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前 | 鳳鳥傳奇

史前 | 鳳鳥傳奇

原標題:史前 | 鳳鳥傳奇


二月匆匆過,三月你好哇


彈指之間,歲月流逝


春色慵懶,和風飄然


踏過春的前奏

邀萬千歲月與你共賞



初別元宵,啟程新旅


寒冰消融,春江水暖


鳳鳴鳥啼,綠抹枝頭


這種無聲無息的變化


給生活一種貫徹始終的儀式感



而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件文物


牙雕鳳鳥匕形器

也夾著絲縷春天的氣息


一、文物概述



新石器時期


河姆渡文化


長15.8厘米


1977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二、文物鑒賞


這件匕形器用象牙圓雕成鳥形,圓眼勾喙,雙翅收攏,腹背部鑽一孔,並刻弦紋和斜線紋,尾部延展為扁舌形。此文物質地細膩、表面光潤、栩栩如生,是河姆渡文化藝術中的精華。

鳥類凌空飛翔,能穿梭於天地之間,能發出各種悅耳的鳴叫聲,有的還能啼鳴報曉,這些現象都很容易令古人意識到鳥類就是上天的使者,是上天降臨的吉兆,從而產生對神鳥的崇拜。


三、文物用途


那麼這件牙雕鳳鳥匕形器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匕不同於匕首。



(匕) (匕首)


匕是古代的一種取食器具,長柄淺斗,形狀像羹匙,古文獻中常常有「匕箸」、「匕筋」的說法。


如下:


先主方食,失匕箸。(箸:筷子)


——《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飲食以葵葉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


——《諸番志》


匕首是一種比劍更短小的刺砍兩用兵器,由於其短練易藏,多作為近身格鬥、貼身防衛或暗殺之用,又因其形狀似匕,故而得名。


而牙雕鳳鳥匕形器在外觀上與匕很相似,卻不是匕,扁舌形的鳥尾無論是盛湯還是盛飯都不大實用。從其腹背的鑽孔看,它應該是穿系起來使用的,據推測很可能是在原始信仰活動中使用的儀式用具或裝飾品。


四、文物延伸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鳥形飾物,除了牙雕鳳鳥匕形器外,還有著名的牙雕雙鳥朝陽蝶形器,該件文物正面用陰線雕刻出一組圖案,中心為一同心圓,圓外刻有光芒,形似太陽;太陽兩側有兩隻神鳥對稱環繞;神鳥四周鑽有六個小圓孔。此場景想表達的或許就是神鳥負日飛行、天人合一的深刻寓意。



長16.6厘米、殘寬5.9厘米、厚1.2厘米


而這件牙雕雙鳥朝陽蝶形器


所呈現出太陽與神鳥的組合形象

讓我不禁想起了


商周時期的


太陽神鳥金飾



又稱四鳥繞日金飾


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


厚0.02厘米、重20克


現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綜歷史而觀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發現有各種藝術化的鳥形圖案,表明這一傳統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十分盛行。


五、考古學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歷史悠久、絢麗多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在生活用器方面,河姆渡文化以黑陶最具代表;


在建築形式方面,河姆渡文化主要是干欄式建築;


在人工製品方面,以木器和骨器為主,其中河姆渡出土的象牙製品共有20餘件,亦出土了中國最早的木製飾品「木雕魚 」(如下圖 );


在社會經濟方面,河姆渡文化以稻作農業為主,耒耜大量投入使用,兼之畜牧、採集、漁獵,其中發現的大量人工栽培的稻穀,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存。



木雕魚


呈「T」字形


魚長5.3厘米、柄長17.7厘米


六、後記

無論神鳥、太陽、魚


它們的靈動自由


飄若高空流雲


清如靜水明月


不但空前


抑恐將要絕後



在花開的季節里


也願你如鳳鳥一般


夫小大雖殊

而放於自得之場


則物任其性


事稱其能


各當其分


逍遙一也



小編此刻在歸途中


鳥聲寂寂、四野悄悄


徒有鐵軌摩擦的呼哧聲


薄荷味的月光

燈影浮動


想著閉上雙眼


身後事付亂草與繁星


……


文編:綠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物說 的精彩文章:

一波國民童年回憶殺
考古學常識糾錯·下地「倒斗」的那些事兒(2)

TAG:文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