找到音樂產業真正的出路。

選擇自己想要的音樂體驗

互聯網時代,數字媒體可以讓我們瞬間訪問全球用戶,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科技創業公司也不得不面臨一個相同的問題:我們需要不斷地擴大我們的規模嗎?

正如風險資本家所公認的一個道理:規模越大的產品或服務,越難獲得成功。但面臨輕易擴大業務規模的誘惑,往往蒙蔽了一些人的雙眼。

那麼實際上,音樂產業的所有方面都需要擴大規模嗎?

想像一下,同一支樂隊在一個小型俱樂部和一個大型戶外音樂節上的表演,給你帶來的體驗和感受絕對不同。

同樣的,表演者也有著不同的表演體驗。

在美國搖滾樂隊Grateful Dead最新的紀錄片《Long Strange Trip》的最後一幕中,樂隊成員談及了他們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進行大型表演的經驗。貝司手Phil Lesh表示:在場館之中,即使那裡有6萬歌迷,我們也無法與任何人進行互動接觸,他們都離你有幾百英尺遠。

對許多歌迷而言,Grateful Dead樂隊是典型的現場樂隊。但隨著他們慢慢地擴大表演規模,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與粉絲有著親密的互動,這讓很多死忠粉絲非常失望。如果粉絲重視的音樂價值喪失在規模的擴大之上,他們往往會找到別的途徑來獲得想要的東西,比如不再購買演唱會的門票,而是聚集在演唱會外的停車場,期望看到偶像繼續進行小規模的互動。

所以,從物質層面上來說,很多粉絲可能會在花大價錢購買一張演唱會門票前更加謹慎。如果你追求的就是與幾萬人作伴,隔著幾百米的距離遠遠的看到那些人氣歌手,那麼大型演唱會的確是你最好的選擇。但如果你想更近的看到你的偶像,也讓他們也能更近的看到你,同時省掉一大筆錢,你或許只需要在停車場里逛逛就可以了。

對於現在音樂服務購買模式的調整毫無疑問是有意義的,我們真正追求的是用一種方法來解決Spotify / Apple音樂模型。正如在一個大型的節日里,如果你想要的只是這些大公司提供的服務,那麼你的訂閱費用花得很值。但是,如果你想要用流媒體服務來聽最流行音樂以外的任何東西,那麼你聽到的內容可能不會物有所值。

關注音樂背景信息

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流媒體,流媒體服務根據大量的訪問數據,大大提升了他們的預測能力。流媒體往往聲稱在根據用戶的口味或者瀏覽歷史來進行推薦,但實際上,卻是更接近於「一刀切」的方法,最受歡迎的曲目往往得到更多推薦。

我們往往設想流媒體帶給我們的服務,是使無數不同的人在同一時刻聽到不同時代的不同專輯,但實際上,現實可能是我們被無數爆款音樂充斥著耳膜,難以尋求真正的「私人定製」。

就如在流媒體視頻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Netflix,時至今日其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所有有線電視用戶的總和,但在Netflix越來越受歡迎時,它的內容卻已經減少到搜索1950年前的電影,只有區區25部的地步。其內容儲存的量級,根本不像一個為全球1億用戶提供服務的領先娛樂平台。

通過Netflix的例子我們可以知道,雖然目前流媒體的推薦歌單看起來還不錯,但是這些公司對那些不那麼受歡迎的、非主流的90%的音樂失去興趣,只是時間問題。流媒體平台最終還是為了更多的流量和利潤,放棄那些不那麼受歡迎的曲目。

這種現象可以在許多方面發現端倪。

Spotify按歌曲標題、專輯標題或者主要歌手的姓名列出歌單,但是很多歌曲的其他合作歌手的名字都被直接刪除了,更不要說詞曲作者、製作人、出版商及唱片公司等信息。甚至有一些與錄製直接且重要相關的工作人員的名字,都被從主要流媒體服務的資料庫之中抹去。

這種明顯遺漏音樂數據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流媒體平台不願意去承認所有與歌曲相關的版權所有人。實際上,這也是Spotify在去年屢次面臨訴訟的重要原因。

但對於這種「故意遺漏」,Spotify辯解稱是一種不得已的措施。好萊塢記者Eriq Gardner在去年解釋說:「Spotify已經承認了他們在版權方面存在失誤,那是因為對於Spotify來說,難以在流媒體平台上查找並確定,數以百萬計的受版權保護的音樂作品的每一個版權擁有者。」然而作為一家以處理音樂數據著稱的公司,Spotify的說法難免令人持懷疑態度。

