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時候犯皇帝名諱要殺頭 為何清末卻可以直書皇帝姓名?

古時候犯皇帝名諱要殺頭 為何清末卻可以直書皇帝姓名?

避諱的文化,是華夏文明自古以來的一個傳統。避諱的規則,講究「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長者諱。」而君主作為一國之至尊,自然是避諱的重點對象,天下臣民說話和書寫時,若遇到皇帝的名諱,則要避免直接說出和寫出,而要用其他文字代替。

避皇帝名諱的要求,在唐、宋、明最為嚴格,清朝前期也為此興過文字獄,但自清中期以後要求逐漸放鬆。

皇帝名字的避諱,方式有幾種。

一種是要徹底避開皇帝姓名中的字以及同音字,比如唐太宗名諱李世民,當時的人遇到「世」字要以「代」字代替,遇到「民」字則以「人」字代替,這種避諱最為嚴格。

另一種是只避開皇帝名字中特定那個字,可用同音字代替,這種要求則相對寬鬆。此外還有一種是連皇帝姓名中的字也無需避諱,用到時只需要「缺筆」,即用到那個字時少寫一筆,便不算犯忌。

清朝在入關之前,前三任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順治皇帝福臨,他們的名字都是滿語漢譯,不存在避諱的問題。

據說清兵入關之初,有人提出要對順治皇帝名字「福臨」避諱,但「福」字在中國用途實在太廣,因此順治曾經下詔,稱「不可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無福。」因而並未採納這個意見。

清朝開始避諱皇帝姓名,是從康熙皇帝玄燁開始的。康熙一朝的避諱,沿用的是前朝的做法,即用與皇帝姓名相近之字改避。其中「玄」字改避為「元」字,「燁」字則改避為「熠」字。而遇到帶「玄」字偏旁的漢字,則在末尾缺筆,少寫最後一點。

到雍乾年代,民間避皇帝名諱,與康熙年間大致相同。但在雍正一朝,雍正對避諱這一件事尤其敏感。

雍正名為胤禛。他先是下詔,要求所有胤字輩的兄弟改胤為允,民間避諱胤字,而「禛」字則改避為「禎」。本來,胤禎是雍正親弟弟的名字,雍正把他改名為胤禵,搶走了禎字。可見,因為之前奪嫡事件,雍正始終對自己親弟弟懷恨在心。

清朝對避諱皇帝名字的規定進行放鬆,是從嘉慶朝開始的。雖然此時的避諱規則仍與之前相同,但皇帝已經開始有意地以生僻字為姓名,來減少民間避諱的麻煩。

這一便民舉措,是乾隆皇帝想出來的。當年乾隆禪位給嘉慶時,就將其名字「永琰」改為「顒琰」,並且規定孫輩「綿」字輩繼承統緒時,也改「綿」為「旻」。因此後來道光即位,便改名為「旻寧」。而且這兩個字「臨文不避」,實在需要用到時,用缺筆代替即可。

道光即位之後,再進一步簡便了民間避皇帝名諱的規則,提出「二名不偏諱」。所謂「二名不偏諱」,就是皇帝姓名只避後一個字即可,前一個字無需避諱,也無需缺筆。

因此,道光駕崩後傳位給咸豐皇帝奕詝,其中前面這個「奕」字,民間可以隨意使用,不需要考慮避諱問題。而後一個「詝」字,也無需避諱,只用缺筆。這樣一來,因避諱規則對老百姓造成的不便也就越來越小了。

此後經同治皇帝載淳、光緒皇帝載湉,由於「載」字無需避,「湉」也不是常用字,因此到清末之後避皇帝名諱的規則幾乎形同虛設。另外隨著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劇,清廷對國家的控制力越來越低,所以再到後來,中國傳承幾千年的國諱文化,也逐漸趨於消亡了。

參考資料:

《清實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左宗棠為中國收復邊疆 為何爵位還比曾國藩低一級?
晚清最牛官二代 因父親太過受寵 創下最快陞官紀錄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