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國藩小時候也上過課外補習,結果笑死人……

曾國藩小時候也上過課外補習,結果笑死人……

相比於以後的非凡成就,曾國藩小時候的天賦並不驚人。

確切地說,他並不是那種從小就非常聰慧機靈的天才,資質和智商不過中等而已,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些愚鈍笨拙。

野史里就流傳有這樣一個笑話:

話說有天晚上,曾國藩同學在自己房間里讀書。

有一篇短文章,他朗誦了很多遍,卻就是背不下來。

有個小偷此時正貓在他的窗外,打算等他熄燈睡覺後溜進來偷東西。

可是這個小偷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覺,一直在翻來覆去背那篇文章。

最後,這個小偷實在忍耐不住了,跳出來對著窗戶裡面的小曾同學說:

「這麼短的文章,你讀這麼久還背不下來,我在外面聽都聽會了,不信我來背給你聽。」

於是,小偷當面將那篇短文章一字不落地背誦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

臨走時,他還對目瞪口呆的小曾同學丟下一句很傷人的話:

「你這種笨腦袋,還讀什麼書?!」

這笑話顯然不怎麼靠譜,估計是別人杜撰出來的。不過,故事雖然很假,但關於天資愚鈍這一點,曾國藩自己都是承認的。

比如在保存下來的《曾國藩日記》中,他就說自己「生平短於才,秉性魯鈍」,讀書做事反應速度都很慢。

別人看完兩三行字了,自己才能看完一行;別人很快就能弄明白的事,自己要想好久才行。

他的《曾文正公文集》里也提到,小時候自己在父親的私塾里讀書,由於比較愚鈍笨拙,父親往往需要跟他講三遍,他才能勉強弄懂記住。

晚上睡覺前,父親還要讓他再背一遍,怕他第二天又忘了。

真難為他老爸了,恐怕也只有老子教兒子,才會這麼耐心細緻吧。

雖然天分平庸,但曾國藩打小個性堅韌執拗,也很好學。

他的勤奮、紮實和專註,彌補了自己天分上的不足,正所謂勤能補拙。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小曾同學在學業上逐漸開竅,成績也有了起色。

當然,讀書除了靠自己的天分和勤奮之外,好學校、好老師這些客觀條件,也是很重要的。

問題是,曾國藩的老爸兼老師——曾麟書,其學識水平很一般,教學方法也很落後。

曾麟書的笨拙和落魄是遠近聞名的。他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考到四十三歲,才勉強考中。

秀才只是科舉功名的起點而已,後面還有舉人和進士兩道更高的門檻。

可就這水平,曾麟書還敢辦私塾當先生,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招到學生的。

先不說誤人子弟,他至少是誤己子弟了——

可憐的曾國藩同學,從十四歲開始考秀才,一連考了六次都沒考中,大有步老爸後塵的勢頭。

22歲那年,曾國藩第七次考秀才,終於幸運中榜:榜末倒數第二名,好險啊!

對此,曾麟書作為老爸當然很欣慰,但作為老師,他卻很羞愧。

因為,早在三年前,曾國藩同學就已經轉校了。

兒子轉校不久就考中秀才,這足以反證,老曾自己的教學水平真不咋滴。

曾國藩此前先是轉往衡陽唐氏私塾就讀,一年後又轉入當地小有名氣的湘鄉漣濱書院。

漣濱書院的教學質量果然不錯,曾國藩在此僅讀了一年就大有長進,隨後一舉考中秀才。

而當了多年私塾先生的曾麟書,只比兒子曾國藩早一年考中秀才。還好,老曾總算保住了一丁點顏面。

曾國藩好不容易考中秀才後,大概是領悟到了好學校好老師的重要性,他很快又轉校了。

這一次,他選擇的是赫赫有名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而且直接拜當時的書院山長(相當於院長)歐陽厚均為師。

名校名師的教學效果,就是不一樣。

曾國藩在省城長沙就讀嶽麓書院剛滿半年,就去參加當年的鄉試,結果首考即中,順利考中舉人。

明清兩朝,鄉試通常每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城舉行一屆,又稱秋闈。

只有本省秀才中的成績優良者,才能參加鄉試,中榜後升級為舉人,俗稱中舉。

中學課文里范進中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

由此可見,中舉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對一個人乃至其整個家族的命運,影響有多大。

順利中舉後的曾國藩,信心大漲,躊躇滿志,他很快就鎖定了下一個目標:前往京城參加會試。

京城的會試,通常在每屆鄉試次年的春季舉行,又稱春闈。應試者為全國各省歷屆舉人及京城國子監監生,中榜後稱為貢士。

清朝每屆會試,貢士的錄取名額,一般在百餘名至二三百名不等。

想想看,會試通常每三年才考一次,每次全國才錄取100-300人,競爭那是相當激烈,比現在考上北大清華的博士還要難得多。

會試新中的貢士,不久後還要前往皇宮參加一輪隆重的複試,即皇帝親自主考的殿試。

殿試基本不會再淘汰貢士了,但會重新排定名次。

殿試中榜名單由皇帝欽定御批,統稱進士,分三甲發榜,俗稱金榜題名:

一甲賜進士及第,名額只有三人,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

二甲賜進士出身,名額約佔總中榜人數的三分之一。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名額約佔三分之二。

在科舉時代,除了極少數淡泊名利者,中國的讀書人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金榜題名。

風華正茂的有志青年曾國藩,懷揣著美好夢想,向京城出發了。

結果,他連遭打擊:先後兩次參加會試都受挫落榜。

好在曾國藩對於落榜的感覺並不陌生,心理承受力比較強。

況且,他心裡很清楚,自己並不是那種天資過人才華橫溢的學霸。

要跟來自全國各地的科舉精英們同場競爭,他自己應該也有落榜的心理準備。

所以,個性堅韌的曾國藩,並沒有因此灰心喪氣,而是愈挫愈勇,絕不輕言放棄。

1838年,27歲的曾國藩,進京第三次參加會試。

這次他終於闖關成功,隨後的殿試成績,他的名次是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

雖然名次比較靠後,但總算實現了金榜題名啊!

