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的隱秘角落》

《北京的隱秘角落》

◎作者:陸波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1月

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北京人,本書作者陸波用自己的目光去追尋定慧寺、宜芸館、藍靛廠、保福寺、櫻桃溝等「隱秘角落」的歷史足跡,考察那裡的文物遺存,講述那些在歷史上留下或深或淺印記的人們的故事,試圖將大時代與小事件勾連起來。作者堅信,每一代人總是活在自己的當下極小的視野里,不知道過往,更不願意思考未來,作者試圖來闡釋我們應該具有的開闊的思想和更加博大的胸懷。

她這篇關於法海寺圖文並茂的報道在西方世界引發巨大轟動,這畢竟是對15世紀中葉東方壁畫藝術的一次重大發現

2016年12月,藏有明朝壁畫的法海寺經過整修重新開放。這是一條普通的消息,但「明朝壁畫」確實是無與倫比,跨越近六百年時空再次驚艷世人。我不知如何形容我們的幸運,至少,我們比乾隆皇帝幸運。

乾隆對藝術珍品的痴迷是以實際據為己有著稱的。但在其長達八十九年的人生里,他並不知道一處有著絢麗明朝壁畫的地方,幽幽地遙視京城,隱身於世間。

法海寺在京西石景山模式口,即使當下京城已經膨脹到如多層巨無霸大漢堡的程度了,這裡還是顯得有些荒僻。公交車只到達離這裡還有兩三公里的地方,來尋訪的人們需要邁開腿再朝翠微山走上一段距離,才能找到這間坐落半山的不算大的寺院。據說,平常日子來參觀的全天也就二三十人,周末好點,能有五六十人。即使這般可憐數字,來訪的人們基本上也只是奔著一個目標——瞻仰那共計九鋪的驚世駭俗的明朝壁畫,或者說是15世紀中期的漢地寺院壁畫。

20世紀30年代,先後有兩位西方女士造訪此地。第一位是1933年時來自德國的二十四歲年輕姑娘赫達·哈默(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小莫——赫達·莫理遜),她有著天生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剛到北京熱血甫定,就打聽怎麼去法海寺。她進入寺院後發現大殿里有大幅明代壁畫,激動不已。年輕的她不可能清楚這些壁畫的價值,只是覺得有趣。

於是,魯莽的她為了製造好光線拍下大殿里的情形,竟然拆了小汽車喇叭,用裡面的橡皮球莖對著點燃的副醛燃料吹鎂粉,試圖造出鎂光的巨大光亮,幫助她拍出清楚的壁畫。結果此舉引發了一次小型爆炸,非但沒能成功拍照,還把自己灼傷險些毀容。她只是收穫了一些勉強可見的羅漢雕塑的照片,壁畫拍攝並不成功。

四年後,英國女士安吉拉·萊瑟姆也尋到法海寺,這次她不但成功地將壁畫、雕塑等拍攝下來,還寫了一篇遊記發給當時的《倫敦新聞》畫報。她的文字透著女性的細膩與感性:

在遼闊的華北平原上,有一座造型極其優美的佛教寺廟……有一位剃了光頭的年輕人將我們迎入了一個寺廟庭院之中,並沿著石階往上走,來到第二個庭院,那兒有和尚在拆除為牡丹花穿上的越冬稻草衣。這就是法海寺。

「第二個庭院」即主殿之前的庭院,自然他們進去是找壁畫的。當然,她比赫達·哈默更具有安全意識,她很聰明地用一面大鏡子把室外燦爛的陽光折射進大殿,拍下了一批質量尚可的照片。她還寫道:

這幅深藏不露、迄今默默無聞的壁畫堪稱世界上最偉大的繪畫作品之一!我敢說自己從未見過其他任何繪畫能具有那麼崇高和迷人的風格。

她這篇圖文並茂的報道在西方世界引發巨大轟動,這畢竟是對15世紀中葉東方壁畫藝術的一次重大發現,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法海寺以其明朝壁畫藝術在西方反而比在中國更出名。

今天,每日去法海寺的那三五十人就是專程去看壁畫的,他們被某種小眾而高雅的風聞所染,探奇或者附庸各有其好,因為法海寺壁畫名氣大,被藝術史學家歸類於中國古代三大壁畫藝術瑰寶之一,其他為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一個貌不驚人的小小寺院以藝術價值聞名,這反而奪其宗教光芒,讓人們忽略了其實這原本是一間皇帝賜額、太監牽頭修建的佛教寺院。如果寺院最初的興建者——歷經四朝的太監李童——知道會有今天這麼個奇怪的結局,他會想辦法把自己也繪到壁畫上的,哪怕躲在一個角落。事實上,他在原大殿雕塑的十八羅漢群里加上了自己。這在赫達·哈默及安吉拉·萊瑟姆的照片里都有體現,所謂十八羅漢實則只有十六個,剩下兩個一個是大黑天神,另一個就是李童自己,他倆都不是羅漢。(連載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網 的精彩文章:

漢代文物領先國外1600多年,難道是穿越過去的?
瓊瑤豪宅遭塗鴉發文求救 疑是醉漢所為

TAG:北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