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邵氏電影曾改變李安、昆汀的人生
夏秋 時拾史事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
寒假結束,在家養膘的學生們應該都陸續返校了吧。在很多地方的高校和中學,應該都有這樣一幢樓,它們功能各異,有的是教學樓、圖書館,還有的是辦公樓、體育館,又或者是實驗樓、學生活動中心,但不管用途如何,它們卻有著同一個名字——逸夫樓。
提到逸夫樓,就不得不帶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以慈善事業和影視產業聞名全國的傳奇商人邵逸夫先生,他的百歲人生與中國電影百年歷史有著高度重合。幾個月前,塘主參演了一部叫《傳奇大亨》的劇,劇情就是以邵逸夫先生的個人經歷為藍本創作的。當然這種很無聊的多角戀演繹我是不推薦大家去看的,還不如看一看塘主表情包……
天一影片公司
大家知道上海是個移民城市,開埠以來,很多寧波人跑到上海經商,取得了不小的成功。邵家就是從寧波到上海經營顏料生意的家庭,八個孩子中,有四個兒子成了文藝青年,後來都投身娛樂圈,兄弟四個給自己改了名字,聽起來頗有詩意:醉翁、邨人、山客、逸夫。所以,不管是2B青年想沾點文藝范兒,還是草根青年想立志成為土豪,不妨學學邵氏兄弟,先改名字。嗯,改身份證戶口本太麻煩,不然先從微信QQ名字入手好了,至於改得有沒有詩意,大家評論見。
說起邵逸夫從事電影事業的領路人,還得數他的大哥邵醉翁。1925年,醉翁放著好好的律師和銀行經理不當,偏偏開起了天一影片公司,並把二弟、三弟和六弟拉過來幫忙,分管總務、發行和攝影。
和其它電影公司的正劇派頭或左翼腔調不同,天一公司走的是大眾娛樂路線,共投拍了超過 100 部影片, 其中一半以上取材於中國古典小說和民間故事。在好萊塢影片風靡上海灘的二三十年代,「天一」還打出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的廣告語。獨樹一幟的古裝稗史風格不但廣受歡迎,還直接影響到了後來邵氏電影的拍片類型。
光有獨特風格還不行,還得有與時俱進的技術。1931年,中國出現了最早的三部有聲電影,天一拍攝的片上發聲影片《歌場春色》,就是其中一部。1933年,看準粵語片在東南亞的號召力,天一與粵劇名伶薛覺先合作,在上海拍攝了首部有聲粵語電影《白金龍》。(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講到天一公司在東南亞的業績,有一種說法頗為流行,那就是天一被競爭對手六合公司圍剿排擠,不得不遠赴南洋突圍,另闢蹊徑。事實上,早在六合公司成立前兩年,天一已經在籌備拓展南洋市場了。1926年六合公司剛成立不久,邵醉翁導演的《義妖白蛇傳》,在南洋迅速取得了良好的收益,站穩了腳跟。因此,天一遠赴南洋尋找商機,並非不得已而為之,而是主動出擊的結果。這一次出擊,也為後來的邵氏電影稱霸東南亞,打下了基礎。
邵氏兄弟所具備的國際視野,在天一時期就已經凸顯。從 30 年代開始,邵氏兄弟在內地、香港及東南亞建立跨國娛樂網,邵逸夫還遠赴好萊塢和歐洲考察,並在南洋地區將毀於戰火的原有戲院進行改建和擴建。當時的天一公司有英美影片發行部,亦購入印度影片發行。別看近兩年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上火了一把,八十多年前邵氏兄弟就已經引進印度片兒了。
電影公司有風格、有技術、有國際視野和開拓精神,沒有包裝明星的手段,想要取得好成績也是不成的。胡蝶、吳素馨曾經是天一的台柱子,二人離巢後,天一力捧陳玉梅為當家花旦。1933年的電影皇后選舉活動,陳玉梅惜敗於已經跳槽明星公司的胡蝶。1934年再次評選時,據說天一公司收購了所有刊登選票的雜誌,用作弊的辦法把陳玉梅順利捧上「電影皇后」之位。此後天一公司揚眉吐氣,「電影皇后」也成為公司的活招牌。而且,陳玉梅和胡蝶、吳素馨不同,她後來與邵醉翁結婚,成了邵家的人,肥水不流外人田。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1958 年邵逸夫赴港創辦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接替二哥成為邵氏的掌舵人,與新加坡商人陸運濤創辦的電懋公司展開激烈競爭。但是一件事情徹底改寫了陸運濤和邵逸夫兩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電懋與邵氏雙雄爭霸的局面。
