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了正見才能破迷開悟,但怎樣建立正見呢?

有了正見才能破迷開悟,但怎樣建立正見呢?


文:太橋旦曾堪布

佛教極其重視「見地」。什麼是 「見地」?通俗來說,就是指人生觀與世界觀,「見地」可以分為佛教與非佛教兩大類。佛教的見地又分為兩種:世間見地和出世間見地,或者稱為世俗諦和勝義諦。世間見地就是指相信生死輪迴的存在,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規律等,出世間見地主要是指空性見。

那麼,一位佛弟子應該如何建立起佛教的見地呢?必須通過兩種方法:第一,依止善知識;第二,聽聞、思維、實修佛法。

佛法浩如煙海、宗派眾多,一位初學者很難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法教,如果單純依靠自學,反而會增加很多浮躁與迷惑,甚至會誤入歧途。現在是佛教的末法時代,網路上遍布著各種佛教書籍,有真的,有假的;有如法的,有不如法的;有為利益眾生而寫的,有為賺錢、出名而寫的;有些作者具備清凈的傳承,有些根本沒有傳承;有些作者是通過自己的實修實證來著述的,有些作者則沒有修證,是從別人的書里摘抄的。

所以,初學者要想建立起佛教的正見,首先要依止一位傳承清凈、有修證經驗的善知識,閱讀善知識推薦的書,即使對於名氣很大的佛教書籍,沒有得到善知識的允許也不要去看。否則,不僅難以建立正見,還會引發很多危險。正所謂:「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

無論是世間見地還是出世間見地,沒經過聽聞佛法是建立不起來的。聽聞的內容不同,所建立的見地也會不同。比如說,閱讀《百業經》、《賢愚經》等,能幫助我們建立世間見地;聽聞有關「轉心四思維」的法教,能幫助我們建立出離心的見地;閱讀祖師大德的傳記,能建立起對傳承的虔敬心,獲得祖師們的加持;閱讀中觀、般若類經論,能建立出世間空性見地。

依止了善知識以後,對於善知識推薦的經論,我們要視如珍寶,全身心地投入閱讀,並一而再、再而三,反反覆復地學習。通過學習讓自己以前不了解的,現在能了解,以前不明白的,現在能明白,這叫做「聞所生慧」。同時,還要進行深入、持久的思維,把聽聞到的內容消歸自己、開啟智慧,獲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受,這叫作「思所生慧」。如果能這樣做,樹立正見並不困難,聞思越多、越投入,正見就會越紮實、越深入,這是毫無疑問的。在聞思的同時還要實修,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運用到斷惡行善、自凈其意的實戰中,讓煩惱逐漸減少、本有的慈悲和智慧不斷展現,這叫作「修所生慧」。

「修所生慧」必須建立在「思所生慧」上,而「思所生慧」的前提是「聞所生慧」。所以,從建立正見的角度說,重點是聞思佛法。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不聞思佛法,會有什麼損失呢?

不聞思佛法,我們不僅難以建立正見,更體驗不到佛法無與倫比的價值,不會把佛法當成殊勝的真理,當然也就無法認識諸法的實相。什麼是涅槃?就是證悟了實相。誰能讓我們接近實相?只有佛法;什麼是輪迴?就是迷惑於實相。誰能讓我們遠離實相?就是無明。因此,如果我們今天不聞思佛法,就等於今天離實相遠了一步。明天不聞思,就離實相更遠了一步;如果我們今天聞思佛法了,等於離實相近了一步,明天繼續聞思,又會更近一步。這就是聞思的意義。所以,我們不能因為懶惰、疲勞、心煩或者學不懂就放棄聞思。放棄聞思,最大的損失是從無明中無法自拔。

拿我本人來說,我從小生長在佛教環境中,小時候,一看到法器、佛像、寺廟就會不由自主地歡喜。那麼,那時的我有沒有見地呢?沒有!因為我那時根本不明白什麼是佛法。後來經過在佛學院十幾年的聞思,見地才開始發芽,再回頭看小時候的自己,覺得特別幼稚。後來繼續聞思,雖然並沒有達到高深的境界,但我發現自己的見地一年比一年鞏固、一年比一年增長。現在常常會有這樣的心情:只要能通達佛法的真理,我連生命都可以不顧,把眼睛看瞎也絕不後悔!對於很多殊勝論典,我不僅想看一次,還想溫習無數次。我覺得這就是見地帶來的力量。

總之,只要在善知識的引導下堅持聞思,我們不僅能建立正見,更能夠不斷地鞏固和提高。那時,很多迷惑會自然解開,很多障礙會自然消除,我們能在修行路上一往直前、高歌猛進。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生死只在呼吸間

只要有心 手機也可以成為最好的佛堂

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控

什麼是愛情的真相

一切業都可以轉為善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橋旦曾堪布 的精彩文章:

別當「法油子」朗讀篇

TAG:太橋旦曾堪布 |