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醉,是怎樣一種境界……

醉,是怎樣一種境界……

醉,是一種形態,也是一種境界。從微醺到酩酊,是一個很奇妙的過程。看似混沌,實則嚴密。一步一步,環環相扣。從心聲初露,到飛天流雲;從欲言又止,到酣暢淋漓;從投石問路,到披肝瀝膽……非飲者不解其妙。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問題是,如何飲?怎樣醉?

古代飲者,當推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僅此一舉,秒殺今日天下酒徒。獨酌獨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直喝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不知今日,還有幾人?

慚愧得很,朝勝也是愛酒之人。幾十年來,酒卻越喝越怯了。獨酌獨飲獨歌獨醉的飲酒境界,幾乎沒有。更多的卻是聚眾而飲——不知這算不算是飲者的敗落?

好歹能夠守住的底線是:勸酒而不勉強,敬酒卻不執著,請酒自掏腰包,醉酒不得獨行。

幹了半輩子的「自由職業」,時而借酒放達一番。好在常聚的酒友,大都是為了喝酒而喝酒。無論身份地位,無論精英草民,無論在職賦閑,無論貧富窮達……一入酒桌人人平等。座位安排,序齒而論。年紀最大的自然首席,其餘類推,各落其位,相安無事。

先是規定動作,共飲三杯。而後就是自由活動,基本是您敬人酒,人恆敬之。還有許多「我干您隨意」的即興節目,有人喝得興起即席吟詩唱歌,儘管荒腔走板,也不得不舉杯鼓勵一下……人人都自覺地視死如歸,哪裡還需要「勸酒」?

當然,一個優秀的酒徒,完全可以把握「喝好不喝倒」的盡興。可難以把握的是不同場合的酒杯,常去喝酒的山野小店,菜品價廉物美,可酒杯卻極不規範。有時會碰上一杯一二兩的「傻杯」,開始大家還能理性地化解,「一杯算三杯」,接著就變成了「兩口一杯」。喝到酣暢,也就忘記了酒杯的大小,很習慣地一飲而盡……看似平日的杯數,已經超量兩至三倍。醉後還在納悶:「這怨不得我呀?」

有人評價「茶是水中君子,酒是水中小人」。其實,是君子還是小人,無關乎酒。相反,酒可能是人類生活中一個無可替代的發明。中國到了漢代,就有美酒和相應系統的酒文化了。大將軍霍去病西征大勝,漢武帝賜酒嘉獎。霍去病遂傾酒入金泉,由全軍將士共飲。從那時起,金泉改名為酒泉。兩漢時期皇上還多次賜酒以崇德務本、慰勞嘉許、撫恤孤弱。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幾乎不可無酒,酒文化在中華文明中也是一顆閃閃發光的珍珠。

其實,饒是如李白這般千古留名的飲者,也並非總是獨飲。既有在山中「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也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大聚會。但是,作為飲者幾乎沒有看到他獻酒諂媚、拍馬逢迎的應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當然,飲者也會勸酒,「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相信聽了李白的歌,足以浮一大白!

勸酒在古代叫做酒令,起於先秦盛於漢唐。但那時酒席上的令官是以防止飲宴醉酒而設,後來卻異化成了勸酒主持。最經典的酒令莫過於魏晉時期的「九曲流觴」,飲者次第安坐於潺潺流波之曲水邊,滿酒一杯順流而下,酒杯止於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翰,作出詩來。最出名的就是王羲之醉寫《蘭亭序》的那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好個一觴一詠,竟為千古絕唱!

曹雪芹《紅樓夢》中的酒令,俯拾皆是,酒令詩文已成為紅學經典不可或缺的部分。就連《金瓶梅》里也有詩文酒令助興。可惜如此酒令到今日竟變成了「乾杯」二字!

為此,是不是要罰酒三杯?!

(左朝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傳媒 的精彩文章:

TAG:科技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