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邊那麼多人成功了,為什麼偏偏不是我?

身邊那麼多人成功了,為什麼偏偏不是我?

本文共計3146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狹路相逢勇者勝,路越來越窄,有勇無謀怎行

也許你也曾激情澎湃,你也曾夢想遠大,你也曾無限憧憬...

然而,現實卻一次次打臉。

歷史上偉人那麼多,身邊的牛人也不少,為什麼偏偏就只有我就是凡夫俗子一個?

你說:我也想努力,也想成功,也想榮歸故里。

可~~~沒有可拼的爹,沒有可美的顏,沒有各種天賦異稟

其實,生活在這個充滿機遇的年代,不管從哪裡起步,都有登上顛覆的可能,關鍵是問清楚自己幾個問題:

我的長處是什麼?

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樣的?

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So easy!

我的長處是什麼?

不要小看這個問題,其實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甚至渾渾噩噩過完一生都沒有發現自己真正的潛能所在。

然而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必須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並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就像巴菲特、喬布斯、馬雲之流。

一個人想要在職場上有所成就,也是如此。

比如:

有的人喜歡逛商場,對商品的價格很敏感,很適合做超市的經營者;

有的人很喜歡花,天生對花卉很感興趣,很適合開花店;

有的人擅長演講,有與生俱來的辯才和魄力,很適合當一個演說家...

然而,你呢?

你是否真的明白:自己的長處在哪裡?是否從事著能夠發揮長處的事業?

很多答案都是:不知道。

所以將就,所以平凡。

那麼,如何才能夠真正發現自己的長處呢?

有一個好辦法:回饋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

簡而言之就是,預期——記錄——對比——分析

我們可以事先把自己的重要決定、重要行動的預期詳實記錄下來,過一段時間再比較下現實結果和當初的預期情況,再進一步深入分析,自己有沒有這個長處。

回饋分析法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早在14世紀,這種方法由一個原本會永遠默默無聞的德國神學家發明,大約150年後被法國神學家約翰·加爾文和西班牙神學家聖依納爵分別採用。

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可以養成一種始終注重實際表現和結果的習慣,而不是「你以為」、「你認為」的結果。

在採用這種方法之後,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哪些會讓你的長處發揮出來,哪些會阻礙你的長處。

同時,你也會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自己,哪些方面是比較薄弱的,哪些方面做不成功。

比如,有些人做副手的時候很優秀,當一把手卻表現平平,甚至倒退,就是決策的能力很薄弱。

根據回饋分析法,我們可以獲得最一手、最原始、最可靠的數據來源。

當然,了解自己的長處以後更重要的是怎麼辦,怎麼利用長處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更成功。

一是專註自己的長處,強化這個領域。

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必須鑽深鑽頭一門領域,而自己的長處就是最合適的切入點。

像我自己寫這個系列的文章一樣,就是在學習的同時,深化加強自己的長處,甚至是成為一種標籤。

二是補足明顯的短板,不造成偏見和無知。

我們都學過木桶原理,為此我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可以看看你怎麼看木桶效應。

很多人在學精學透一門後,因過於偏頗而容易陷入牛角尖,對其他知識領域不屑一顧,導致有明顯短板誤了前途。

過於狹隘的人,有時「撿了芝麻而丟了西瓜」還不自知,沾沾自喜到可怕、可悲的地步。

三是糾正不良習慣。

通過記錄,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令自己功敗垂成的不良習慣,比如拖延、冒失等。

「今日事今日畢」知易行難,很多好的創意、設想、計劃,都在拖延中沉入大海、消無聲息。

真正厲害的不是一個好的idea,而是背後的行動與堅持。

身在禮儀之邦的我們,常常會忘記說一聲「請」、「謝謝」,尤其是對於自己親近的人,習以為常的呼來喝去,讓冒失成為失敗的「加速器」。

就像天天脫口而出的不良口頭禪,這些不好的習慣會讓我們離成功越來越遠。

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樣的?

做成一件事後,你有去思考過自己是怎樣成功的嗎?

實際上,我們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屬於什麼樣的工作方式?

比如你是讀者型、聽者型、寫者型?

你真的知道答案嗎?