要知道,這是多少讀書人夢寐以求,卻一輩子都沒能實現的夢想。

清代規定,新科進士一甲狀元、榜眼、探花三人,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職,二三甲進士還要經過一輪朝考,再分配官職。

好運一旦來了,擋都擋不住。

在接下來的朝考中,曾國藩發揮異常出色,獲一等第三名。

更好的事情還在後頭,當時的道光皇帝讀了曾國藩的朝考作文後,非常欣賞,親自將曾國藩提為一等第二名。

憑著這樣的好成績,特別是道光帝的賞識,曾國藩直接被選入翰林院(俗稱點翰林),充任庶吉士。

明清兩朝,翰林院就是高層官員的發源地,有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慣例,庶吉士就相當於高幹培訓班學員。

點了翰林,就標誌著以後的仕途前程似錦,當時人們對此比較流行的讚歎就是:他家的祖墳冒青煙了。

也就是在這一年,這個27歲的青年人改名國藩(原名子城),以示自己要做國之藩籬的遠大志向。

十幾年後,他確實成為了滿清王朝的藩籬屏障,但是不是國家的藩籬屏障,就有很大的爭議了。

進入翰林院後,工作清閑的曾國藩,開始潛心研究程朱理學(儒家重要學派),這為他以後成為晚清名儒,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基礎。

程朱理學向來崇尚儒家傳統道德修養,曾國藩便開始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自律,修身養性。

比如,每天早上要早起,不能賴床,每晚要靜坐反省寫日記;每天要按計劃堅持讀書習字;平日里要節食節慾,謹言慎行……

有一次,曾國藩在朋友家裡做客,偷偷瞄了幾眼別人家的美妾,好生羨慕,也起了納妾的念想,晚上寫日記卻自責不已:君子不應好色也……

看到這裡,不少人也許會覺得,曾國藩真是個迂腐無趣的書獃子。

但事實上,他也許是有些無趣,但絕不迂腐。

1840年,曾國藩從庶吉士培訓班上畢業,出任第一個正式官職:翰林院檢討(從七品,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副處級)。

到1847年,年僅36歲的曾國藩,已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從二品,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副部級)。

短短七年,連升五品十級(每品有正從兩級)。說他迂腐,你信嗎?

說起來,曾國藩陞官這麼快,跟他崇尚程朱理學有很大關係。

別誤會,不是學問好就能陞官,他也沒有死讀書,心裏面精得很呢。

當時的政壇,程朱理學一派很得勢,學界和政界互通聲氣,彼此呼應,非常活躍,形成一個聲勢很大的官僚-學者聯盟。

曾國藩雖然在小事情上有些笨拙遲鈍,但面對大事一點都不糊塗,眼光和手段都非常高明。

他老成持重,城府極深,深諳為官之道,熟知在官場上打拚,廣結人脈至關重要。

因此,他很早就主動融入程朱理學一派的圈子,廣交師友:

如拜當時名望很高的京城大儒唐鑒為師,又主動結交倭仁、吳廷棟、劉傳瑩、何桂珍等名士。

幾年間,菜鳥級京官曾國藩名望大漲。隊伍站得好,陞官就容易多了。

當然,曾國藩的仕途如此之順,更得益於自己的貴人——穆彰阿的扶持和提拔。

穆彰阿是道光朝的重臣,擔任內閣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二十餘年。

而他正好又是曾國藩當年會試中榜時的主考官,兩人有師生之分。

對於這樣的大樹,精明的曾國藩當然會緊緊抱住。

大樹底下好乘涼啊!

在官場上順風順水的同時,曾國藩與一批志同道合的湖南同鄉,保持著密切來往,如劉蓉、郭嵩燾、歐陽兆熊、羅澤南、江忠源等。

我們不得不佩服曾國藩的識人之明,因為他結交的這些朋友,後來都成為了他創建湘軍時的得力助手和重要骨幹。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1850年,道光帝駕崩,兒子奕詝繼位,即咸豐帝。

深得道光帝恩寵的重臣穆彰阿,很快就被咸豐帝革職,永不敘用。

這樣一來,曾國藩一下子失去了最重要的靠山。

不久後,他本人也因為直言進諫,惹惱了咸豐帝。

從此,咸豐帝一直對曾國藩沒什麼好感。

若照這樣的情勢下去,曾國藩的仕途,應該不會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了。

當然,即使他最終能官至一品,也不會有多大的歷史名氣。

中國歷史上,三條腿的蛤蟆很少見,兩條腿的一品大員多了去了。

可是,上天註定曾國藩的命運會不同尋常:

他命中注定要和一位梟雄狹路相逢,生死對決,並因此成就一番大業,名留青史。

備註:本文節選自風華長歌原創的《說晚清 道民國》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華長歌 的精彩文章:

晚清歷史舞台五大領銜主角都有誰

TAG:風華長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