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六千多年前伏羲氏時代,《繫辭下傳》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的每一卦體都由三個線段所組成,每個線段有一個象徵意義:上象徵天,下象徵地,中間象徵人,稱之為「天地人三才」。這是「天人合一」最早的說法。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儒家對「天人合一」哲學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孔子作《春秋》,上揆天之道,下質諸人性。相傳他作的《易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世界是「人與天地參」。「三(參,即叄)」表示天、地、人,以及三者有機統一和諧發展。

什麼是「天」?儒學認為,「天」就是自然界。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篇》)荀子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莫知其所以成,夫是之謂天。」(《天論》)也就是說,「天」是創造了人和萬物的自然界,是四時運行、萬物生長的自然界。《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也就是說,天之道是「始萬物」;地之道是「生萬物」;人之道是「成萬物」。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生成」與「實現」是統一的,這就是「天人合一」。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南宋·馬遠《孔子像》

孟子以「誠」這一概念闡述天人關係,他說:「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是天的根本屬性,「思誠」即求誠(認識誠)以合乎誠的境界是人之道,因而他以「誠」作為「天人合一」的理論指向。孔子之孫子思作《中庸》,他把「誠」視為天的本性,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本:「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他要求人以「誠」這一道德修養達到天人合一境界。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孟子

漢代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第一次明確提出天與人「合而為一」。他說:「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他又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春秋繁露·立元神》)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董仲舒

宋代張載正式提出「天人合一」命題。他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人和萬物是天地所生。充塞於天地之間的氣,構成人與萬物的形體;統帥氣的變化的本性,也就是萬物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弟,萬物是我的夥伴朋友。人只是天地中一物,從「天」的本性,儒者明白,人與自然是統一整體。他說:「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至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稱》)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張載

宋儒程朱學派,以程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他們以「天理」為最高哲學範疇,「天只以生為道」,天理即「生」,「生」是宇宙的本體,在生生不息的天道中,陰陽二氣化生,產生天地萬物和人。「人與天地一物也」,故「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發展了「天人合一」哲學。例如,朱熹把宇宙本體解釋為「生」,即生命精神和生長之道。他說:「蓋仁之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情之未發而此體已具,情之已發而其用不窮。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莫不在是。」(《仁說》)也就是說,天地之「心」要使萬物生長化育,它賦予每一件事物以生的本質,從而生生不息。這個統一的生命就謂之為仁。它是天地之心,眾善之源,百行之本,世界是統一的,統一於「生」。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朱熹

明代的王陽明論證說:「風、雨、露、雷、日、月、星、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只一體。」他的學生問:人與禽、獸、草、木、山、川、土、石,「何謂之同體?」他說:「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它間隔得。」他又說:「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為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者也,見瓦石之毀而必有顧惜之心,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大學問》)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王陽明

清初的王夫之發展張載的思想,強調「天地之氣日新」,萬事「一物兩體」,「以合為一者,既分一為二之所固有」。天地人一體,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在《周易外傳》中,他說:「夫易,天地之合用也。天成乎天,地成乎地,不相易也。天之所以天,地之所以地,人之所以人,不相離也。」他又說:「乾坤並建於上,時無先後,權無主輔,猶呼吸也,猶雷電也,猶兩目視,兩耳聽,見聞同覺也。故無有天而有地,無有天地而有人,而曰『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其說詘矣。」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王夫之

雖然古代哲學家對「天人合一」有不同的解說,如「天人相通」、「天人相類」、「天人相調」、「天人感應」等等,形成不同的學派,至今有激烈的爭論;但是「天人合一」表示人與自然和諧,這是基本的,它可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哲學基礎。

值得指出的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除了「天人一體」,還有「天人相分」,兩者是相輔相成,而目標是「天人和諧」。例如,荀子明確地提出「明於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達到天人和諧,即天地人「相參」。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自然(天)合乎規律地運動,天地人各得其所,「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之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願其所參,則惑矣。」(《天論》)在這裡「天人相分」與「天人合一」是統一的。這是與現代維護生態平衡的思想相一致的。


◎本文節選自《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1期,原標題《儒家環境哲學思想對建構和諧社會的意義》,作者余謀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中英對照丨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喬家大院:興商重信義,治家「六不準」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