比如:

有的人工作喜歡看文件,通過閱讀文件來了解工作進度和鋪排工作,這就屬於讀者型;

有的人喜歡和別人交流,通過別人口頭彙報和當面溝通來了解工作,做出決策,這就屬於聽者型;

有的人喜歡把所思所想寫下來,通過寫文章來理清思路和安排工作,這就屬於寫者型,比如現在正在碼字的我。

你屬於哪一型?還是複合型?

也許,你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甚至不知道原來工作方式還有這麼多種,那就不要總是埋怨自己為何不成功了。

如果自己屬於讀者型人才,但總是用聽者型方式干工作,又怎麼會高效和成功呢?

當然,也不乏複合型人才,但一般都是從專業型人才磨礪而來。

其實,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就應該要了解自己屬於哪類型人才,甚至可以嘗試從專才轉化為通才,才能夠在工作以後更快速地找到定位。

在學習時,什麼樣的方式才能使你更高效呢?

是通過看書、與優秀的人口頭交流,還是思考與寫作?

哪一種方式,能夠讓你的學習效率倍增,你就屬於哪一類型的人才。

答案從來都有,只是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連問題都沒掌握。

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學起來可能事倍功半,甚至痛苦不堪。

就像有的人明明不喜歡看書,而是擅長交流,卻硬被逼著讀書一樣。

你之蜜糖,我之砒霜。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當然,光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工作方式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如何?能否與價值觀不同的人共事?

我的價值觀是什麼?

長處與工作方式更多是術的層面,而價值觀則是道的追求。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價值觀,每個個體的價值觀會形成整個組織的價值觀,尤其是創始人和領導者的價值觀至關重要。

就像基因一樣,這些價值觀會在組織中傳承和迭代,影響每一個參與者。

如果價值觀相同,那工作起來就會快樂、高效、滿懷激情;反之,如果價值觀相悖,則會痛苦、沮喪、效率低下。

所以,一個組織的價值觀和文化很重要,當然還有你的人際關係也受此影響。

我們必須承認同事都有不同的價值觀,但不同的價值觀並非無法共事,只有那些根本相悖的、水火不容的,才會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合則聚,不合則散。

同樣,個人的價值觀可能也會和自身長處產生衝突,你很擅長的可能是你並不想做的,比如反派演員。

還比如,你認為目前從事的工作不值得貢獻畢生精力,工作只是糊口的方式而已,與個人價值無關。

我認識的一部分人就是這樣,懷著上墳的心情去上班,但又害怕改變。

既不想在本職上奉獻,也不想丟了飯碗。

但是,價值觀會是最終的試金石

有些很幸運,一開始就選擇了與自己價值觀相符和事業;

而有一些則會在過了而立、不惑之年甚至更久遠的將來,才會真正明白,價值觀與職業匹配度的重要性。

這時候,我們要學會選擇和拒絕

選擇那些與自己價值觀相符的,拒絕那些和自己價值觀相悖的。

了解當前的形式需求,再結合自己的長處、工作方式、價值觀,可以嘗試問自己:我該做出什麼貢獻?

比如:

我的長處是溝通,工作方式是聽者型,價值觀是幫助他人,我該如何貢獻?

我的長處是動手能力強,工作方式是寫者型,價值觀是做出讓人動心的產品,我該如何貢獻?

我的長處是數學計算能力,工作方式是讀者型,價值觀是推動科技進步,讓科技改變生活,我該如何貢獻?

...

一生何其短暫,每一個人都應該盡量讓其富有意義。

所以,確定了貢獻目標以後,要思考做什麼?從何處著手?分幾個階段完成?每個階段的目標是什麼?

也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後半生。

有些人看透得早,有些人醒悟的遲。

但無論何時都需要我們從那一刻起,管理好自己的後半生,甚至是在退休以後還有一個意義非凡的事業第二春。

許多人在第一職業中取得的成功有限,畢竟越往上走越難,但在第二次事業中,還有很多可能,儘管已經退休。

所以,儘可能去充實自己,管理好時間,在進入後半生之前就做好充足的準備,找到一個自己熱愛的方向或者業餘愛好,然後深耕細作等待收穫。

成功的事業不是一帆風順的,也不是可以提前規劃的,更多的是在了解了自己的長處、工作方式、價值觀以後,把握好時機,努力奮鬥的結果。

加油!

任何成功都絕非偶然。

我們需要叩問內心,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沁藍說 的精彩文章:

如何更快速地掌握一項新技能

TAG:沁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