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25中國海軍走向深藍 將使用什麼樣的艦載機?

2025中國海軍走向深藍 將使用什麼樣的艦載機?

隨著中船重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戰略綱要》的發布,人們驚喜的發現中國海軍將在2025年這個時間節點上走向深藍,迎來以核動力航母、新型核潛艇、安靜型潛艇的入役成軍以及水下無人智能對抗體系、水下立體攻防體系和海戰場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等作戰和指揮系統的建成。

現在已是2018年,刨去大型艦艇建造用的3~5年時間,而艦員的訓練時間也大體相當。如果現在核航母和核潛艇所有涉及到的子系統研發和配套生產部門均已準備完成開始生產,則2025年形成初步戰鬥力是可期的。

現在大家的主要興趣都集中在核動力航母上。今天的中國海軍,剛掌握6萬噸級常規動力滑躍甲板航母的建造。而短短的7年後,核動力航母就將成為現實,如此快的前進步伐,想想就令人激動。而暢想這一級核動力航母的規格,應該會在現在的001A基礎上再進一步,打到標排6萬噸,滿載8萬噸的水平,使用核動力並搭配電磁彈射系統。這樣的一艘先進航母,有極大可能搭配新一代的艦載機。那麼這種艦載機將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CV-63 小鷹號航母,滿排8萬噸級,現已退役

說到艦載機,也許熟悉我的讀者們會有印象,我是重型四代艦載機的擁護者。除了重型機相對中型機擁有更好的飛行作戰性能和任務彈性之外,更大的巡邏範圍和較小的起降壓力對於艦載航空聯隊的指揮和航母運作壓力都會減輕,減小任務中疲勞錯誤的發生概率。當然代價就是航母搭載量的下降和綜合成本的上升。

然而2025年中國的航母艦載機將是重型機還是中型機這就是個很微妙的話題了。

2025年的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力量,面對的是已經成熟運作F-35和F/A-18E/F機隊多年的美國海軍航空兵。但是此時初入藍海的中國海軍的作戰目標是什麼?是和美軍爭奪大洋控制權,充當世界航運的管理者還是維護中國海外重要投資和僑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很明顯是後者。所以性能高大全,戰鬥力全面壓制F-35B的重型艦載機對於2025年的中國海軍而言,並不是絕對必要的。

和美軍航母戰鬥群遠洋爭霸,要面對的可不只是10艘超級航母

那麼在2025年這個時代,中國航母需要面對的,就不是西方國家的現代化軍事力量,而是現在處於動蕩,未來仍然難以保障安全穩定的國家和地區。這些地方的經濟條件有限,裝備不起價格高昂的隱身戰機,充其量是各種所謂的「三代半」(美標)和「4.8++代」(俄標)戰機和少量難成體系的現代化防空武器,無法對隱身戰機產生較大的威脅。在這種作戰條件下,無論重型還是中型四代機都可以出入自由,形成實打實的戰略威懾。

既然兩種類型都能滿足需求,那麼在時間節點的要求下,由誰主導研發製造和型號的選擇都是可以商量的問題了。成都的611所擅長的氣動布局是鴨式,但缺乏艦載機的設計經驗。鴨式布局的優點是高速下氣動性能優秀,機體敏捷,問題是機動飛行耗能較大。瀋陽601所擅長大邊條傳統布局,有殲-15艦載機的設計經驗,同時也推出了自研的中型隱身戰機項目的技術驗證機。傳統布局的設計難度較低,後期改進也方便,問題是高速下阻力大,尾翼額外消耗能量。

在機動過程中,常規布局靠尾翼產生負升力來使戰機抬頭,損失總可用升力

從任務需求來看,中國航母的主要對地對海打擊任務可以由載荷能力更強的殲-15來承擔。隱身艦載機的主要使命依舊是爭奪制空權,也就是「制空」和「踹門」作戰。從這一角度出發,重型隱身戰鬥機可以毫無壓力的完成,中型機由於飛行性能的差距則需要較大的出動數量來彌補。如果說一架F-22的空戰效能相當於8架F-35的話,那麼兩者之間對抗則會出現F-35和普通三代機一樣,看不清,跑不掉,甩不脫的境地,被F-22單方面屠殺。

