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化繁榮興盛的歷史擔當

文化繁榮興盛的歷史擔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一個關鍵的戰略機遇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機部分,文化建設與文化繁榮備受重視,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國家戰略高度和歷史高度。黨的十九大報告高舉社會主義文化大旗,將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一起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擁有了新的內涵,承擔著歷史的重任。要實現文化大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挖掘文化建設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文化的歷史生成

文化既是主體的人外向延展的 「人化」的社會載體,又是社會文化走向主體的「人化」內向運動過程的互動結果,是「主體的客體化」與「客體的主體化」的雙重建構的結果。因此,「文化與人的關係」實質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文化是由人創造的;二是指文化孕育培養了人。因此,文化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就成為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密切關係。

作為獨特的人文景觀,文化是人的精神世界「主體的客體化」的結果。人的社會實踐是人之存在的最基本的方式。人類社會發展嬗變的軌跡,取決於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建立與完善的人與世界之間的「對象性」關係。在社會實踐中,人一方面改造著客觀自然世界,使客體世界留有「人化自然」的痕迹,其成果表現為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同時,人在改造客觀自然世界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改造著、豐富著主體自身的精神世界,不斷將物質文明主體化為人的內在素養,從而豐富著主體自身的意識體系,其成果就表現為社會精神文明的提升。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與對主觀世界的提升兩者之間互為前提,脫離任何一方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互為前提、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共同推進了人類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彙集成浩瀚的歷史長河,引領人類文明不斷走向新的歷史階段。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們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積澱的結晶與「影像」。我們從文化這一範疇的界定中就可以清晰地印證此論點的正確性。從詞源的角度,「文化」的內涵是經歷了由小到大的發展而來:最初是指人們通過土地勞作以及經過加工後獲取的各種勞動成果,之後突破狹義的物質生產勞動實踐框架,擴展為涵蓋科學與人文的更為廣闊的領域:既有自然環境,也有人文景觀;既有科學精神,也有價值體系;既有歷史沿革,也有風俗人情;既有思維習慣,也有行為方式;既有生產技術,也有不同的藝術樣式,囊括了民族、區域、國家視域中的一切人文現象,可謂包羅萬象。於是,依據「文化」內涵的演變,就有了兩個不同邏輯層面的廣義與狹義的界定。狹義的「文化」範疇指與人類主體的思想、精神活動密切相關的意識形態或觀念形態的層面,它既有歷時性的特徵——人類社會漫長演變的過程的縮影,也有共時性的畫面——是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經濟、政治、法律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綜合展現。但不論從哪個視角看,不同時期的文化均受其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制約,這就決定了文化內容的豐富與水準的提升取決於社會物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這一邏輯前提。譬如,在生產力極度低下的原始社會,單個的人是無法脫離集體而獨自生存的,總是要隸屬於集體、家族、氏族和部落,於是就形成了樸素的集體主義思想,在文化中則是集體主義精神。廣義的「文化」範疇是人類的社會實踐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總稱,既包含物質文明,也涵蓋精神文明。具體而言,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不同的方面。物質文化特指呈現為物質形態的可見、可觸的有形顯性部分,如建築樣式、衣食住行等物態顯現的文化;制度文化是現有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在社會群體中得以交流、傳播與認同的一定途徑,以此有助於特定群體形成與遵循其共同的價值觀念體系和行為規範;精神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物質實踐基礎上產生的某個時代的意識形態與文化觀念,它以隱形的方式存在。

由此可見,無論是哪個邏輯層次上的文化創造,都是人的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類主體客體化的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梁立佳:沙俄在阿拉斯毛皮貿易及影響
法蘭克福家紡展凸顯綠色環保新趨勢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