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你的攝影行為會傷害鳥類,請立刻終止攝影

如果你的攝影行為會傷害鳥類,請立刻終止攝影

近日,《中國野生鳥類攝影行為規範倡議》通過微信公眾平台等渠道發布,以期指導中國野生鳥類攝影師的拍攝行為。

《規範倡議》呼籲,鳥類利益高於攝影,當攝影需求會導致鳥受傷、棄巢、影響育雛等情形時,應立刻終止攝影。使用遠攝鏡頭或者在偽裝掩體中拍攝,讓鳥自然接近,不要為了拍攝「飛版」而驅趕鳥,避免使用閃光燈和飛行器。禁止使用活物誘拍猛禽,對瀕危鳥種或築巢地範圍內的鳥應完全禁止使用聲誘,不參與棚拍,在合理範圍內拍攝。不允許移動、剪切鳥巢周圍的任何物體,育雛期慎重拍攝。拍攝國家重點保護的瀕危珍稀鳥種巢穴,需要得到相關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的許可。遵守公共道德,尊重私人領地等。

《規範倡議》是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林業生態攝影協會、中國觀鳥會、飛羽視界文化傳媒,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六條、第八條和第十四條相關規定,借鑒參考國外鳥類攝影準則,充實我國相關組織目前已有文件對鳥類攝影缺乏可操作性指導的不足,制定出的希望中國野生鳥類拍攝者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

《中國野生鳥類攝影行為規範倡議》

近十年來,中國野生鳥類攝影方興未艾。

隨著中國野生鳥類攝影隊伍的不斷壯大,拍攝人群也日益多樣化,一些拍鳥者違背生態攝影的不規範行為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因此,制定一個中國野生鳥類拍攝者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對於保護中國的野生鳥類和規範中國鳥類攝影行為,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六條、第八條和第十四條的相關規定,借鑒參考一些國家的鳥類攝影準則,充實中國相關組織已有文件對鳥類攝影缺乏可操作性指導的不足,特發中國野生鳥類攝影行為規範倡議,以期指導中國野生鳥類攝影師的拍攝行為。

1.鳥類的利益高於攝影

鳥類的利益高於攝影!這是野生鳥類攝影師必須時刻牢記的。當你的攝影需求會導致鳥受傷、棄巢、影響育雛等情形時,應立刻終止攝影。

2.讓鳥自然接近你

學會觀察鳥類的行為舉止。使用遠攝鏡頭或者在偽裝掩體中拍攝,讓鳥自然接近你。如果你的行為讓鳥不安或驚飛,說明你與鳥的距離太近了。

要緩慢分段接近鳥類。緩慢分段逐漸接近是一種拍攝策略,但行動時要密切觀察鳥類,如出現防禦狀態,或者準備飛走,就應該停止接近或立刻後退。

等候鳥類的自然行為進行拍攝,不要為了拍攝「飛版」而驅趕鳥。

不要利用鳥的天性拿雛鳥當「道具」以獲取 「好的」拍攝背景。

避免使用閃光燈。閃光燈對於夜間活動的鳥類,有可能會短暫影響它們的捕食能力。

禁止使用飛行器在鳥巢上方拍攝。這會引起親鳥和雛鳥緊張,甚至傷害到它們。

3.在合理範圍內拍攝

節制隱蔽投食拍攝。無論出於保護或拍攝目的,一定要首先考慮到鳥的安全,還要保持投食點清潔乾淨,放置恰當的食物。

禁止使用活物誘拍猛禽。使用誘餌有可能改變它們的捕食習性,誘餌本身的健康狀況未知,都可能對引誘捕食的猛禽造成傷害。

控制使用聲誘。當採用聲誘時,如果沒有立即收到鳥的回應,則應停止在特定區域里繼續重複播放。對瀕危鳥種或者築巢地範圍內的鳥則應完全禁止使用。

不參與棚拍。棚拍不屬野生鳥類攝影範疇,抵制非法經營的棚拍是有良知的攝影師保護野生鳥類的具體行動。

4. 育雛期慎重拍攝

與鳥巢保持適當拍攝距離。使用廣角鏡頭遠程遙控拍攝鳥巢,鑒於某些鳥仍然不能適應併產生干擾,建議使用500mm焦段以上的遠攝鏡頭。建議在掩體中完成拍攝。

學習掌握靠近鳥巢的拍攝的相關知識和方法,將干擾降至最小。靠近鳥巢通常的做法是逐漸接近:每天將掩體移動一小段距離,然後判斷鳥是否習慣掩體,如果鳥表現出警覺或者抗拒掩體,就將掩體移動回之前的位置,以此類推。如果鳥不能適應持續抗拒,則應該放棄拍攝。

不允許移動、剪切鳥巢周圍的任何物體,因為這些都有可能是鳥兒用來偽裝隱蔽巢穴的。允許小心謹慎地暫時性適當撥開遮擋物(如用繩子拴住枝幹等),但在拍攝完成後必須復原。

拍攝國家重點保護的瀕危珍稀鳥種巢穴,需要得到相關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的許可,否則有可能觸犯法律。

