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男子「舉陽不堅」,脾虛或是根源!饒了你的腎吧

男子「舉陽不堅」,脾虛或是根源!饒了你的腎吧

本文理論依據:《素問·厥論》

列位看官,今天為你說上一病,這就是男子舉陽不堅。

針對這個病,目前有太多的醫療宣傳,將視角直接瞄向了患者的腎。在此基礎上,各類號稱可以益腎興陽的保健品,甚囂塵上。對此,包括本訂閱號創作團隊在內的有識之士,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為什麼要這麼說?雖然腎主生殖、司二陰,乃是古已有之的定論。但是,把舉陽不堅這件事完全歸結於腎,是不科學的,有悖於傳統醫學的基本精神。更何況,鋪陳這樣的概念,圖產品銷售之利,使得中醫學商業化、功利化,這實際上更是在褻瀆祖國傳統醫學。

所以,我們今天要撰寫此文,在有限的範圍內,糾正視聽。

是的。對於太多的患者而言,根源不在腎虛,而是在脾虛。

為什麼這麼講?

首先說,這樣的論斷,不是本訂閱號提出的,而是古之先賢所述。君不見《素問·厥論》裡面講得清清楚楚:「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這裡的太陰、陽明,自然意味著脾和胃(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

古人為什麼有這樣的論斷?

道理很簡單——脾胃作為氣血生化之源,是一身氣血的源頭。脾胃虛弱,氣血乏源,哪裡有能力滋潤宗筋(狹義的宗筋,指的就是男子生殖器)?另外,前陰為肝經之所及。肝主筋。宗筋之匯的功能,勢必依賴肝血和肝氣的調達。如果脾胃化血乏源,肝血虧虛,哪裡有資源去濡養?肝血虧虛,肝氣不行,失於調達,宗筋之伸張挺舉,又怎能隨心所欲?另外,物有陽則動,無陽則靜。陽氣的疏布和行駛,依賴血液為承載。脾胃氣血生化乏源,陽氣又怎能如期抵於宗筋?

其實,這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辨證施治,絕無萬能的方法。正所謂一人一方,這才是中醫的真諦。痰濁困阻者,要醒脾化濁。中氣下陷者,要補中益氣。心脾兩虛者,則要健養心脾。今天在這裡,我們只把其中一種治療心法,用方劑作為載體,展現給看官。其他的,容日後慢慢與您詳說。這是什麼呢?是歸脾湯。組方如下——

白朮、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各18克,人蔘、木香各9克,甘草6克,當歸3克,遠志3克,加生薑5片,大棗3枚水煎服。此等用法用量,由我們擇選自《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方劑學》。

這個歸脾湯,是中醫學裡面的補益劑。喜愛中醫和學習中醫的人,無不知曉。它最初載於《濟生方》,為補養心脾的常用方劑。

簡單說下其中的方義吧。這裡面,黃芪是補脾益氣的,龍眼肉是養心血的,同時也有一點健脾的功效。兩者構成了心脾同調,健脾養心的治療構架。接下來,人蔘和白朮,配合黃芪來補氣。當歸和酸棗仁,配合龍眼肉來養血寧心。茯神和遠志,安養心神。心屬火,脾屬土,心為土之母。母安,則子壯。最後,用木香來行氣,使得補而不滯。再加上炙甘草、大棗、生薑來調和脾胃、以資化源、調和營衛,這就構成了健脾養心的經典方劑。

總而言之,陽事虛弱、舉陽不堅,有一重根源,就在於我們的脾。這一點,看官如果能記住,這篇文說就算實現了自身的價值。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病因病機,就容日後,我們慢慢聊起。您要做的,就是持續關注本訂閱號。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扁桃體發炎,拿此葯吹喉嚨!這是真正的救急之法
心眼兒小,那是肝不好!一味葯幫你「打開心眼兒」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