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的魅力在於心靈的撞擊

藝術的魅力在於心靈的撞擊

——記嵊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 黃東濤

初冬的陽光溫暖地灑在院子的每個角落,這是一個四合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黛瓦白牆上的一幅幅畫作。草坪周邊挺立著幾叢青青翠竹,與池塘相映成趣。還有一棵颯爽英姿的銀杏樹,那薄薄的黃黃的銀杏葉兒在風中搖曳翩躚。這幅賞心悅目的畫面,讓人情不自禁地浮現起「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詩句。這裡,便是「駝群工作室」,這瀰漫著藝術氣息的環境,隱約透露著主人公的不落世俗。

這位主人公,便是今天筆者要採訪的浙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油畫家協會會員,紹興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嵊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黃東濤。他也是「駝群」藝術沙龍的領頭羊,黃東濤為人厚道、樂於助人,多年的從畫經歷,使他身邊簇擁了一批熱愛繪畫坦誠相待的畫友。

說起與畫結緣,這要從黃東濤小時候說起。從小他就喜歡觀察周圍的事物,然後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畫下來。那時候,淳樸的農民,耕地的老牛,騎自行車的工作,載客的三輪車,炸油氽果的大媽等等,都成為他筆下的素材,而且他畫得津津有味,常常因為畫得入神,而忘了吃飯睡覺。

興趣,往往是邁向成功的腳步。而且有天賦的人往往容易偷懶,因為他總能輕易得到別人很努力才能得到的結果。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書法課,老師叫學生照著字帖寫20個字。第一堂課,黃東濤交上去的20個字寫得東倒西歪很難看,老師稱他的字是用柴棒搭起來的。這話讓黃東濤很受傷。第二堂課,他便像臨摹畫畫一樣寫字,結果20個字被老師畫了16個圈圈,16個圈圈相當於16個五角星,黃東濤心裡別提多開心了。自此,他的繪畫天賦被老師發現,老師讓黃東濤進了學校的書法興趣班。第二年,他便在縣裡舉辦中小學生書法比賽中獲獎。此後,頻頻在學校的美術和書法比賽中獲獎,不知不覺成了學校的一位明星,他不僅繪畫書法成績好,而且縣裡的演講比賽、唱歌比賽、綜合素質比武,他都拿第一,學生時代的黃東濤走到哪裡,仰慕的目光就像鎂光燈一樣打在哪裡。後來,他順利考進杭師院,畢業後從事繪畫教育,開啟了真正的藝術生涯。再後來,又進了市文化館任美術家協會主席。

黃東濤在美術這一行業里孜孜以求,二十年來取得了不凡的成績。他的作品獨具匠心,屢屢獲得省級以上的大獎。從高中開始,他的畫作就開始拿省級畫獎。2009年,他的油畫作品《汶川日記》入選第11屆全國美展,並獲第12屆浙江省美術作品展優秀獎,填補了紹興市在歷屆全國美展中無油畫作品入選的空白。2010年,黃東濤油畫作品《卓瑪》在中國嘉德冬季拍賣中以3.36萬的價格成交。2011年油畫作品《紅色1921》入選浙江省「最前線」紀念建黨90周年美術作品展,成為紹興市唯一入選的油畫作品。

談起榮譽,黃東濤呷了一口茶,顯得輕描淡寫。他跟筆者說起一件記憶深刻的事。那是2008年6月,江西文聯發起紀念汶川地震的《堅忍卓絕——2008?五月記憶》大型油畫作品,邀請全國各地的畫家名家赴江西作畫,他和他的老師金甲鎮也被邀請去江西,與全國頂尖級的靳尚宜、陳丹青等各地80多位油畫家一起聯袂作畫。那段時期,在江西文聯的創作室里連續創作了5個多月,完成了一幅長51.2米、高2.28米的油畫。他們從震驚和感人的災區圖片報道中提煉主題,確定情節,探討畫面構思,再現了汶川災難發生的那一時刻,作品義賣所得的200萬元全部捐給災區人民。