5。 遵守公共道德,尊重私人領地

進入自然保護區需要取得相關管理部門的許可。

進入公園等公共場所,要遵守公共道德及當地規定,按照開閉園時間出入,勿進禁止入內的區域。拍攝時應自覺維護生態環境,保護綠地,保持公共衛生。

如需進入私人領地拍攝必須徵得主人許可。如在草原拍攝需進入私人草場,一定要取得該草場牧民的同意,否則可能產生衝突。

集體拍攝時,要為其他攝影師或觀鳥者著想。不能因你的拍攝而妨礙其他人的權利。此外,多人集體拍攝會對鳥產生更大的干擾,要考慮保持更遠的拍攝距離。

尊重其他攝影師的權利。如果有攝影師在一個近距離的機位拍攝,請不要冒然加入,應首先徵得他們的同意。因為人家很可能花費了很多時間才獲得鳥的信任得以接近,很可能因為你的魯莽驚嚇到鳥,也會引起別人的厭惡。

發表圖片秉承誠實的態度。在公眾媒體、展覽發表圖片時,如果拍攝是被捕獲救助的或是養殖的鳥,一定要註明。如果圖片進行了額外數碼後期處理,如增加或者刪減圖片中鳥數量,更換背景或者其他明顯改動,對這些情況必須聲明,以免誤導讀者與觀眾。

「自律」是最有效管理方式。攝影師之間還應彼此尊重,互相監督,在拍攝現場制止不文明拍攝行為,支持鼓勵敢於站出來的批評者。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中國林業生態攝影協會

中國觀鳥會

飛羽視界文化傳媒

2018年2月8日

網友評論

san yong:

希望攝影的目的是:為了「鳥」而不是為了「片」!

蒲公英:

拍鳥,更要愛鳥!

恆美廣告(銅川):

最好的保護就是少打擾。

達平:

不同意拍鳥巢,拍飛鳥也不要干擾,它的生活習慣,影響它的生活空間,鳥比人的感官靈敏得多。

張忠東:

我一直是按照這個要求去做的。如果要在野生鳥類攝影師中形成這樣的自我約束,需要大家的審美觀念的轉變,放棄那些背景乾淨的糖水片,放棄數毛片,更要放棄那些育雛片,讓那些不自然的照片統統沒有市場,自然而然就沒人拍攝了。

猴哥:

投食誘拍也應該禁止!凡是影響到鳥類正常、自然地生活的行為都應該禁止!對鳥巢的遮擋物即使改動位置後再復原也不應該允許!

中國珍稀瀕危鳥類(部分)

黑鸛(學名:Ciconia nigra)是一種體態優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成鳥的體長為1-1.2米,體重2-3千克;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嘴和腳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餘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種顏色。在高樹或岩石上築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以魚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棲息於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有沿用舊巢的習性。繁殖期4~7月,營巢於偏僻和人類干擾小的地方。黑鸛大多數是遷徙鳥類,只有在西班牙為留鳥,僅有少數經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種群也不遷徙,僅在繁殖期後向周圍地區擴散遊盪。是白俄羅斯的國鳥。

朱?(學名:Nipponia nippon)古稱朱鷺、紅朱鷺,朱?系東亞特有種。中等體型,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繁殖期時用喙不斷啄取從頸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塗抹到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羽毛上,使其變成灰黑色。棲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範圍遊盪;4~5月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產卵2~4枚,由雙親孵化及育雛,孵化期約30天,40天離巢,性成熟為3歲,壽命最長的記錄為37年。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由於環境惡化等因素導致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20世紀80年代僅我國陝西省南部的漢中市洋縣秦嶺南麓僅有7隻野生種群,後經人工繁殖,種群數量已達到2000多隻(2014年),其中野外種群數量突破1500多隻,朱?的分布地域已經從陝西南部擴大到河南、浙江等地。

黃腹角雉(學名:Tragopan caboti),別名角雞、吐綬鳥,全長約50(雌)~65(雄)厘米。雄鳥上體栗褐色,滿布具黑緣的淡黃色圓斑。頭頂黑色,具黑色與栗紅色羽冠。飛羽黑褐帶棕黃斑。下體幾純棕黃,因腹部羽毛呈皮黃色,故名「黃腹角雉」。有翠藍色及硃紅色組成的艷麗肉裙及翠藍色肉角,於發情時向雌鳥展示。雌鳥通體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黃及白色細紋,上體散有黑斑,下體多有白斑。黃腹角雉是中國特產的一種鳥,主要分布於浙江,在福建、廣東、湖南、江西亦有分布。食物主要是蕨類植物的果實。截止2013年,中國唯一的黃腹角雉保護地為浙江省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黑頸鶴(學名:Grus nigricollis)是大型涉禽,體長110-120厘米,體重4-6千克。體羽灰白色,頭部、前頸及飛羽黑色,尾羽褐黑色。頭頂前方裸區呈暗紅色,三級飛羽的羽片分散,當翅閉合時超過初級飛羽。棲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澤地、湖泊及河灘地帶,主要以植物葉、根莖、荊三棱、塊莖、水藻、玉米、砂粒為食。繁殖於拉達克,中國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北部一帶,越冬於印度東北部,中國西藏南部、貴州、雲南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

