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可憐的父母,請警惕家庭教育的悲劇!

可憐的父母,請警惕家庭教育的悲劇!

父母要從現在起警惕

家庭教育的悲劇!

胡亂寫了一些對教育的思考,都是個人的理解,不一定正確。

早上一來上班,就聽到同事在談論孩子高考的事情,流露出對孩子如何迎接高考、高考改革的深深憂慮,使我也陷入憂慮的深淵。

憂慮的根源在於,在父母的意識裡面,高考是人生成敗的風向標,是人生成功與否的參考,是教育成敗的評判標準,導致課業學習成績成為家長、學校、孩子唯一關心、關注的事情,而這恰恰是教育的悲劇。事實上,到這個時候,父母的憂鬱、焦灼幾乎都是徒勞的,因為孩子一生命運基本註定!

很多年來,國家、政府、教育機構、學校、老師、仁人志士等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為此國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效果不盡理想。究其原因,就是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小學、中學、大學各類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平等,父母從一開始對孩子的過分期望,必然會導致教育的惡意競爭,必然導致唯分數論、唯成績論、唯學校論。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在這樣一種大的教育環境,任何應試教育的改革都只可能是換湯不換藥,不可能實現應試教育資源的絕對公平,也就不可能避免教育資源的惡性競爭,不管人才選拔的形式怎樣、模式怎樣。

家庭教育是孩子所有教育的基礎,是孩子教育大樹的根須,為人生所有教育提供水分和養料,影響孩子的一生。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長成才、成龍成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這都沒有錯。但優秀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成功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成才的標準到底是什麼?絕大多數的父母在一開始就誤入歧途,走錯方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優秀孩子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才是科學的?管長遠的?跨越民族、種族、國別、歷史的?經得起時間檢驗的?絕大多數父母很容易接受的?我沒有能力下一個結論和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應該從人的一生的角度來思考,至少要從出生到中年的長度來思考,從人性的角度、人的真正的幸福角度來思考,從國家、社會、民族、人類發展的需求的角度來思考。但從時間長度來思考,很多父母把優秀孩子人生的長度定為高考,認為考上一個好大學就成功了,萬事大吉了,而不是從長期、從人生的角度來考慮,僅就以高考的成敗論教育的成敗,這本身就是一個悲劇的思想,並導演著孩子的悲劇。

人生道路畸形發展的悲劇。普遍存在小學學、中學拼、大學混、社會靠的教育悲劇。在父母心裡、孩子心裡,考上一個好大學就實現了人生了理想、實現了人生的目標,不論考上什麼樣的大學,家庭、孩子都是拼盡全力、費勁周折、用盡資源的。在父母眼裡、孩子眼裡,學習成績就是一切,其他所有都為孩子的學習成績開路,還導致很多孩子的生理、心裡、品格、人性都畸形發展。家庭孩子十幾年以來都是長期處於生理心理極度緊張、焦慮、糾結當中,不堪經濟和心身壓力,孩子總算高考完了,考上好的大學皆大歡喜,沒有考上好的大學也只能接受,不管考上什麼樣的大學,不論家長、孩子都認為是總算可以鬆了一口氣、可以放鬆了、可以好好讓孩子玩一玩、歇一歇的時候了。從高考完的第一天開始,孩子就處於極度瘋狂遊玩、放鬆、「自由」的開始,直到大學畢業。我們可以從高考之後上學之前的各種考完游、考完樂、考完瘋、考完之後父母帶著孩子的旅遊大遷徙的現象中就可見一斑。但這還不要緊,要命是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把高考當成教育和成功的絕對標準,成為人生的終點,很多孩子進入大學後,開始全新的自由和完全放鬆模式:玩遊戲、談戀愛、沉迷網咯、遊山玩水,而完全忽略大學期間是最好的提高學習能力、擴充各種知識面、開闊人生視野、自由把握人生重要時機和時期,而完完全全把自己的最好學習的大學四年的青春給荒廢了,甚至大學期間養成了很多不良習氣:抽煙、喝酒、打牌、賭博、情色等不良習氣,這種現象在教育環境比較差、教育口碑比較差的大學更為普遍,大學生之間不是攀比如何創新創造、如何大量閱讀擴展知識、如何濃厚學術研討研討、如何開展有積極意義的社會實踐、如何提高自己學習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獨立思考能力,他們攀比花錢誰大方、泡妞上誰技高一籌、穿著上比名牌、玩遊戲高人一等,很多家庭條件一般甚至較差的父母面臨更大經濟壓力,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更加緊張、更加惡化。對孩子本身而言,直接導致孩子大學畢業後真正的不學無術、一無所能、前途渺茫,所以很多大學生畢業後就直接有成了「啃老族」「靠老族」,工作沒找落、事業沒出路、生活沒活路,不僅是能力的缺乏,更是思想和精神的懶惰,而他們又把這一切原因歸結為他們的父母,因為一直以來他們的父母本來就為他們包辦一切,在他們思維世界裡,父母就應該給他們找更好的學校、找更好的工作、給他買車買房,就應該給更多的錢去享受人生,甚至為他們娶妻生子,這一切又都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以上的一切都是悲劇,也是孩子真正人生悲劇的開始。這所有的悲劇不是危言聳聽,不是個別孩子的個例,而是普遍現象。以至於現在在很多農村普遍流行「讀書無用論」,它像幽靈一樣席捲很多家庭的思想,籠罩著這個社會。一名來自貧困農村、北大在讀的大學生也在央視《超級演說家》中聲淚俱下的感嘆:當今時代,寒門再更難出貴子。

