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是哪「三綱」,哪「五常」?

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是哪「三綱」,哪「五常」?

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是哪「三綱」,哪「五常」?

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是哪「三綱」,哪「五常」?

作為對華夏文明影響頗深的三教九流文化之一的儒家,它有著很多值得流傳和遵守的理念和教義,其中的「三綱五常」就是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理念。

所謂「三綱五常」,簡單來說就是「三綱」和「五常」的合稱。「三綱」,籠統來說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孔子有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通俗來說,就是「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是哪「三綱」,哪「五常」? 「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關於這五點道德標準,無需多言贅述,單從字面上就能理解。不過也就是這麼簡單的五個字,真正能做到的人卻是極少的,就算是一直推崇和主張它的大家豪儒也是很少有人能同時做到這五點。

其實仔細想想也很正常,畢竟連「魚」和「熊掌」這兩樣都很難同時得到,想同時滿足「五常」,那恐怕只能得到感慨「自古忠孝兩難全」的結果。

談及此,不得不說,華夏自古以來就不缺完美的理論和哲學,更不缺為理念奉獻和值守的人,這也是為何華夏文明紛呈多彩和高深玄妙的原因。不過可惜的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想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是很難,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想不顧此失彼,將一碗水端平,恐怕比登蜀道更難。

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是哪「三綱」,哪「五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