機隊的規模涉及到造價問題,重型機和中型機的造價不同,重型機肯定會更貴,但是在相同的指標要求下並不會比中型機貴太多。原因在於隱身戰機的子系統中,航電設備的價格才是最貴的,(中型機受限於機體大小和發動機功率,航電設備數量和規格相對會弱一些,當然這也是兩種戰機性能分別的關鍵)其次是發動機,最後才是機體本身。當然有人會拿F-22A比F-35A貴出一倍以上的例子來表示反對,但是兩者的產量差距十倍以上,而且F-35A的航電系統脫胎於F-22,機體的優化方向也完全不同。然而未來國產隱身艦載機的產量必然不可能超過殲-20,航電系統則肯定都繼承自殲-20,在同樣的空優性能優化方向下,F-35的價格優勢並不適用於中國國情。

F-35的產量已超過265架,脈動生產線在理想狀態下每天可完成一架

至於生產數量,航母艦載機的產量基本受制於航母的數量。在2025年這個節點上,中國海軍可用的核動力彈射型航母樂觀估計為2艘,保守估計為1艘。規格約為標準6萬、滿載8萬噸排水量上下,和美軍曾經裝備的小鷹級航母相似。小鷹級可搭載約80架艦載機,其中20架F-14,40架F/A-18和A-6,輔助機種20架。考慮到隱身戰機的體量普遍比上一代戰機更大,則在搭載20架殲-15之後,還可以搭載25架重型隱身戰機或者35架中型隱身戰機作為制空型搭載。加上陸地的備份機,未來隱身艦載機的需求量大約為100或140架。從籌備零配件供應鏈到完成整機生產,最後部隊裝備形成戰鬥力,大約需要4~5年時間。

從進度而言,刨除生產和訓練所需要的4~5年時間,留給飛機所的研發時間並不充裕。直接讓沈飛以鶻鷹為基礎改進出一款隱身艦載機是比較簡單直接的,畢竟有殲-15的經驗在前,上艦改裝對於沈飛應該壓力不大。而讓成飛以殲-20為基礎改進出一架艦載機的話,則會面臨一定的技術問題需要較長的時間解決。從時間節點上而言未必趕得上。這是中型機相對重型機方案最有利的一點,當然最不利的一點就是殲-20現在已成軍入役,可以直接進行上艦化改裝,而鶻鷹依舊只是一個狀態不錯的原型機,距離可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如果海軍不選擇以殲-20為基礎進行改裝而是想要全新的重型戰機,則鶻鷹就有了翻盤的機會。

歸根結底,戰鬥機項目的成敗,還是要看發動機

選用發動機種類的不同是重型機和中型機分水嶺,鶻鷹和殲-20一樣暫時只能用俄國貨湊活。兩台RD93驅動下的鶻鷹戰機性能並不太夠,較弱的推力相對於為上艦增加的大量結構重量比較敏感,會減弱本就不夠強的飛行性能。而採用AL31系列發動機的殲-20情況則相對好一些,而且和現在殲-15所用的發動機相同,對於後勤的壓力會小很多。至於傳聞中進展順利的新中推WS-19,和曾經傳說進展很順利的WS-15一樣,在裝機試飛前,誰也別笑話誰的進度慢。

說到這裡,結論基本明顯,一旦航母噸位足夠大,機庫足夠寬敞,重型隱身戰機的各方面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當然對於中國兩大戰鬥機生產企業和研究所而言,無論重型機還是中型機都可以進行研發和生產,現在手頭也都有繁重的生產和科研任務。無論這個重大裝備項目選擇何種構型,最後花落誰家都不令人意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 的精彩文章:

GBM採訪:在國際大賽上證明自己實力
「游百病祈福法會」?甘肅大覺寺為你送上最強攻略

TAG:鳳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