很多孩子不堪重負的悲劇。據統計,僅2016、2017年,全國有近300例孩子因為學習壓力等原因選擇自殺,其他因為孩子學習出現家庭暴力、家庭悲劇不知其數,並逐年升高。身邊無數的家長從孩子很小開始就一直為了孩子的學習一直處於焦慮、特別、緊張、糾結的狀態,最開始為選擇報各種興趣班、特長班、才能班而焦慮,各種培訓機構林立學校與家庭之間,宣稱他們的獨門絕技和特殊使命,讓沒有判斷力的家長盲目攀比和競相報名,我就知道好多低年級的小孩同時報班達十幾項之多。我家的大果最多也有6項之多,分別為電子琴、英語、繪畫、跆拳道、珠心算、架子鼓等,孩子媽媽還準備給他報游泳、報乒乓球、報武術、報英語網校等,我感到恐懼!我在思考要不要報、怎麼報!更多的父母在選擇報班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和感受?有沒有切身與孩子溝通過他們自己承受什麼樣的壓力和是否能夠承受這些壓力?各種林林總總的培訓班班到底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益處和影響?「它們」有多少真的懂得教育?恐怕沒有幾位父母認真分析和思考,反正大家都是這麼做的,我們家的孩子也要做這麼做,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接下來就是父母選學、選房、選校的焦慮,很多父母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的資源,拼了老命給孩子買學區房、選好學校,學習做「孟母三遷」。接下來就是為了孩子學習成績的焦慮,給孩子報各種文化課的提高班、培訓班、輔導班,給孩子各種書山題海,始終要求孩子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只要考試有好的成績,就會給孩子各種獎勵、鼓勵、激勵、好言好色;只要孩子考試不理想,就會各種批評、指責、懲罰、惡言厲色。在父母眼裡,成績是孩子的一切,還孩子眼裡,孩子是成績的一切,父母在為考試、成績、名校而焦慮,孩子也在為考試、成績、名校兒煎熬,很多孩子在長期的壓力下不堪重負,甚至選擇結束生命!

