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杜運輝:兩代學者接力回答時代的問題

杜運輝:兩代學者接力回答時代的問題

「中國向何處去」、「中國文化向何處去」的時代問題,一直是近代以來古今中西之爭的主題,到「五四」以後,這個問題演變為中、西、馬三種文化傳統對立互動、錯綜交融的複雜態勢。如何處理三者的地位和相互關係就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化發展的主要矛盾,而其核心又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問題。「全盤西化」、「復興儒學」、「中體西用」、「西體中用」等文化主張,都固執中西兩立、體用二元的思維方式,對馬克思主義這個重要維度「視而不見」,事實上都違背了中、西、馬「兼和」、融通和超越的時代精神,因此也就難以提出解決時代問題的正確方案。對此作出正確回答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及張申府、張岱年等馬克思主義學者倡導的中、西、馬「三流合一」、綜合創新文化觀。這一派不僅對時代的問題有高度自覺,有明確的問題意識,而且對問題的回答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入,越來越精準。

上個世紀20年代,張申府最早運用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研究文化問題。他批評「保守東方舊化說」、「移植西洋舊化說」、「機械地融合東西兩化說」,主張用「相反而相成,矛盾之諧和」的「對戡法」,來對「東、西所有舊有的東西,都加以重估,評衡,及別擇」,在此基礎上創造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即「第三文化」。後來他又提出「孔子、列寧、羅素,三流合一」的思想,主張如實看待三種文化之「分」、「所」、「當」,以實現辯證唯物論、中國傳統哲學精華與西方科學思想的會通,從而確立了正確解決中、西、馬關係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1936年,其弟張岱年提出了「今後哲學之一個新路,當是將唯物、理想、解析,綜合於一」的主張,並將中、西、馬「三流合一」思想發展為「文化的創造主義」。他還創造了以多樣性、包容性、動態均衡性為內涵的「兼和」哲學,進一步奠定了這種新文化觀的理論基礎。半個世紀後,張岱年在新時期的文化討論中,針對固執中西兩立的各種偏頗的文化主張,再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文化綜合創新論」,主張以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價值原則為中國新文化的指導思想,同時高揚民族的主體性和主體意識,對外來文化採取開放態度,力圖將其精華與中國文化特性相結合。

不僅如此,張岱年還深刻認識到體用問題是「處理文化問題的中國方式」。他對中國哲學中「體用」範疇的來龍去脈和多義性有深入了解,曾就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問題提出過「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體,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是用」、「民主為體,科學為用」、「今中為體,古洋為用」、「民族的存在是體,文化的內容是用」等多個論斷,特別是他的典型論述:「中華民族是建設社會主義中國新文化的主體,而社會主義是中國新文化的指導原則。科學技術等等都是為這個民族主體服務的,也都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雖然還是在「體用」二元模式中來談這個問題,但已有把主體性之「體」(中華民族)與主導性之「體」(社會主義)區分開來的意思,認為科學技術等等是為這兩個「體」服務的,亦即為二者之「用」。可以說,他是最善於用體用論的「中國方式」來談文化問題的學者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大數據已成國家治理重要資源
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中的理性精神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