1964年,第十一屆亞洲影展在台北舉行,陸運濤參觀完台中,乘坐飛機返回台北。同機飛行的還有兩名偷偷將手槍帶上飛機的國民黨軍官曾晹和王正義,這兩人試圖劫持民航飛機飛往大陸,結果在搏鬥中射中飛行員而導致空難。陸運濤夫婦在這次空難中死亡,電懋公司元氣大傷,也使香港電影市場變成了邵氏的一家獨大。
「電懋」解體後,「邵氏」就成了當時華語電影屆中唯一採取好萊塢片廠制的大公司,是名副其實的「東南亞電影王國」。「邵氏」旗下有眾多的簽約明星、分班制的導演及編劇、大型片場和沖印廠,在東南亞甚至北美擁有自己的數百家戲院,在製作、發行、公映及宣傳方面有別人難以企及的優勢。
說起造星機制,當今娛樂圈用的招數都是邵氏玩剩下的,萬變不離其宗:公關宣傳如何引導粉絲流量。
這些年明星動不動跑好萊塢拍片,跟國際接軌,邵氏那會就已經有這種套路了。宣傳旗下女星李麗華是「繼黃柳霜後,二十年來中國演員在荷里活當主角的第一人」。
李麗華與克拉克蓋博
從電懋高薪挖來的女星林黛,曾四次奪得亞洲影展影后桂冠。1964年,林黛自殺身亡,參演的《藍與黑》成為遺作。邵氏在宣傳時,打悲情牌,呼籲影迷觀看此片,「林黛不朽的藝術遺產,沒有更珍貴的東西可以比擬,林黛在拍《藍與黑》的尾聲時逝世,因此看了 《藍與黑》就是等於看了林黛生命結束之前最後的鏡頭」。
關於林黛因壓力和與丈夫口角自殺的細節,就不展開了,不然感覺每個老牌影星的故事都深挖下去的話,又得是一個大坑。在商言商,邵氏希望藉助林黛在粉絲中的號召力,讓影片如期上映而展開的宣傳,也不能算冷血。
林黛死後,龍繩勛終生未再續娶,一直將亡妻房間維持原狀,直到自己2007年辭世
實際上,林黛遺作《藍與黑》的部分內景還未拍完,需要找到外形氣質接近的女演員作為替身完成拍攝,邵氏看中了與林黛相像的杜蝶。片子拍完之後,邵氏又將杜蝶塑造成「救場如救火」的義氣女星,並以她為主角繼續拍攝了其它影片。從替身轉型到明星,有時候需要的只是合適的時機和恰當的包裝。
林黛的閨蜜樂蒂,當年從長城跳槽邵氏,因纖細美艷又嫻靜溫柔的氣質,主演李翰祥的幾部古裝片《兒女英雄傳》、《倩女幽魂》等,火速得到「古典美人」的稱號。不過遺憾的是,樂蒂最終也走上了自殺的絕路,那是她離開邵氏以後的事情了。
黃梅調
1956年,內地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上映後引起轟動,黃梅戲這一地方劇種,因唱詞易懂、唱腔優美而一夜之間在全國範圍內流行起來。同年,該片在香港上映,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直接啟發了50年代末邵氏黃梅調電影的誕生。話說,我也是查黃梅調電影資料的時候才剛知道,黃梅戲不是起源於安徽,而是湖北……
李翰祥是邵氏黃梅調吃螃蟹的第一人,從1958年的《貂蟬》至1977年林青霞、張艾嘉等眾星雲集的《金玉良緣紅樓夢》,邵氏在20年內共拍出三十餘部黃梅調電影。至於為什麼叫黃梅調電影,而不叫黃梅戲電影,據說是為了淡化政治色彩,與內地官方欽定的名稱有所區別,「黃梅調」這一名稱在港台電影人和普通觀眾中接受度更高。
1962年,一部對邵氏、觀眾和後來的電影人都極為重要的黃梅調影片拍攝完成,那就是《梁山伯與祝英台》。次年《梁祝》在台灣連續上映半年,掀起了黃梅調電影的熱潮,當時台灣觀眾席中有一位9歲的迷弟,多年以後這個受到啟蒙的小男孩也走上了電影之路,他就是兩奪奧斯卡獎的大導演李安。
與樂蒂搭檔、反串出演《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凌波,更是憑藉中性氣質,在港台收穫了一大批粉絲。這部黃梅調影片在第二屆金馬獎上奪得最佳美術指導、最佳音樂、最佳錄音、最佳彩色攝影獎,同時也為凌波帶來一座「最佳演技特別獎」。因為凌波雖是女性,扮演的卻是梁山伯的男性角色,即不能算影帝,也沒法當影后,只得別出心裁來了個「最佳演技特別獎」。此後,凌波在邵氏還分別主演了董永、花木蘭等性別迷離的角色,粉絲不管男女老幼都喜歡她。
當今女明星動輒宣傳自己有「總攻」氣質,這些套路邵氏幾十年前就玩過了。
李翰祥的黃梅調電影賣座,連帶使邵氏女星地位和片酬都要高於男演員。一直到胡金銓、張徹、楚原的邵氏武俠片盛行之後,這種情況才反轉過來。王羽、姜大衛、狄龍、傅聲等男明星在影片中居於主導地位,除了「武俠皇后」 鄭佩佩一人可以與男星抗衡之外,香港影壇的女演員開始在重男輕女的模式下工作,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
邵氏武俠
