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晚上「拉死鬼」-沙河「樊下曹」

今天晚上「拉死鬼」-沙河「樊下曹」

農曆正月十六,是沙河市古村落樊下曹村最熱鬧的日子。當天晚上是該村傳統民俗「拉死鬼」表演的時候。

儺戲,又稱儺堂戲、端公戲,是在漢族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沙河市樊下曹村的「拉死鬼」表演,從內容和形式上與儺戲有很多相似之處。

沙河市樊下曹村樊下曹位於市區西稍北約24公里處的丘陵地帶,傳古時村東有一圓形石槽,置村時以地物兼姓氏名之。也有人說該村及附近可能是東漢末年黑山軍操練軍隊的地方,故有下曹之稱。該村曾為鄉政府駐地,以樊姓居多,次為張姓,另有王、楊等姓。明代永樂年間樊氏幾家應詔由山西洪洞縣移民到此定居,年久延後逐成村莊,農耕為主。

正月十六「拉死鬼」的習俗由來已久,無可追溯期起源,更無法考究。據樊下曹村樊慶民介紹,拉死鬼的原因是為了人和牲畜的健康。樊下曹村的先民過著典型的農耕生活,以種植莊稼為主,古時農耕主要依靠牲畜,所以家家戶戶只要有經濟能力都會餵養牲口,如牛、驢、騾子等。由於這些牲畜是干農活的主要動力,是人民最重要的生產工具,並且其價格往往很貴,占日常開支的一大部分,故而人民常說這些牲口就是「半個日子」。如果牲畜出了什麼問題,對農家來說是很大的事故。可是每每遇到疫病流傳,村裡會有大批的牲口死去,生活生產損失慘,村裡人很無助,也很恐慌,認為是鬼怪作祟,於是便衍生了「拉死鬼」的習俗,希望將代表著的瘟疫、疫病、災難的惡鬼統統趕走,保佑人和牲畜一年的平安健康!

正月十六是村裡最熱鬧的日子,甚至比大年初一還要紅火,大姑娘小媳婦以及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趕回來參加活動。從早上開始村裡人就開始忙活開了,凈街掃院,在老街上搭建用焰火和鞭炮組裝的「老乾」,又要準備晚上點火用的稻草柴火,街道里會有扭秧歌、打扇鼓、雜耍等傳統的娛樂項目。

天一黑,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在門前用柴草點燃篝火,放鞭放炮,放煙花。篝火點燃以後,人們就用筷子或乾淨的鐵絲,將麻糖,果子串成一串,讓小孩子拿著去烤百家火,就是把麻糖串在每一個篝火上烤一烤,還說烤過的篝火數量越多越好,烤過百家火回來後便將麻糖分給家裡人吃,不論大人還是小孩每人都必須吃,據說這烤過百家火的麻糖是祛除百病的功效,這一年裡都會健康強壯,俗稱「烤雜病」。之後人們陸陸續續向村中間的老街匯聚。老街兩側的房屋據說都是明清時代的建築,有幾家很是壯觀!此時的老街里人頭攢動,熱鬧非凡,鑼鼓隊,秧歌隊,吹唱班盡興地表演,人們也歡天喜地的到處觀看走動,更有親戚朋友相聚一起相互拜年問候。

稍晚些時候,隨著一聲炮響,「拉死鬼」活動正式開始,由一群小鬼(代表好鬼,負責抓拿代表惡勢力的死鬼)手持燒火棍,將死鬼(身穿白色的孝衣,化惡鬼臉譜,頭上帶著又高又尖的紙帽子,類似於電視劇裡面的黑白無常的那種帽子,上面繪有骷髏頭圖案,寫有「死鬼」的字樣,這個帽子是死鬼身份的標誌。死鬼原先也是有人來扮演,現在多改為紙糊)羈押遊街。當鬼快跑經過誰家的門口時,這家人就會趕緊點燃篝火,添草加柴,讓火旺旺的,火著的越大越旺越吉利越好,當鬼跑過來了,就要點燃炮竹,讓鬼在震天的鞭炮升中跑過,俗稱「炸鬼」,寓意可以趕走災難疾病、驅除邪氣,保佑來年人和牲畜的健康安全。

死鬼就這樣在村子的大街小巷裡被羈押折跑來跑去,一直要轉完整個村子。最後在村外的田地里將死鬼的行頭一把大火燒盡,代表作祟的惡勢力被統統趕盡殺絕,不會再禍害村裡,整個儀式才圓滿結束。隨後,還要在老街上上演精彩的煙火表演,點燃「老乾」,燃放鞭炮,「抬黃杠」,熱鬧非凡,以表達驅除瘟疫後人們的歡愉心情。

來源:牛城晚報

照片源自:牛城晚報、沙河貼吧@我是毜孩子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上大沙河 的精彩文章:

TAG:愛上大沙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