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美麗鄉村成為城裡人羨慕的地方

讓美麗鄉村成為城裡人羨慕的地方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鄉村興國家興,百姓富國家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基於我國鄉村發展全局,站在新時代的高度,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為三農增添了發展引擎,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明確了重點、指明了方向。

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很多地方鄉村因主要勞動力的流失日漸蕭條。未來,如何讓鄉村成為城裡人羨慕的地方,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道路。

產業興旺。「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產業發展是農村生產力的根本要求,產業興旺了,百姓才能富裕,鄉村才能繁榮,才能為鄉村的發展積攢足夠的底蘊。農村產業發展,不僅要促進傳統種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持續發展,更是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條,培育壯大新產業,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當下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存在產業發展不均衡、缺少優勢產業、產業鏈條不完備、缺乏技術性人才和勞動力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嚴重影響了農村後續建設步伐。針對目前農村產業發展存在的這些問題,休閑鄉村旅遊,是城市人來農村的關鍵因素。要想農村產業得到長遠有效的發展,就必須加快農村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農村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深入拓展和挖掘鄉村旅遊的內涵和外延,深入挖掘當地民俗文化內涵和突出山野特色,引入文化創意人才,挖掘農耕民俗等文化內容,提煉特色人文歷史元素,把鄉村游和文化創意產業有機結合,打造具有文化創意的鄉村游項目,實現產業鏈的延伸與聯動。同時也要在看得見的「鄉愁」上挖掘亮點,讓城市人在農村能夠激發隱藏在內心深處的鄉土情懷,激活回憶與留戀的細胞,讓農村的生態文明,淳樸鄉風有更溫暖的感染力。真正讓遊客遊玩的同時,也得到文化熏陶和快樂。旅遊者以厚重的回味和感受,體驗到鄉村的獨特魅力。

生態宜居。「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鄉村振興戰略用「生態宜居」替代「村容整潔」,是鄉村建設理念的升華,是一種質的提升。「生態宜居」四個字蘊含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關係,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鄉村建設中的具體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農村的要求不再滿足於吃飽穿好,而且要有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怡人的田園景色,而這些都必須要有生態宜居的美好環境作為支撐。現如今,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長期以來粗放的發展方式日漸打破了生態平衡,污染較為嚴重,致使農村生產生活環境遭到破壞,農村生態環境亟待治理。為此,必須要轉變發展方式,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然而農村最大的資本就是豐富的自然山水,那麼就要在山水上面下功夫,這是城市不可複製的自然優勢。做好山水文章,就是以生態取勝,立足綠色生態,開發清山秀水、鳥語花香的「天然氧吧」,加大森林康養、運動康養力度,因地制宜打造和地方文化品位相符的旅遊、休閑、養生養老的理想地,吸引城市人來農村度假養生旅居。而農村的一些自然條件優勢可以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讓建築藝術融入到山水自然的環境中,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文景觀。把村莊當作精品、當作藝術品、當作景點和經典來打造,從村莊的細節上下工夫,讓城市人回歸鄉村有一種詩意田園的享受。

鄉風文明。「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美麗鄉村建設鄉風文明是重要保障,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同時也起到了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作用。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卻不能齊頭並進,相對於城市文明發展而言,廣袤的農村地區在精神文明建設上仍然是制約鄉村發展的一塊短板。我國一些農村地區,陳規陋習、封建迷信根深蒂固,大部分村民群眾文化和受教育程度較低,法律意識淡薄,自律能力較差,村民群眾整體素質偏低,容易引發各種矛盾,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針對農村的目前發展現狀,鄉風文明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因時而異,結合地方農村生產生活實際,打造出具有時代特色、地方特色、傳統特色的文明鄉風。要把提高村民群眾素質作為建設文明鄉風的基礎,轉變村民群眾思想觀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村民群眾樹立誠信意識、守法意識、友善意識,形成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讓村民們積极參与到文明鄉風創建活動中去,主動接受文明素質教育的熏陶,逐步擺脫落後的思想觀念,使每位村民在參與中自我教育、自我進步、自我提高,讓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升,讓農村鄉風民風好起來、美起來。

治理有效。「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鄉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關乎社會的穩定與團結。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三治結合是加強鄉村治理的思路創新,也是鄉村治理的核心所在。目前,我國鄉村治理仍然存在農民在農村治理中「缺席」、治理主體職能模糊、管治方式落後等問題,這就成為了阻礙農村全面發展的絆腳石。要想解決好農村社會的治理問題,就必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自治就是讓群眾參與進來,通過建立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務公開制度、村規民約制度、村務監督制度等,調動村民參與村民自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和維護村民的民主權利,做到還權於民,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鄉村治理的基本要求,要加大普法力度,推動法律進基層、進農戶,使人民群眾明法懂法,全面實現法治建設。以服務人民為根本,創新開展法治建設,為人民群眾免費法律宣傳和糾紛調解,使人民群眾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營造學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圍,使法律觀念深入人心。德治就是要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倫理道德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融入農戶,充分挖掘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推進家風建設、誠信建設、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穩健和諧發展。

生活富裕。「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各項惠民政策的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大部分群眾生活已步入小康之列,生活質量明顯改善。農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步入了加速發展期,城鄉差距在明顯縮小。但仍有一些偏遠貧困地區,存在發展落後、基礎設施薄弱、醫療、教育、養老得不到保障、各種資源短缺等問題。針對區域性發展動力不足、城鄉發展不均衡等因素,要加快推進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重點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醫療保障等領域的投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多種經營模式,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動城市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與農村資源有效對接,逐步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

鄉村振興,人民才幸福,社會才穩定,國家才富強。「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短短20字,不僅為建設美麗鄉村指明了方向,也是未來農村極富吸引力的內涵關鍵所在。從生態文明和文化多樣性角度來看,未來的農村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休閑養老的詩意田園、度假養生的世外桃源。未來的農村將會吸引更多的城市人願意來、留下來,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也終將會在農村廣袤的土地上遍地開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論壇 的精彩文章:

新時代 新藍圖 新征程
廖湘科:樹立科技是核心戰鬥力的思想

TAG:人民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