汶川地震後的一年,作為一個美術家,他一直想通過油畫來表達內心的震撼和感動。2009年經過一年時間的傾注心血,默默耕耘,他畫出了汶川震憾心靈之作《汶川日記——銘記與重建》的組圖。作品由6幅畫組成,第一幅是救災物品空降汶川的場景,高山竣林下一片狼籍的廢墟,還有遠看星星點點的從半空中降落的醒目的桔黃色降落傘。第二幅是救員隊伍在搜救的場景,瀑雨滂沱的現場,身著桔黃色救援衣服的志願者不放過廢墟的每個角落,用愛和溫暖守護著這片廢墟,畫面上我們似乎看得到他們搜救的腳步在慢慢蠕動。第三幅是廢墟上立起一面紅旗,這是精神的象徵,倒塌的可以是房屋,但我們的精神不能倒。只要精神不倒,就一定能聚集能量,重建美好家園。第四幅是挖掘機在廢墟上建設的場景。第五幅是一個個吊塔拔地而起,顯得生機勃勃。第六幅是幾幢高樓平地起,重建美好家園的場景。

他從不同的時間段畫出汶川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對抗災難及災後重建的精神風貌,這六幅有著相似背景的油畫中,嵯峨的山壁,凌亂的巨石,荒蕪的曠野,投遞中的物資、救援身影以及轟隆作響的挖掘機,讓觀者身臨其境,讚歎大自然的神聖,也由衷敬佩這位藝術家如此精妙地提煉出汶川現場的雄奇與壯觀。這組作品於2009年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並成為紹興市油畫領域一次重大突破。

這些作品,黃東濤是通過顏料的堆積,介於油畫與雕塑之間的手法畫上去的,與畫面場景很吻合。黃東濤說,在忘我的創作一幅畫時,會有一種體會,那就是我們只關注去表達畫面的思想,而畫畫的技法就成為輔助的東西了。這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有形的東西,而是一種感覺,那種感覺更加可靠,而將那種說不出卻能讓人實實在在感受得到的東西畫出來,那樣就成功了!這樣的畫,耐人尋味,而且更加有神韻,更有意義,能直擊人的心靈深處,與人產生心理共鳴,這也詮釋了「藝術是思想層面的」這句話。

他的創作總是能撞擊人的心靈。有一次,他從藏區的甘南回來,創作了一批表現甘南的畫作。他清晰地記得,在甘南之行,他所看到的是滿是泥土的路,夾雜著牛糞的氣味,而藏族的土是紅色的,配上他們獨有的金色的屋頂,那種感覺說不出來,但是他能深切地感受到。他用畫家敏銳的嗅覺,將這一感覺捕捉到畫面上。他覺得這種感覺,不是形體能夠表達的,於是他大刀闊斧地用自己所能發揮的繪畫天賦動用起來。畫成後,他看到那種顏色,那種肌理感,那種生命力,彷彿已經不是用自己原有的繪畫技巧去表達畫面了,而是用自己的思想在畫布上揮灑,顏料堆上去厚重感,和畫面的衝擊力,那一刻,他忽然感覺到靈感也可以支配技術,而技術完全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思想輔助而來的。

畫作創作好了,他忽然發現,這就是我想要的泥土感!那情、那景、那氣味,撲面而來。他感覺這批作品很成功,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於是他把這些作品掛在畫室里,供來客欣賞。但是許多人都看不懂這些畫,不知他畫的啥。有一次,他的畫室來了一位不是畫畫的朋友,他站在這些畫前,忽然脫口問道「你畫的是甘南嗎?」黃東濤驚喜地問道「你怎麼知道?」,他說「甘南就是這個味么。」一句話,道出了知音。後來,又有一位朋友也是不謀而合「猜」出畫的是甘南,而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去過西藏那個地方。