同時,流媒體公司消除音樂的背景數據或許還藏著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他們希望用自己的數據來進行替代。在播放列表之中,很多單個曲目非常缺乏背景信息,甚至一些歌手都是不存在的。這些不存在的假音樂人,實際上就是歸Spotify所有。因此,誰都不會要求版稅,或者因侵權而進行起訴。

1996年,當比爾蓋茨在互聯網上宣稱「內容為王」時,他並沒有預見到內容創作者也會被平台略去。

後來蓋茨在同樣的文章中接著聲明:「為了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內容創作者必須獲得應得的報酬」。當時,蓋茨預言小額貸款將最終解決如何在線連接用戶和創作者資金的實際問題。我們現在已經擁有了這種技術,但是我們現在專註的,卻更多是將壟斷內容的平台化資本化。

但實際上,比爾蓋茨一直都是對的——內容是王道,而且內容屬於創作者。

背景信息即使被有意的抹去了,但並不會自行消失,我們需要做的,是去宣稱、維護和恢復刪除的數據。

所以,我們要開始關注背景信息,因為當你這樣做時,你就是在重視音樂創作者的勞動成果。

這些信息告訴我們,這首歌是誰在演奏、誰寫的、誰製作的、誰發布的。

支持真正的「免費」音樂

來自於美國Aaron Swartz,可能是信息時代最早的「信息分享」概念的實踐者之一。

作為一名網路活躍分子,Aaron Swartz從麻省理工學院圖書館出版的期刊上下載學術論文,並免費發布在網上。他於2008來了撰寫的《開放獲取宣言》,就是提倡信息公開分享的號角,宣言的第一句就是:信息就是力量。

Aaron Swartz的行為當然不是最好的有效促進信息共享的方式,但卻也值得我們去思考,流媒體是否在偽裝成一種共享模式,Spotify甚至是「免費的」。

實際上,流媒體服務與共享的表面相似並不是巧合,這可以直接追溯到該服務領域最早的盜版公司Napster。

Napster聯合創始人Shawn Fanning不像Aaron Swartz那樣具有政治性,但是他的這一「用戶對用戶」的軟體,在反知識產權方面也是革命性的一環。Fanning最終被告上法庭,其公司也在2002年因各大音樂公司起訴而破產。

Apple則在第二年推出iTunes Store,涉足Napster的這一領域。

就像Fanning所設想的那樣,我們Apple平台上共享音樂,但是關鍵的不同是該平台不會讓用戶相互分享的,因而不是真正的免費。

實際上,Apple、Spotify以及其他推動其成功的大型音樂公司,已經與Napster的「信息分享」的初衷背道而馳,僅僅只留下了音樂內容。

他們現在主張要控制這些內容,並從中獲利。

但這些內容仍然屬於音樂人和聽眾,屬於創造它的人們。

一個健康的音樂分享模式,應該為音樂人創造收入,而不是去刪除音樂的背景信息或獲得控制權。

未來的免費音樂分享模式,更是建立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這不是意味著音樂人的收入不重要了,實際上音樂人真正的收入來源根本不在於與唱片公司或版權商所爭奪的版稅,而是更多的在於聽眾的打賞、獎勵,來自於廣告和品牌合作收入。

這樣免費分享音樂的模式,已經在博客領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很多博客人們都在努力運行著自己的數字音頻,而不是去依賴那些大公司的支持。

另一種可能的世界

與Spotify這樣的公司相比,我們所期待的分享的方案,或許是微不足道的。僅是即將上市的Spotify估值已經高達190億美元,更不要說全球最大科技公司支持的Apple Music了。

但無論如何,信息分享,是一種美麗的姿態,相信也是每一首樂曲創作最初的初心。

所以當你為音樂花錢時,去分享吧,向每一個人分享這首歌創造背後,所付出努力的每一個人。免費分享你的音樂,在線共享你的信息,這是一種有力量的行動,使得每一個製作人的信息都不會被刪除或者忽略,而這就足以讓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感到受到威脅,真正地促進音樂行業的向前發展。

(source:pitchfork)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音樂FBI 的精彩文章:

周杰倫:音樂於我永不下課
程璧:2018我們一起《步履不停》

TAG:音樂FB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