白鶴(學名:Grus leucogeranus)是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頂鶴,體長130~140厘米。站立時通體白色,胸和前額鮮紅色,嘴和腳暗紅色;飛翔時,翅尖黑色,其餘羽毛白色,棲息於開闊平原沼澤草地、苔原沼澤和大的湖泊岩邊及淺水沼澤地帶。常單獨、成對和成家族群活動,遷徙季節和冬節則常常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特別是在遷徙中途停息站和越冬地常集成大群。主要以苦草、眼子菜、苔草、荸薺等植物的莖和塊根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葉、嫩芽和少量蚌、螺、軟體動物、昆蟲、甲殼動物等動物性食物。分布於中國印度、伊朗、阿富汗和日本等地。

金雕(學名:Aquila chrysaetos)屬於鷹科,是北半球上一種廣為人知的猛禽。金雕以其突出的外觀和敏捷有力的飛行而著名;成鳥的翼展平均超過2米,體長則可達1米,其腿爪上全部都有羽毛覆蓋著。一般生活於多山或丘陵地區,特別是山谷的峭壁以及築巢于山壁凸出處。棲息於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帶,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活動,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米以上。以大中型的鳥類和獸類為食。分布於北半球溫帶、亞寒帶、寒帶地區。

中華秋沙鴨(學名:Mergus squamatus)為鴨科秋沙鴨屬的鳥類,俗名鱗脅秋沙鴨,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嘴形側扁,前端尖出,與鴨科其它種類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腳紅色。雄鴨頭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鏡;頭頂的長羽後伸成雙冠狀。脅羽上有黑色魚鱗狀斑紋。出沒於林區內的湍急河流,有時在開闊湖泊。成對或以家庭為群。潛水捕食魚類。分布於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吉林、河北、長江以南等地,主要棲息於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

赤頸鶴(Sarus Crane)是大型涉禽,共分化為3個亞種。後趾小而高位,不能與前三趾對握,因此不能棲息在樹上;全身羽毛大致呈淺灰色,成鳥頸部裸露紅色的皮膚。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為黑色,白色而修長的內側飛羽垂直的覆蓋著尾部。嘴灰綠而腳粉紅。棲息於多草的平原、水田、沼澤濕地及森林邊緣。以稻穀及水生植物的根、塊莖為食,也取食魚類和蛙類。7-12月份繁殖,築巢於沼澤地帶成團的植物叢中,以水生植物莖、葉築成。每窩產卵2枚,綠色或粉紅白色,具褐色和紫色斑點。雌鳥孵卵,雄鳥守衛,孵卵期30天,由雙親共同照料幼雛。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和中國的雲南盈江和西雙版納等地。

大鴇(學名:Otis tarda)是鶴形目鴇科的大型地棲鳥類。翅長超過400毫米。嘴短,頭長、基部寬大於高。翅大而圓,第3枚初級飛羽最長。無冠羽或皺領,雄鳥在喉部兩側有剛毛狀的須狀羽,其上身有少量的羽瓣。跗蹠等於翅長的1/4。雄鳥的頭、頸及前胸灰色,其餘下體栗棕色,密布寬闊的黑色橫斑。下體灰白色,頦下有細長向兩側伸出的須狀纖羽。雌雄鳥的兩翅覆羽均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的白斑,飛翔時十分明顯。棲息於廣闊草原、半荒漠地帶及農田草地,通常成群一起活動。十分善於奔跑,大鴇既吃野草,又吃甲蟲、蝗蟲、毛蟲等。廣佈於歐亞大陸,從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向東到亞洲的土耳其、蒙古、俄羅斯、中國和朝鮮半島。是匈牙利的國鳥。

褐馬雞(學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中國特產珍稀鳥類,體高約60厘米,體長1-1.2米,體重5千克,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為灰黑色,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臉和兩頰裸露無羽,呈艷紅色,尾巴高高豎起。翅短,不善飛行,兩腿粗壯,善於奔跑。褐馬雞主要棲息在以華北落葉松、雲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和華北落葉松、雲杉、楊樹、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僅見於中國山西管涔山國家森林公園、河北西北部、陝西黃龍山和北京東靈山。1987年調查野生種群僅有數百隻,根據2009年文獻報道,中國現存的野生褐馬雞數量在17900左右。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越野影協鮮衣怒馬 的精彩文章:

一個叫十八站的小鎮,那是我的家鄉

TAG:越野影協鮮衣怒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