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宵佳節將至 這些事情你要知道!

元宵佳節將至 這些事情你要知道!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這個又叫上元節、春燈節的傳統節日,寄託著中國人追求團圓和美滿的願望。這一天,回家吃頓團圓飯吧。願人月兩團圓!

元宵節也是狂歡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

民俗專家認為,元宵節與其他節日相比,更突出普天同慶的主題。作為春節的最後高潮,元宵節強調全民參與,大家一起賞月、賞花燈、猜燈謎、看舞龍舞獅、放煙花爆竹,展現的是一幅「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的熱鬧景象。

此外在古代,元宵節還是已婚婦女祈求子嗣的節日。很多民間祈福求子的習俗,也帶有明顯的娛樂性質,如婦女互贈元宵、「摸門釘」、「偷燈盞」等。在一些地方,婦女甚至在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龕上的元宵以求早生子嗣。

這些習俗,你熟悉嗎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說明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張燈結綵

自從元宵節張燈之俗形成以後,千百年來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這天晚上,遊玩觀燈的百姓不計其數。大家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南宋以後增加的一項元宵節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始於南宋。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叫《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出現。

舞獅子

「舞獅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還有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走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晚,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湯圓與元宵的區別

北方「滾」元宵:元宵在製作上要比湯圓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餡和好,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然後再過水,繼續放回笸籮內滾,反覆幾次,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由於製作工藝不同,元宵比湯圓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煮後,湯會比較濃,跟糯米面粥似的,表皮鬆軟,餡料硬實有「咬勁」,果香和米香濃郁。

南方「包」湯圓:湯圓的做法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

這些燈謎,你猜出了幾個

元宵節快樂

點亮五彩蓮燈,照著你美夢成真;享用十五湯圓,人圓月圓心事更圓。問候朝朝夕夕,關懷時時刻刻。祝福載著我的心愿,青縣碧桂園物業提前祝你元宵愉快,一切圓滿!

【雨巷三周年】瘋子寄語

(圖為雨巷詩社社長萬斌,網名:我是瘋子)

稀里糊塗的,一晃又是一年。不知不覺,雨巷3歲了。

回顧今年點滴,家人們開始一個比一個忙了。蝸牛姐姐忙著公益事業;馬大姐忙著開寫作培訓班;小錦忙著考研;婷婷忙著高考;牛牛忙著考證;小雲忙著在中青網當對聯講師。而我,也忙著備課、磨課、研課、上課。對家人們的關心少了許多,使之心有所愧,不能給家人讀書、不能給家人講解詩聯、甚至不能和家人聊聊天。我們各自在生活的軸承上,周而復始的忙碌著,一次一次的疲憊打消了進群的念頭,一次一次的疏遠建起了隔閡的城牆,一次一次的沉默斬斷了火熱的曾經。

三年來,我不時在想一個問題,雨巷能走到哪裡?走向哪裡?後來,看到牛牛寫三周年的文字,我,恍然大悟。雨巷有家人,就不會散。雨巷有家人,就會走進每一個家人的心裡。無需問為何而來,只明了因何而聚。

別家詩社辦周年,熱鬧。我們,僅僅是為了純粹記住這個日子罷了,記住我們相知相守已走過三個春秋。來的歡喜相迎,走的也歡喜相送。只是,瘋子有時不太在意誰來了,卻感傷誰走了,到底是缺乏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脫情懷。

我這個社長算不上稱職,也沒有發揮什麼帶頭作用,這點甚覺慚愧。唯一能堅持的,就是在公眾號里發發文章,在部落里選一些精品出來,發給大家學習。

假大空的話,我說不出口,那些什麼給大家一個學習國粹文化的平台,什麼尋找詩與遠方的崇高,什麼人才培養的搖籃,諸如此類,我們既沒有資格去說,也沒有興緻去說。只是單純認為,有了一個茶館,有了一些茶客,自然有了一些茶談,詩社,亦是如此。生活所致,情趣所致,靈感來了,寫上幾筆,淺白也好,高深也罷,但凡不是違心之作,我們都值得品上一品。

有朋友問我,三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想了很久,最後給出一個勉強還算答案的答案:雨巷還活著。

平淡無味的生活已經麻木了精神,哪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去玩味什麼文字。還好,三年了,雨巷還活著,只是有的活在人的筆下,有的嘛,自然會活在人的心裡。

點擊左下角掃碼參與悟空問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雨巷 的精彩文章:

哪有遊子不思鄉?一起品味那些藏在詩詞里的鄉愁
沒有圖的地圖

TAG:雨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