50年代,港台「新派武俠小說」的幾位重要人物梁羽生、金庸、古龍陸續推出重磅作品。60年代,香港社會因民生問題產生的積怨無處排解,在內地甚至全球政治動蕩的影響下,暴力事件頻發。此時,美國西部片、間諜動作片開始走俏,而黃梅調電影在李翰祥出走台灣後日漸沒落。英雄主義的武俠暴力美學,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胡金銓的《大醉俠》、《龍門客棧》和張徹的《獨臂刀》、《金燕子》使邵氏電影改觀,一掃長久以來的脂粉氣,實踐了邵氏倡導的「武俠世紀」。
至今仍活躍於影視圈的老牌藝人鄭佩佩,是出身邵氏的動作明星。在宣傳方面邵氏側重她的打女形象和勤學敬業,在事業的最高峰,鄭佩佩接連拍攝了《金燕子》、《玉羅剎》等 14 部電影。而內地觀眾對她在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華夫人和李安電影《卧虎藏龍》中的碧眼狐狸兩個角色最為熟悉。
美國電影怪才昆汀.塔倫蒂諾早年在音像店打工時接觸到邵氏動作片,也影響了昆汀日後電影的風格。他將邵氏兄弟英文名稱的首字母縮寫「SB」用在了電影《殺死比爾》中,做為對邵氏電影的致敬。
找不到殺死比爾里的SB,只找到邵氏的SB,這句話好象哪裡有點不對勁…
而當初那位在台灣看黃梅調《梁祝》潸然淚下的小小少年李安,多年後也用一部武俠片《卧虎藏龍》向前輩交出了答卷。
繁華落幕
邵氏家大業大,一手撐起東南電影的半邊天,也捧紅了一大票演員和導演,對明星演員和導演的個人發展不夠重視,也漸漸對後起之秀起了倨傲之心。以至於後來發生李翰祥、鄒文懷出走另起爐灶,錯失李小龍和許冠文等票房明星的事情。加上林黛自殺、樂蒂約滿,邵氏電影帝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特別是鄒文懷1970年出走後,組建嘉禾公司,帶走邵氏的一些骨幹,一場對香港電影界影響深遠的競爭拉開了序幕。主演《獨臂刀》走紅的王羽,跟著鄒文懷去了嘉禾,然後參演嘉禾與日本合拍的《獨臂刀大戰盲俠》,因此爆發了邵氏與嘉禾的版權之爭,昔日賓主鄒文懷與邵逸夫對簿公堂,官司打了整整一年,以嘉禾敗訴告終。然而,嘉禾卻鑽了個空子,繼續用王羽拍殘障武俠片,只不過不再用獨臂刀的名號,改稱獨臂拳王了。
1971年,當邵氏不願屈尊赴美與李小龍談合約時,鄒文懷立即派人到美國,將李小龍招致麾下。結果憑李小龍一人之力,以《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幾部影片,嘉禾打了翻身仗,在與邵氏的競爭中扭轉了局面。
李翰祥於七十年代重回邵氏,開啟了風月片的拍攝模式。在他的《大軍閥》中參演的許冠文,向邵逸夫提出自編自導並與邵氏分成的要求,但遭到斷然拒絕,嘉禾適時向許冠文伸出了橄欖枝。此後許冠文在嘉禾拍的《鬼馬雙星》、《半斤八兩》、《摩登保鏢》等影片,連破香港票房紀錄。
李小龍逝世後,功夫片後起之秀成龍、洪金寶也與嘉禾開始了李小龍式的合作模式。 嘉禾出品的本土化粵語片有壓過邵氏的苗頭。再加上,70年代東南亞各地出現政治變動,建立起以保護本土電影為目的的壁壘,邵氏曾經最為倚重的東南亞市場逐漸萎縮。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電影人和觀眾的口號,則慢慢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終結。
所幸,馬來西亞財團在香港成立的天映娛樂有限公司,買下邵氏700 多部電影的版權,著手進行數碼修復並重新推向市場。那些影響過李安、昆汀.塔倫蒂諾、吳宇森、杜琪峰等人的佳片,不會隨著邵氏退出歷史舞台而塵封。
至於邵逸夫適時轉向電視行業,創辦香港無線電視台,那又是另外一個傳奇故事了,就不展開了。
參考文獻:
白惠元,《「白蛇傳」電影的邵氏傳統——以1926年天一公司影片<義妖白蛇傳>為中心》
陳莉萍,《1930年代獨特的電影商業化選擇——在左翼電影比照下考察「天一」公司的經營之道》
陳雅舟,《50至70 年代邵氏女星媒介形象建構》
傅葆石,《在香港建構「中國」:邵氏電影的大中華視野》
想看輕鬆有趣的歷史?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歷史中的各種稀奇古怪?
搜索微信號:historytalking 關注
※劉備為什麼能通過諸葛亮的面試?才不是靠炫富和戲精……
※非洲黑人第一次踏足這片土地的時候,叫崑崙奴。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