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會向自己學習,看書再多也枉然

不會向自己學習,看書再多也枉然

這是靜之兄第380篇原創,累計原創80萬字

01

有句耳熟能詳的話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常常為此趨之若鶩。

可是,我們很快發現,這可能是個騙局。為什麼呢?因為好像讀了很多書,行了很多路,卻似乎始終不著道,人生還是稀里糊塗。

這句話果然是用來騙人的?

非也。

這句話本身沒有錯,關鍵是我們不會向自己學習,所以看再多的書,只是空添了自己的口才,行再多的路,也只是虛長了自己的見識,於自己的修養,實無太大的幫助。如此一來,知識與我們,就像油和水,無法融為一體。

那麼,為什麼向自己學習如此重要?

02

但凡學問思辨行都是用來印證、運用所學道理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是如此。讀書,是為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打破各個領域的藩籬,使道歸一;行路,是為了驗證所學,練習所學,以實致所學,使道流行。

那麼,這就有個問題,我們觸類旁通的是什麼?實致所學的又是什麼?

是道,也即王陽明講的良知。

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既然學和行的東西是良知,那良知又從何而來?

天上來。

這不是開玩笑,良知是上天賦予給每一個人的,生命一誕生,良知就瞬時賦能了。所以,人人可為堯舜。聖人不是神話,也是肉身凡胎,跟我們一個德性:也有七情六慾,也有生老病死。

03

良知不是知識,知識,指的是「智」。老子曾講:「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可見,老子是反對光有知識沒有良知的「假聖人」,也即很多所謂的知識權威。

所謂的良知,是不學而能,簡單、易知、易從的。簡單到什麼地步?像飢則食、渴則飲,好好色、惡惡臭之類的,都是良知,用專門去學嗎?這些,恐怕連傻子都會吧?

我們汲汲所學的,是良知之外的東西。比如,飢則食,多簡單,可我們明明飽了,吃不下了,還想多吃一點,於是搞色香味俱全,刺激食慾。可笑的是,沒有胃口,說明身體不需要,我們不去順它反而逆道而行,於是吃出很多毛病,比如痛風、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

身體有毛病,自然要治,於是又多了很多功夫,中醫、西醫,這個方,那個方。忙活了半天,身體遭罪不說,最後要想治癒,還得從根子上著手,醫生往往下個醫囑:少食油膩、清淡飲食。看看,最後繞一圈,還是要回到良知上去。

經此輪迴的人,有些幡然醒悟,從此告別口欲,恢復飲食的本來面目,身體也休養生息,越來越好。更多的人,則是樂此不疲,在這個輪迴里反覆來去,把自己折騰得夠嗆,把「革命」的本錢晃蕩得差不多了。

由此可見,良知就像灰犀牛現象,從來是易知、易從的,只是我們習慣痛並快樂著,對其視而不見而已。可是,弔詭之處在於,明明我們不怕死,真到了身體出問題後卻又到處抓救命稻草,怕死得要命。

有的人把生活過成了智慧,有的人把生活過成了笑話。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04

我們人人都有良知,與聖人無二,但我們哪怕再囂張,也不敢標榜自己是聖人吧?這又是為何?

原來,我們雖然良知和聖人一樣,毛病也和聖人一致,但是,我們和聖人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聖人一錯就改,我們卻往往不知錯,甚至知錯不改。這一點小小的區別,就成了聖愚之間巨大的鴻溝。真是「君在江之頭,我在江之尾,日夜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

知錯不改的,良知已經發生作用,明白提醒錯了,不改,吃虧的是自己。這種情況,就不用旁人擔心了。更多的情況,是良知在睡覺,不知錯。既然不知錯,改也就無從說起了。這就是佛家講的「知障」。

死不悔改的,畢竟是少數。況且,死不悔改,其本質也是「知障」,只是障礙得太厲害了,以至於敢悖逆良知。我們大多數人,還是因為行不著習不察,不知道錯了。

05

為什麼不知錯?這就要回到向自己學習的問題上了。

之所以我們看再多的書都枉然,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反求諸己,從自身去認識問題,只是向外求法,指望外來的和尚來念經,這是徒勞的。一則,自己的錯誤,就像撓癢,還需自己知道哪癢才行。二則,別人的方法,只是針對他們自己的問題,卻未必適合我們。

其實,如果懂得良知在我,就無暇他顧了:我們的良知和慾望實在與聖人的性質差不多,向自己學習,就是向聖人學習。把自己搞懂了,就把聖人搞懂了。

如此,我們還需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嗎?

所謂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這是真實不虛的。讀書和行路,只是為了貫通、驗證我們向自己學習的成果,沒那麼重要。六祖慧能沒讀萬卷書,沒行萬里路,照樣成聖。孔子更把看書當做玩——玩易而有所得。王陽明則乾脆造個茅屋,名之「玩易窩」。

06

怎樣向自己學習?

可以從兩方面去學:良知和私慾。

每個人良知的程度都不同,所以每個人看問題的廣度、深度也都不同。如果我們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說明我們的良知發出的光芒比別人更大,我們應該感到高興,並因此發揮優勢,乘勝追擊,繼續擴充良知。高人樂見自己的問題,就在此。

常言道:至私無私。私到其極致,就是大公。私慾並不是壞事,只是力度和方向偏差了,所以成了壞事。如果我們喜歡一樣東西,這沒什麼不好。這相當於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努力的方向,把它做到極致,就成道了,就成良知了。

比如稻盛和夫,做了兩個世界500強的公司出來。其秘訣就是為了賺錢「不顧一切」——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他無時不刻不在琢磨如何為更多的用戶提供更好的產品,結果不僅成為「經營之聖」,還成為哲學家。

不怕一門心思求私,就怕做假人,兩頭來回蕩,一會兒想賺錢,一會兒又想超脫於錢,幹啥都不徹底。一輩子糾結、彷徨,最後兩不靠,離道萬里。身處紅塵的我們,很多都是這種情況。

07

把一些基本的道理搞明白了,把自己的人生目標搞清楚了,再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有成效。本立則道生,一個人只有把自己立起來了,才能有餘力去觸類旁通,博學多識,否則只是鶩外求高,浪費生命。

王陽明告誡我們,打蛇要打七寸,學習也要咽喉用刀。學道才是根本。要麼放下私慾,痛快從道,要麼把私慾求到極致以無私。一個正面,一個反面,真做到了,也就殊途同歸,都叫實致良知。

就怕我們騙人騙己,求私慾偏又給自己加個為公的幌子,求道卻又不捨去私慾。兩邊都貪,其結果是兩邊落空。

何不坦蕩點?私就私到底,公就公到無悔。

微信號:靜之兄

心學純明,專治各種不痛快!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之兄 的精彩文章:

知行合一的真相是什麼?
王陽明:慧能、神秀別打架

TAG:靜之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