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靜: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張靜: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佛家靜心曲

 傳燈

古箏 

00:00/02:53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唐:白居易)

攝影:來自網路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Number of holding a bowl, and people love tea

友人亮子酷愛茶,春節從遠方歸鄉,熱邀相聚,盛情難卻。

初六,約三兩好友,驅車前去叨擾造訪。

一進門,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套精美的茶具。

紫檀色的茶海上,放著茶鍋和水缽,淺白的瓷壺小巧精緻,青花茶洗色澤瑩潤,質地細膩。薄淺的月白茶杯底部,「禪茶一味」的燙印格外入心。形如筆筒的茶道,內置茶針茶匙茶夾等用具。就連信手拈來的幾個圓形樹質茶墊,也顯得那麼別具一格。

豐盛的午餐過後,亮子洗手焚香,煮茶與我們共品茗。

亮子拿出珍愛的都勻毛尖,福鼎白茶,安華黑茶,雲南普洱,古樹紅茶,一一煮泡,趁詩酒年華,一起品茶香悠然。

愛茶之人講茶道:一嗅二聞三品味。

茶葉舀進茶匙後,亮子先讓嗅干茶的香味,他說嗅茶香,是品茶的第一道。亮子把煮出的第一道茶水淋回壺身,他說這叫「玉液回壺」。第二道茶才斟到杯中,靠近鼻孔,吸聞茶香,沁心入肺。最後是品茶,熱茶入口,小口吸進,不沾牙唇,舌尖上味蕾在第一時間觸到甘醇,品味茶香真諦。

投茶、注水、出湯、斟茶,這一套沖泡流程,亮子做得舒暢自然,盡顯茶客雅士的柔和之韻。

「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雨前毛尖,香氣如蘭,味醇甘爽。品茶香,聊人生,心中似有一股清泉汩汩流過,不沾塵埃。即便只是一杯清茶,感受到的卻是君子之交。

有茶相伴的日子,總是來得更有滋味些。

浮躁時,茶能靜心。煮一壺純水,泡一盞清茶,看茶葉緩緩沉入杯底,湯色由無轉有,由濃轉淡,這種潤滑溫和的氣息,讓人覺得妥帖舒暢,浮躁的心在這一刻得到靜默,在生活的點滴之間,感受時光帶來的寧靜。

疲累時,茶能解壓。一個安靜的地方,一書,一茶,伴著婉轉悠揚的樂曲,靜靜品茗,幽幽茶香韻潤調節,心會獲一份淡然與洒脫。四季的冷暖被淬鍊成一縷清香,無言綻放。

一個人喝茶,靜謐舒適,但總覺得缺少點什麼。茶與三五知己一起喝,才會愈發感受到茶味的香醇。分享喝茶的過程,就是分享思想的過程,海闊天空地交流,收穫更多的智慧與快樂。

朋友送我一盒紅茶,品茶的時候,總會想到知己的人,濃濃的茶香便更長久地氤氳在心底。對的人與對的時間,因茶溫馨而芬芳。

品茶,飲得盡的是三兩春水,飲不盡的卻是人生悲歡。一路走來,經歷過得意時的光鮮,也摺疊過痛苦時的黯然。人生如茶,道家把人生的經歷濃縮於一壺茶水中,茶有兩種姿態:沉、浮。飲茶人也有兩種姿勢:拿起、放下。人生在世,就該沉時坦然,浮時淡然。

「清茶勝酒暗沉香」,茶七分,酒滿上,茶與酒,一併風流。我卻因身體不好,不能喝酒。友人相聚,我常以茶代酒,雖輸了一段風流,卻獨享動人暗香,也算虧處有補。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每得好茶,必邀知己共品。坐著倒一鼎清涼的水,看著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將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大唐文人,以茶敘友情,已是尋常之舉。

我們說不上文人雅士,卻也願在這樣一個初春的午後,放下俗事,在亮子家,沏一杯熱茶,

看茶葉在滾燙的水裡翻滾,舞動,舒展,讓茶香飄起,在這喧囂的浮市,隔斷室外紛擾名利場,給心找一方凈土,舉杯釋懷,在品茶中禪悟。

作 者 簡 介

張靜

張靜,河南鄧州湍河二初中教師,鄧州習氏文化研究會會員,南陽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會會員。微刊【花洲文學】執行主編。文學評論《一部尋根立命的撼心之作》發表【奔流】雜誌,另有多篇文評發於南陽【躬耕】雜誌。並在《華文作家》《世界漢語文學》《新文學》《西部時報》《今日鄧州》發表文章數十篇。

目前10000+人已關注「馮老師為你讀書」

分享是一種美德、關注是一種智慧!

閱完請點擊左下方!

感謝相遇,感恩同行!如覺文章不錯,請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蒸茶煮茶更適合用電陶爐
中茶2018迎春茗茶拍賣會成功舉行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