在朋友輕輕吐出「甘南」兩個字時,那一刻,黃東濤心潮澎湃,他忽然覺得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他覺得自己畫得再辛苦也值了。好的作品,需要有懂它的人,但往往越是好的作品,他的觀眾越是小眾。難怪世人皆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黃東濤是個善於思考和總結的人。他說,有一次去參觀國際畫展。他在一幅作品前流淚了。那幅畫,畫的是一頭牛,牛肚子上被人划了一刀,畫布被割破的,然後從牛肚子里擠出一大團草。就是這麼一幅簡單的畫面,讓站在它面前的黃東濤眼睛直發酸。他看後,還偷偷用手到畫布後面摸了一下,果然是真的稻草。那種想流淚的感覺告訴他,這就是藝術的成功之處——真正好的作品是能夠讓人產生心靈共鳴的,你能感受到自己的靈魂的存在。

2006年,他率先提出建立一個油畫藝術沙龍,並付諸實際行動。將一盤散沙,沒有交流和切磋的一群油畫愛好者聚集起來,加入同一個組織「駝群」之後,以黃東濤為首的10位油畫家經常外出寫生,並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家、大師一起,白天共同寫生,晚上進行作品交流、討論。此外,「駝群」還積极參与各類油畫展和比賽。2007年的紹興油畫大賽,「駝群」每個成員的作品都入選,並且大部分獲獎。2011年的浙江省美術作品展,紹興地區一共入選16幅,嵊州佔了8幅,其中7幅是「駝群」的油畫,「駝群」顯然成了紹興油畫界的中堅力量。短短的時間內,就在圈子裡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甚至引起了省內油畫圈的高度關注。這一切都離不開「駝群」的領頭羊黃東濤,他認為只有自己畫好了,才能更好地擔當起行業的領頭羊。所以對於畫畫,他平時走到哪裡,都勤耕不綴。

近幾年,黃東濤在思考著如何將嵊州美術在全國打響。他很希望嵊州能搞一些全國性的畫展或活動,讓全國各地的名家來嵊州,傳承發揚嵊州的文化。

千年剡溪唐詩路,百年越劇誕生地。作為浙江文化底蘊非常濃厚的一方「福地」,許多外地名家也紛紛看好嵊州,前來採風作畫。前段時間恰逢一年一度的越劇節,浙江畫院院長孫永等一行30多人專程來到嵊州採風寫生,領略自然風貌優美的同時,感受越劇之鄉的文化之美。他們筆下的越劇人物栩栩如生,翩翩起舞。

東濤說,全國各地的畫家名人來嵊州一趟不容易,如果我們能把他們留住,多作些畫,多進行一些交流與切磋,那收益一定很大。他說除了舞台上,我們還可以畫越劇的歷史、練功房、化妝間、全方位地介紹越劇,讓全國人民都知道嵊州這個越劇的發源地。但出一件優秀的作品,是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去觀摩、寫生、體悟,從而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只可惜因為經費有限,許多好的想法不能付諸行動。

文化藝術在一個城市經濟發展還不夠發達的時候,不足以重視,但不可以不重視。藝術是人類文化的靈魂,是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那部分。縱觀古今,大凡重視文化的時期,必定是繁榮昌盛的時代;而文化越是落後的時期,也越是貧瘠匱乏的時代,象戰亂年代吃不飽、穿不暖,哪有心思去搞文化。

作為政協委員,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呼籲全社會重視藝術文化。搞文化建設,首先要守住我們自己本來就有的傳承的文化,而嵊州的文化資源太豐富了,比如開發旅遊資源,一棵古老的大槐樹,一口老井或一個什麼缺了角的有典故的建築,我們都應該很好的保留起來,這都是文化,假如你是個美盲,一味地追求把舊的換成新的,只會被人貽笑大方。

黃東濤的愛好很多,而畫畫是他的「一生摯愛」,他說畫畫已經象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他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創作,就是取源於生活,再創造。作為創作,它不僅僅需要的是筆墨功夫,還需要更多的思想層面的東西,來豐富畫作的人文內涵,這就需要我們的美術界不斷地與外界交流、切磋、觀摩,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來更好地達到這種畫外功夫,充實和豐富我們的藝術創作。他願意為此花更多的心思,與有識之士攜手共進,在藝術這條道路上銳意進取。

(作者樓鳳鳴 刊於政協雜誌《人文嵊州》第十四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雨茗 的精彩文章:

TAG:雨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