孩子成為學習機器的悲劇。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思考孩子的學習,孩子的全面發展,現在通常講的和普遍接受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諧發展,這是大家都懂的常識。孩子健康成長除了良好的學業成績之外,還需要有什麼?除了孩子的課業學習,有一個順暢的升學道路之外,孩子的教育還需要什麼?真正影響一個人更久遠、更大的是什麼?那就是愛的教育。我的理解是強健的體魄、高尚的人格、豐富的知識、強大的內心、豐富的思考、強烈的求知慾、普遍的尊重和感恩等等,學好數理化外當然很重要,但我們更應該讓孩子們知道怎樣所學、為什麼所學、學以致用、將知識轉化為思考和行動。一味地機械的灌輸知識、灌輸思想,所有的其他的事情家人全部包辦,讓孩子成為完完全全的學習機器。所有的父母都天天高喊著要提高孩子全面素質,但很多父母卻不由自主被眼前換繚亂的教育亂象所裹挾,走上應試教育的「鋼絲」,在「鋼絲」上行走,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充斥著謹小慎微、焦慮、徘徊、彷徨、猶豫、憤怒、呵斥、毆打、忙碌、補習、熬夜、吵架、痛苦......

很多孩子不是身體殘廢就是精神殘廢,因為他們充其量就是一個學習的機器,他們沒有自我、沒有天性、沒有自由、沒有經歷、沒有思考、沒有能力、沒有愛的力量、沒有對世界對未來的感知力、適應力和免疫力,這樣的孩子一旦脫離學校、脫離父母、走上社會,瞬間就殘酷的現實所摧毀。君不見很多名牌大學頂級大學畢業的博士、博士後等高學歷的「人才」,連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會技能都沒有,他們還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有很多正在愈演愈烈的悲劇!有很多已經意識到這種悲劇!還有很多在逃避這種悲劇!這些悲劇源自於社會的巨大競爭嗎?源自應試教育大環境嗎?源自這個社會不公嗎?源自教育的不平等嗎?都不是。源自於家庭,源自於父母,源自於家教,源自於家長的錯誤教育理念和成才標準。解決的根本途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成才觀念和理念。學校教育和應試教育基本上是千篇一律,但家庭教育卻千差萬別。改變只能從家庭教育開始,從每一個孩子的個體出發來解決,從孩子的童年開始來解決,因為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偉大的不可複製的學校。

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就是從出生開始就要在學習進入百米衝刺?我們的孩子的教育的全部是不是就是學業成績?絕對不是。家庭教育不是萬米賽跑、更不是百米大賽,他就是沒用終點的馬拉松。可能需要20、30年甚至更長時間之後才能」蓋棺論定」和檢驗教育的成敗,所以必須從人生的長度和角度來度量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併科學實施。優秀的孩子,有較好的學業成績,能夠適應各種風險考驗,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定、平穩地不斷進步和前行,任何階段該做的事就是那個階段來做,小學階段沒有完成的心靈成長,不能讓工作之後來用更大的代價來彌補。

成功的教育的檢驗標準是什麼?我們的父母要做怎麼樣的思考?我們到底要選擇怎樣的教育路徑?這是一個無比複雜的哲學難題。我也只能在冥冥中感知,那就是愛的教育、人性的教育、本性的教育,唯有真正愛的教育、人的教育、幸福的教育、本真的教育,才能經受人生長度和歷史的考驗,才能經受當今時代快速發展的考驗,才能跨越性別、民族、種族、國別的考驗。所以為什麼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能夠跨越時空、國別、種族,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就是以為他的教育思想是愛的教育,他的教育是追求作為的人的普世的幸福和價值,這樣的教育思想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我們都了解,古往今來,為什麼很多在經濟上極度貧窮的家庭,在那個民不聊生、動蕩不安的時代,他們卻培育了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引以為傲的時代接班人?因為他們的父母掌握了愛的力量。為什麼在很多太平盛世的年代、很多經濟上極度富裕、社會地位極度高貴的家庭,卻培育了很多代棄兒、社會敗類?因為他們濫用愛的權利。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經濟貧困家庭,越來越難培育優秀的孩子?因為他們缺乏愛的能力。

我們做父母的,現在開始就要警惕教育的悲劇。至於如何警惕,我還在思考。但我堅定地認為,在孩子那張潔白的人生白紙上,要真正想清楚、弄明白之後,才去描繪他的人生藍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果學堂 的精彩文章:

TAG:大果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