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播報:笑也會讓人壓力倍增;如何用人工智慧演算法發現論文造假

播報:笑也會讓人壓力倍增;如何用人工智慧演算法發現論文造假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撰文 | 劉天霖、郝春暉

責編 | 葉水送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No.1 笑也會讓人壓力倍增

人類往往用微笑表達愉悅和幸福感。然而,最近的一篇論文表示,不是所有的微笑都有相同的作用——有些微笑會讓人社交壓力倍增。研究者們把微笑分為三類,分別為「獎勵型微笑」(reward smiles)、「接納型微笑」(affiliation smiles)和「支配型微笑」(dominance smiles)。前兩種微笑會讓人放鬆,但是「支配型微笑」則會讓人更加緊張,因為它代表著一種不贊成的態度。研究還表明人類可有意無意地辨別「支配型微笑」——在收到別人支配型微笑的時候,人們的皮質醇水平和心率都會增高(壓力增加)。

No.2 演化讓笨重的蜂鳥依然敏捷

對於蝙蝠以及很多鳥類而言,體重過高往往會給飛行能力的各個方面以致命的打擊。不過,近日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在Science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體重增加對蜂鳥來說並不是個事兒。這些科學家利用視頻捕捉技術記錄並分析了200多隻不同種類蜂鳥的330000次飛行,比較了蜂鳥的機動性能與生理結構的關係。研究人員發現,蜂鳥在體重和翅膀形狀上有很大的差異。它們的飛行加速度主要由肌肉能力決定,而涉及旋轉的飛行動作主要依靠翅膀的大小。蜂鳥很擅長發揮它們自己的長處,尤其是在複雜的飛行中。例如,轉彎能力強的物種傾向於使用更多的弧線軌跡,同時也會避免導致減速的急轉彎。體型大的蜂鳥擁有較大的翅膀和更強壯的肌肉,加上特殊的技巧,使得它們的飛行能力完全能與體型較小的蜂鳥相媲美。

文章來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2/180208141340.htm

No.3 智能手機對青少年有何影響

如今的青少年在很小的年齡就擁有了自己的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對青少年的影響也逐漸被科學家關注。最近,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社會行為學教授Candice Odgers在《自然》期刊上發表評論稱,智能手機對在現實生活中不順利的青少年有著負面的影響。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更脆弱的青少年,往往會從社交媒體上得到負面的反饋,他們也更傾向於在社交網路上「潛水」,而不是主動參與其中。另一些研究表明,來自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似乎更陶醉於互聯網——他們每天的上網時間大概是富裕家庭的青少年上網時間的兩倍。Odgers教授表示,為了更好地研究社交網路帶來的影響,我們需要利用數據,理解不同背景的青少年在網上的不同經歷。

No.4 如何利用人工智慧發現論文造假?

在不少造假論文中,研究者通過盜用他人論文上的圖片並略加修改,裝作是自己的實驗結果。雖然這個造假手段非常低級,但是它卻很難被發現——期刊編輯無法人工地查找此前發表過的幾十萬篇論文中是否有類似的圖片。 最近,美國雪城大學的科研人員使用機器學習的演算法解決了這一問題。對於提交論文的每一張圖片,這項演算法都可以自動對比其與PubMed生物醫學期刊資料庫中76萬篇論文中的260萬張圖片的區別。即使它們的區別很小,該演算法也能探測到是否涉嫌抄襲。除此之外,哪怕抄襲的圖片對原圖片進行了大小、顏色、對比度等參數的修改,演算法也能準確的判斷出來。

No.5 科學家製造出了可正常工作的腎組織

全世界每年有200萬人因腎衰竭接受透析或移植治療,但仍另有200萬人因無法獲得治療而死於腎衰竭。近日,來自曼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成功活體培養出了有正常功能的人腎臟組織,成為腎臟疾病治療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科學家首先在培養基中培養人的胚胎幹細胞,誘導分化出腎小球,接著將這些腎小球和一種膠狀物質混合植入老鼠的皮下。三個月後,與人的腎單位非常相似的結構便產生了。研究者發現,這種人造組織具有正常腎單位的主要功能——過濾血液產生尿液。但由於仍缺少較大的動脈,這一新生的組織也只具有正常腎臟的一部分功能。雖然該研究產生的腎單位數量不及正常人腎臟所含的腎單位數量,但這一成果毫無疑問是該領域的一大進展。

文章鏈接: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2/180209112402.htm

No.6 想像的「聲音」會影響人判斷外部的聲響

近日,一組上海紐約大學和紐約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我們腦海里想像的「聲音」大小,或者說,我們想像中自己說話的聲音,會影響我們對外部真實聲音音量的判斷,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雜誌上。「當你在腦海里想像說話之後,你聽到的聲音,會比實際聲音弱一些。你想像的聲音越強,感知到的實際聲響就越弱,」上海紐約大學神經與認知科學助理教授田興說,「這是因為,聽覺意象和聲音感知激活的是同一片大腦皮層。早前的意象已激活了一次聽覺皮層,當這片區域需要再次感知時,它會覺得『疲勞』,感知力相應減弱。」

內容來自:上海紐約大學;圖片來自Credit: iStock/SIphotography。

製版編輯: 常春藤|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從多莉羊到克隆猴,克隆人距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
在這個流感肆虐的冬季,一位呼吸重症科醫生的思考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