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浙南草木 甘蔗

浙南草木 甘蔗

這段時間,甘蔗是時令的水果。

小時候在電影里看到的青紗帳,我很長時間裡將它誤認作甘蔗林,那麼廣袤浩大、神秘詭異的「甘蔗林」,常引得我垂涎欲滴。那時我在想,做北方人真爽,有吃不盡的甘蔗。雖然地處江南的家鄉也有甘蔗,然而卻是一小塊一小塊地栽種,抬頭望去周邊儘是純一色的稻田。在無邊的稻浪的翻滾下,甘蔗林雖然也有點鶴立雞群的樣子,但仍然顯得孤立、渺小,形不成襲人的氣勢。

長大以後才知道,甘蔗原本是熱帶植物,原產在我國廣東、廣西、海南一帶,經過幾千年的引種馴化後,才能夠在地處亞熱帶的江南立足並葳蕤生長。甘蔗不易腐爛,可以長久貯存和運輸,所以南北各地均能夠吃到。

甘蔗的種植歷史相當悠久,也是有很多名字的。《楚辭·招魂》里「有拓漿兮」之句,這「拓漿」就是甘蔗汁。這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甘蔗的文字記載,距今兩千多年。後西漢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將「拓」寫為「蔗」,但還沒有甘蔗的名字。到東漢,服虔在《通俗文》里將甘蔗稱為「竿蔗」,因為甘蔗長得像竹竿,故名之。直到《三國志吳書·孔亮傳》注引中才正式稱為「甘蔗」。

在故鄉的大地上已經有好幾年沒有看到大片的甘蔗林了。不過,現在的每年冬季,水果市場里還是有很多很多的甘蔗擺著賣,尤其是寒冬臘月。我覺得,家鄉人喜歡甘蔗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似乎已形成了一個習俗。每當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會買上一捆甘蔗的。春節前買甘蔗,寓意是不言而喻的,就是祈禱來年全家甜甜蜜蜜,日子像甘蔗一樣節節向上。

對於甜食,小孩子一個個都是饞貓。在水果缺乏的年代,尤其是冬季,甘蔗更是他們的最愛。記得小時候鄉間是有許多甘蔗小販子的,平時他們肩扛甘蔗,手上提著一把刨刀,邊走邊叫賣,有人買時,讓其挑了一株,講好價錢後,小販子就幫他刨去甘蔗皮,然後輕輕地在潔白的甘蔗稈上相隔一定的距離劃幾個淺淺的圈,好讓買者不費力就能折斷分食。這個劃圈的動作家鄉人叫臠甘蔗。看著小販子那麻利的動作,聽著削皮發出的「唰唰唰」的聲音,孩子們早已眼若銅鈴,垂涎三尺。在鄉下演戲或放露天電影時,小販子們更加活躍,他們往往將甘蔗削好了皮,截成一段一段,盛在竹籃里到戲台下或銀幕下兜售。這時,總會圍上一大群孩子,在那裡低著頭,大嚼甘蔗。這個時候,也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

甘蔗似乎是人人都喜歡吃的作物,特別是女人。只要在街頭駐足觀望,就會發現圍著甘蔗攤的,多是一些小女生,也有熟女,她們嘰嘰喳喳地吃著甘蔗。吃甘蔗是個很誇張、很奇怪的動作。女孩子們平時優雅矜持,很淑女,但吃甘蔗時,卻旁若無人,面部表情極其豐富,齜牙咧嘴,快速咀嚼,快速吐渣,全然沒有淑女的樣子。她們啖得痛快,是那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與享受。看著她們大嚼甘蔗的模樣,我就覺得這活脫脫是一幕竹簫的專場演出。這情景正所謂是「風前橫笛斜吹雨,小紅低唱我吹簫」這句詩的寫照。

古人吃甘蔗有很多文化,晉代的大畫家顧愷之就吃出了一個成語,叫漸入佳境。中國歷史上,魏晉時代是個另類。許多文人都放蕩不羈,天馬行空,我行我素。顧愷之也不例外,他吃甘蔗時,要從頂端往根部吃,越吃越甜,這叫倒啖甘蔗。《晉書·顧愷之傳》記載:「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這是成語漸入佳境的由來。在此之前,三國時期的曹丕能文能武,寫了不少好詩,還從小騎馬、射箭,功夫了得。一天,和一個叫鄧展的將軍討論武術,鄧展說,你說得頭頭是道,到底有沒有真功夫呢?曹丕說那我們來比試,接著順手扔過一根甘蔗給鄧展,自己也抓了一根。這是一種棍術的交流,結果啪啪幾下,把鄧展打倒。這是將甘蔗作為武器切磋武藝的唯一例子,但發生在名人身上,就成為又一個千古佳話。

在當代,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還喜歡吃冰箱里凍過的甘蔗,他在《埔里甘蔗》詩中寫:

無論是倒啖或者順著吃

每一口都是口福

第一口就咬入了佳境

卻笑東晉的名士

嚼來還是太拘謹

而真要啖得痛快

就務必冰得徹底……

按照余光中的意思,只要冰凍過的甘蔗,每一口都能咬出佳境。我想,冰凍甘蔗一定是晶瑩透亮的,也是清冽甘甜的。詩人的發現,無疑使甘蔗多了一些雅趣。

本文首發於 溫州日報文化周刊

溫州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甌越文體秀 的精彩文章:

溫州方言字:「漈」「土+夅」「峃」「寮」
感懷饒公溫州情

TAG:甌越文體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